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十里長堤鎖大江——“三峽庫區截流前”報道  
09月03日 09:48

    新華社重慶9月3日電 長江由重慶向東奔流近公百里後,拐了一個大彎,與由南向北的烏江交匯,岸上的城市就是涪陵。在記者的記憶中,涪陵沿江一線多是沆沆洼洼的道路、臨時搭建的棚子和沿江擺布的躉船。

    這次赴涪陵採訪,船剛過涪陵長江大橋,就讓人眼睛一亮,遠遠望見一道筆直的長堤橫臥在長江邊,由西而東與從烏江西岸延伸出來的另一道大堤交匯在兩江口,雄偉壯觀。這就是有“三峽庫區第一堤”之稱的涪陵城市移民遷建防護工程。

    沿江長堤成了我們採訪的第一個目標。我們隨工程的業主、涪陵堤防工程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陶程來到大堤之上。儘管驕陽似火,但一輛輛挖土機、碾壓機、運載貨車仍穿梭不停。陶程告訴我們:“目前大堤的施工進度已達到海拔170米左右,一切進展順利。”

    陶程介紹,涪陵沿江大堤沿長江南岸和烏江西岸佈置,西起長江石谷溪,南至烏江老渡口,全長4549米,其中長江段3186米,烏江段1363米,算得上是條十里長堤了。

    緊挨在長堤之後,是涪陵城有名的中山路。這條老街建於1928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海拔在170米左右,據説按原定的方案,這條街道將被淹沒。涪陵的決策者們經過再三論證,決定將各種移民經費打捆使用,修沿江大堤,保留並復建中山路。

    大堤擁有多種功能。它鎖住了長江洪水,保留了城市空間,減少了移民數量。陶程介紹:“大堤還有防洪與治理地質災害的功能。”涪陵沿長江、烏江沿線的崩土坎、上渡口、涪陵師專、龍王嘴等處都是三峽庫區著名的滑坡地帶,如遇長期浸泡,就會發生險情。大堤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這一因素,在滑坡地段採取了排水、支檔和抗滑樁阻滑等措施治理滑坡,穩定河岸。

    歷史上,涪陵的防洪能力較弱。每年長江的水位變化大約在海拔137米到168米之間,而河街的永久性建築從海拔154米開始。據涪陵地方誌記載,從1951年至1985年的35年間,有24年發生了洪澇災害。1981年江水漲至169米,全城老街大部分進水,沿江街道水沒屋脊。據介紹,新建大堤堤頂高程海拔182米,可以滿足三峽水庫運行50年後防禦50年一遇洪水的要求。

    陶程告訴記者,建成後的防護大堤還可搶出100公頃土地。臨江一側佈置有觀景平臺、綠化帶、濱江路、人行道,兩江交匯處設置觀景廣場,大堤內側為城市建設開發區,用土地出讓的資金彌補建設不足資金。順大堤建有4個港區,復建碼頭18個,泊位29個。

    臨別時,陶程自豪地對記者説:“庫岸長堤完工後,將為涪陵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



責編:曉星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