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2日 10:32)


  “禮尚往來”一詞源於《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裡的“禮”原指禮節、禮貌。而如今人們通常將“禮”理解為物質的“禮物”,現實也確是如此。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其實,禮尚往來不是我國獨有的傳統,80多年前問世的法國人類學家莫斯的著作《禮物》,就分析了一些原始民族的生活習俗中禮物交換行為,對人類這一普遍存在的習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深刻揭示了禮尚往來這種習俗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面的功能。

  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看,人在社會裏生活就需要社會網絡。在社會網絡裏人的行為規則遵循的是互惠性和長期性,人都是社會人,需要展示社會存在和社會地位,禮尚往來是正常的人情交往。人情消費,短期是利他的,長期是利己的。人情往來的支出與回報是相當的,這種相當體現在長遠中,有時是5年10年後的回報。這也是社會誠信的一種表現。

  因此説,禮尚往來本無可厚非。但當前的“禮尚往來”行為,傳統的誠信交往在淡化,功利性的人情交往在逐漸增多,而且人情消費範圍越來越廣,新婚、生子、喜宴、壽宴、升學、參軍、陞官、喬遷……名目繁多,只要沾上點邊的,就得前去湊份子、捧人場。遇到好日子、好月份,人們隔三差五地赴喜宴、喝喜酒,實為常事。人情消費步入讓人難以應付又不得不隨波逐流的怪圈。

  4月3日的《經濟日報》發表了該報記者的一篇調查文章《如此禮尚往來值不值?》,文中説,遼寧鞍山市經濟調查隊發現,去年,鞍山市全市居民人均用於人情費中的捐贈支出和捐贈收入分別為410.68元和171.95元,此項資金數額佔同期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性支出的7.8%和9.1%。去年該市城區居民人情消費支出達8.48億元,足以讓1.7萬名莘莘學子完成高等學業。真可謂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更為重要的是,過去,人情消費主要集中于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等傳統習俗上的禮尚往來和在親友購房、生病住院、子女升學時資助性的禮尚往來。近些年一種只向領導送禮的“往而不來型”人情消費迅速蔓延,且這種人情費數額較大。由於“往而不來型”人情消費主要集中于特定的日子,比如重要節日、職務調整前等,以及這種人情消費不適宜公開進行,目前出現送禮前需要向領導預約的咄咄怪事。今年2月13日的《人民日報》就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在長春人們給領導送禮要預約。近年來,不斷有貪官東窗事發後振振有詞地説,那些錢都是禮尚往來的收入,然而他卻忘了這種“禮尚往來”只向級別高的官員那裏“往”。

  孔子曾説“苛政猛于虎”,現在則出現了“人情猛于虎”的現象。變味的禮尚往來使人情消費的本來意義被扭曲,這不僅惡化了社會風氣,造成人們交往中奢侈、攀比現象氾濫,而且對腐敗現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看來,對“禮尚往來”問題實在是不能再等閒視之了。記得《禮記坊記》中有“君子不以菲廢禮”,李白也曾説“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但願能有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網友:吳蘭友)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點擊原帖 發表評論

  ■ 網評天下 更多精彩

責編:于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