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勿忘歷史 正視現實 > 正文

永野修身:偷襲珍珠港的下令者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8日 14:57)


  “不戰必定亡國,戰也許仍避免不了亡國。但是,不戰而亡是喪失國魂的亡國,只有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才有可能死中求活。勝也好,敗也罷,只要保留下護國的日本精神,我們的子孫就可能再起!三起!”1941年9月6日,日本天皇召開御前會議,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海軍大將永野修身就説了這番話。同年11月1日,永野又説:“從今年1月開始,對美開戰已經勢在必行,到今天幾乎不可能阻止,該來的一定會來到。”一個月後,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成功。

  下令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

  1880年6月,永野修身出生在日本今天的高知縣一名藩士的家庭,1900年畢業于海軍兵學校,不久參與日俄戰爭,任海軍重炮隊中隊長。在攻擊旅順的一次戰鬥中,他指揮炮隊偶然擊中一艘停泊在旅順港的俄艦,這成為他的“功名美談”,戰後被選送到海軍大學深造。1913年,他被派赴華盛頓任駐美國大使館少佐武官,3年後回國任軍令部第三班班長,負責情報收集工作。1928年,永野晉陞少將,任海軍兵學校校長,期間,他以培養海軍士官的“江田島精神”而露頭角。江田島是位於瀨戶內海的一個島嶼,與世隔絕,在這裡培訓效命皇國日本的海軍士官。

  “九一八”事變後,身為海軍軍令部次長的永野,下令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事變發生後又迅速向上海增派海軍第3艦隊,向中國守軍大舉進攻,造成3萬餘中國軍民傷亡,五六十萬人無家可歸。

  竭力推動軍備計劃的通過,把日本“戰船”開向戰場

  1934年5月,西方國家在倫敦召開海軍裁軍會議,同年12月會議進入最後期限,作為日方全權代表,永野修身大將在會上提出了一份龐大的日本海軍噸位計劃。最後,永野代表日本政府宣佈退出倫敦裁軍條約。從此,日本開始無制約地發展軍備。

  1936年,“二二六”事件爆發,一批少壯派軍官發動政變,刺殺政府要員,鼓動推翻政黨政治,實行軍人政治。事件被鎮壓後,永野修身入主內閣,就任海軍大臣。

  永野上任後,夥同內閣中的強硬派制定了所謂積極的對華方針。在永野等人的極力斡旋下,廣田內閣修訂了“國防方針”,出臺了裝備50個師團和建造海上主力艦、航空母艦各12艘的擴軍計劃,其中包括建造“大和號”和“武藏號”等大型航空母艦的補充計劃,軍費開支達14億日元,佔總預算開支的46.4%,這筆龐大的軍費開支在日本是史無前例的。為了促進軍備計劃的通過,永野串聯各內閣成員和政黨黨首,竭力推動內閣通過建造大型戰艦的軍事預算。

  永野海軍大臣還會同外交、大藏、陸軍大臣制定了“國策基準”,其中規定了四項內容:一是在東亞體現皇道精神;二是安定和鞏固日滿(即中國東北)國防;三是剷除蘇聯威脅,防備英美;四是發展南方民族的經濟。有評論認為,這是一項綜合“南進”論和“北進”論的國策方針。永野海軍大臣還同外交、陸軍大臣商定了“帝國外交方針”,提出“日滿支共同對蘇防禦,防止赤化,日德提攜”的方針。

本篇文章共有 2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