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在線精華] 民族的血性 歷史的回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5日 21:02 來源:CCTV.com

  1945年8月15日,經過中國人民長期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日本政府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至此,長達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2005年8月15日15:00-16:30,我們特別邀請《人民日報》評論員林治波中央電視臺大型文獻紀錄片《抗戰》執行總編導、總撰稿王韌做客網站,與網友共同回顧這一歷史時刻,全面認識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


  開場白

  【嘉賓:林治波】各位網友好,今天是抗戰勝利60週年的紀念日,很高興來到央視國際網站和各位網友就抗日戰爭的問題進行交流。歡迎大家提出問題。

  【嘉賓:王 韌】各位網友好!今天是特殊的日子,能夠在這裡與網友聊天覺得很特殊,我將盡可能與大家交流好!


  八年寫就的民族史詩


林治波(右)與王韌在CCTV.com演播室

  【網絡主持人】日本當年為什麼有能力、有動機發動一場對華侵略戰爭?

  【嘉賓:林治波】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可以分解為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日本為什麼想侵略中國,一個問題是日本為什麼有能力侵略中國。日本想侵略中國的原因在於日本具有軍國主義的傳統,這種傳統來之於武士道、天皇制和一次大戰以後,日本引進的法西斯主義。這種軍國主義的傳統使日本具有侵略擴張的傾向。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實際上不是因為它強大,而是因為它有擴張的慾望。早在明朝的時候,日本就制定了滅亡朝鮮和中國的計劃,準備把日本的首都遷到北京來,而且它的確實施了這個計劃。只是因為中朝兩國的合作抵抗阻止了日本的侵略,才使得日本那個時候的侵略沒有得逞。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日本並不強大,但是它有擴張的慾望。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性格,它有這種性格就會有侵略擴張的慾望。在本源上説,這跟能力的大小沒有關係。

  另一個問題是日本有能力侵略中國。在日本國力不強的時候,它雖然有侵略之心,而沒有侵略之力。所以侵略戰爭不能夠成功。但這個狀況從明治維新以後有了變化。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國力迅速增強。加之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強化了日本的財力。這使得日本在經濟上、軍事上、組織能力上和財力上都成為東亞的強國。所以從這兒以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幾乎是次次成功。這和日本的國力增長有內在的關係。

  【心望帆】林治波老師,您好,請您談談統一戰線對抗戰的貢獻,可以嗎?

  【嘉賓:林治波】統一戰線是在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下出現的中國人民大團結的一種政治形式,這可以説是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政治長城。統一戰線得以形成首先歸功於中國共産黨的倡導,也得益於國民黨的合作。國共兩黨的合作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和核心。當時,中國各種不同的派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團體的確具有各自的利益,但是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他們相互讓步,相互妥協,形成了偉大的合作。這種合作的動力來自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感情,來自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大義,來自對國家民族的強烈的責任感。最主要的是來自保衛祖國大家庭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因為日本的野蠻侵略損害了這種利益,所以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了,這種偉大的團結決定了中國抗日戰爭必定勝利的前景,也決定了日本侵略者必定失敗的命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集中體現,對於這種覺醒日本軍閥缺乏判斷,這是他們的致命的錯誤。

  【我愛天下美人1】汪精衛在叛國之前曾對十九軍的抗戰鼎力支持並深表讚揚,是個堅定的抗日分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最後的投敵賣國?

  【嘉賓:林治波】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一方面成千上萬的優秀中華兒女挺身而出,奮勇抗戰,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人叛國投敵,賣國求榮,這些人就是漢奸。汪精衛就是中國最大的漢奸。他這個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多變,也就是具有機會主義的思想。早期曾經是愛國志士,後來蛻變為漢奸。當然,在叛國投敵之前,他作為國民政府的官員,肯定是對抗戰的一些行動表示讚賞,但這種讚賞並不是他堅定立場的表現,而是應付場合的一種説法而已。他的叛國有深刻的內在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他內心深處的民族失敗主義思想,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弱國,不可能打敗日本這個強國,抗戰的前途肯定是失敗,與其失敗,還不如投靠敵人。第二個原因,是他和蔣介石的尖銳矛盾。汪精衛這個人是具有很大的政治野心,不甘於處在蔣介石之下,但是他在和蔣的鬥爭當中,總是處在下方。這也是他決定投靠日本的一個原因。

  【萬里一歸人】問個專業問題,為什麼人民日報要説光中共就打死了52.7萬的日軍,但日本教科書裏死於中國戰場的才44萬。為什麼數字差別那麼大?請回答!

  【嘉賓:林治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抗日鬥爭共消滅日軍52.7萬人,這個數字沒有問題,我不知道你所説的44萬是從哪本教科書裏看到的。這個44萬的數字是不對的。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共消滅日軍150多萬人,而不是44萬人。我們中國戰場消滅的日軍在參與對日作戰的各個國家當中是數量最多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是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定性力量。

  【網絡主持人】有人指出,抗戰之所以進行了八年,説明國民黨軍隊確實進行了持久的抵抗;但同樣是這個八年,也説明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的抵抗不力,才使戰爭的勝利遲遲才到來。請問專家,這樣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中的作用是否到位?

  【嘉賓:林治波】你這個問題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事情的本質是這樣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又是得道多助,所以我們一定會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我們又是一個弱國,經濟基礎薄弱,軍事力量不強,所以我們不可能速勝。因此,抗日戰爭必定是一場持久戰。這就是我們打了八年才勝利的根本原因。這八年説明兩個問題:一方面説明我們不妥協,不退讓,更不投降,而是堅持了抗戰;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們的國力還不夠強,否則不用拖那麼長時間。

  【so310】請問王老師,在這次的抗戰的節目中,您是如何處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歷史事實的呢?

  【嘉賓:王 韌】如何處理國民黨的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戰的一部分,可以説國民黨大部分將士同樣是慷慨赴死的,如果對他們這一部分的戰績不做總結,那抗日戰爭給我們的精神寶庫將失去很大一部分。特別是兩次淞滬抗戰意義不可估量,128淞滬抗戰第一次表達了中國人視死如歸的氣概,第二次淞滬抗戰更是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為了祖宗,為了後代,以血肉之軀,面對強敵。真正了解無不為之動容。

  你可以看第三集,共赴國難,可以説,我們動用了全部影視表達的積累,既表達了當年的將士們慷慨赴死的氣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歷史的氣息。

  【我愛天下美人1】林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客觀全面的評價在抗日勝利當中做出貢獻的各方力量,包括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抗戰,共産黨領導的遊擊戰,還有民眾自發的抗日行動?

  【嘉賓:林治波】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由中國各種愛國力量共同參與的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就是共産黨和國民黨,國共兩黨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也是前提。國民黨承擔的是正面戰場,共産黨承擔的是敵後戰場。兩個戰場相互合作,對侵華日軍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戰略態勢,對打敗日本侵略者都做出了貢獻。正面戰場的最大特點就是組織了20多個大會戰,從正面阻擊了日軍的進攻,保衛了國土。敵後戰場的最大特點是開展遊擊戰爭,積小勝為大勝,並在敵佔區建立了大塊的抗日根據地有力地牽制了日軍,支援了正面戰場友軍的作戰。民眾的自發的抗戰,也是一股很大的力量,這對於把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

  關於國際援助,我們最初得到的是蘇聯的援助,大約有1億7千萬美元的貸款。還有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還有一批蘇聯顧問。後期主要是美國的援助,有4、5億美元的貸款,還有一支飛虎隊。美國的航空人員為了援助中國,犧牲了1千5百多人。對中國進行援助的還有一些國際友人,比如白求恩、柯棣華、林邁可等等。對於這種國際的援助,我們應當充滿感激之情,不能忘記。

  同時,中國的抗戰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其他戰場的有力援助,因為我們牽制了日本軍隊的大部分兵力,使他們身陷中國戰場,無力北上進攻蘇聯,避免了蘇聯的兩線作戰,同時推遲了日軍的南下,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的作戰。這種援助是戰略性的。這也是盟國對中國提供援助的根本原因。


  為了勝利,我們把血肉脫盡

  【網絡主持人】有日本人曾説,中日戰爭開始時,中國政府當局把大量城市的失陷解釋為“預定的撤退結果”,當時日本當局還嘲笑中國的這種説法不過是嘴上不服輸,但八年戰爭的結果卻證實中國的説法是正確的。請問專家,您認為在八年抗戰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中華民族的哪些特質?


嘉賓林治波在思索

  【嘉賓:林治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有很精闢的論述。由於實力對比的原因,我們在戰爭的初期肯定是處於防禦地位的,節節抵抗,節節撤退,是不可避免的。這也就是以空間換時間的道理。但是,抗戰時期,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作戰的確有一些問題,在指揮方面,在戰略戰術方面,在士氣方面,都有一些問題,從而導致了在一些地方過多地損失了兵力,過多地丟掉了陣地。如果能夠組織得更好一些,那麼局面不至於那麼難看。總的來説,在戰略防禦階段儘管中國軍隊打得不太理想,但是他們不是嘴上沒有服輸,而是真正的沒有服輸。其中的一些戰役打得也是不錯的,比如忻口會戰、臺兒莊會戰、淞滬會戰,以及武漢保衛戰等等,打得不錯。這些戰役有效地消耗了日軍,延長了戰線,為以後的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

  假設日本侵略的不是當時的中國,而是亞太其他的國家,日本很快會得逞。但是他們在中國遇到了滅頂之災,他們失敗了。從中國抗日戰爭來看,我們中華民族有一些非凡的優長,以我個人的看法有這麼幾項:一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韌性,我們的力量不太強,但是我們有足夠的韌性,來和侵略者進行長期的較量。我們這個民族極端地吃苦耐勞,能夠忍受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我們的文化也具有非凡的韌性,即便是淪陷區的人民,也不認可日本的文化。他們以做中國人為榮。日本的文化同化不了中國人,這就是我們的韌性所在。

  二是中國有智慧,又勤勞,能找出弱者打敗強者的辦法,比如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車輪戰、蜂窩戰、聯防戰、圍困戰、鐵道遊擊戰、水上遊擊戰、敵後武工隊等等,這些辦法是創造性的,是任何條令裏,是任何軍事院校裏都沒有教授過的。實施這些辦法不光要有智慧,而且還要非常勤勞,比如僅僅冀中一個地區的地道就有2萬5千里長,一個不勤勞的民族是沒有辦法構築這樣的地道的。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民族是既勤勞又有智慧的。

  三是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制定傑出的戰略方針。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把中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和結局預測得一清二楚,這是日本軍閥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我們的全面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指導思想都是非常傑出的。這種傑出的戰略指導著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勝利。中華民族的這三大優長,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

  【網絡主持人】有種説法認為,過去的日本人和現在的日本人從內心上並不認為是中國戰勝了日本,他們認為是美國的原子彈戰勝了日本。專家如何看待這種説法?

  【嘉賓:林治波】歷史事實證明,中國人民的確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定性力量。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的日本人內心裏並不認為是中國打敗了日本,這跟當時的戰爭形態有關。中國軍民雖然消滅了大量的日軍,把他們拖在中國戰場上,但是我們的軍事力量的確不夠強大,我們沒有能力迅速地解決戰爭。某些日本人不認可敗給了中國與這種情況有關。美國在打擊日本的過程中,雖然殲敵人數沒有我們多,但是他們的力量的確比我們強,這也是某些日本人服輸于美國,而不服輸于中國的原因。説到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要有強大的實力才行。

  【今天怎麼樣】曾看到學者撰文説,中國知識界對日本戰爭責任問題的討論要麼知識化,要麼情緒化。在現階段,為自己的學術論文規定民族主義姿態是多數人共有的潛意識,而日本知識界有關戰爭責任的追究基本上沒有真正進入多數中國知識分子視野,您同意這種説法嗎?

  【嘉賓:王 韌】不敢對中國的知識界概括,但是有一點,中國的抗日戰爭研究者是不錯的,就像中國的魯迅的研究者一樣,很多人一生窮經皓首,留下了一個民族對那段歷史的部分記憶。但實事求是説,我也覺得我們的研究視野似乎還不夠開闊,還沒有更高層次的一種責任,目標可能還沒能達到你所要求的那種遠大,我很難説清楚,但我只知道他們大多數人是在書齋裏,盡心盡責。

  抗日戰爭中中國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詩人叫穆旦,在我的感覺裏,他與田間都是一流的詩人,而穆旦更是上個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他是一名戰士,他在遠征軍的時候,在密林裏失蹤了五個月,與死神鬥爭了五個月,最後走出了森林,一看卻是跑到了印度,到了印度因為沒有吃的,支撐了又差點死掉,歷經磨難,最後他寫的詩,寫他失蹤的野人山,寫殘酷的戰場,竟是這樣一句話“歡迎你來,把血肉脫盡!”在原始森林裏人死了十分鐘以後,就變成了一堆白骨。他的詩沒有任何仇恨,沒有任何苦不堪言,確實有這樣的豪邁,中國能出這樣的詩人,是值得驕傲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兩個方面,一、日本在戰後的整個歷史過程中失去了反省的歷史階段,因而他很難能夠站到一個正確的立場上;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穆旦那種精神氣質,讓你站在他面前,看!這就是我,而不是別的!但我感覺今天很難做到在媒體的宣傳上互信和了解。


  《抗戰》:讓鏡頭訴説歷史

  【網絡主持人】王老師,是什麼機緣讓您走進了《抗戰》劇組?

  【嘉賓:王 韌】説來話長,是澳門回歸直播報道,我做了一個百年回歸,是作為澳門回歸報道最後的總結,這也是一個歷史的政論片,當時,時間領導的,他審完片子以後,特別是看到楊靖宇那一段,只有兩分鐘,他掉眼淚了,當時他對我説,我們在一起做一個《抗戰》吧,那時值得我們付出精血的東西,就這樣,99年開始一直到05年出來,就這樣一個過程。

  【漫遊世界】抗日戰爭勝利已經六十年過去了,我們今天回憶這段歷史,是要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國及亞洲國家應當聯合起來防止日本軍國復活,請問政論片《抗戰》給我們闡述了什麼的立場和觀點?謝謝!


嘉賓王韌回答網友提問

  【嘉賓:王 韌】抗戰不是政論片,是歷史文獻紀錄片,但是,通過整個抗戰的敘事,通過它的框架結構,通過它的選材,通過它的輕重的處理,表達了一個民族要毅力於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須有的精神氣質。所必須要汲取的歷史教訓。

  【漫遊世界】哦,是歷史文獻紀錄片,請問歷史文獻紀錄片和政論片,二者主要區別何在?

  【嘉賓:王 韌】在我眼裏,也可以説沒有什麼區別,因為文獻紀錄片裏面也有政論,只是這個論沒有直接跑出來,是通過你的編排,通過你的選材表達的,是通過你的結構來表達的,為什麼説政論片與歷史片沒有區別的呢?雖然政論片還是有抒情,有議論,他直接跑出來抒情和議論,但是,我們也找到了新的元素來抒情,來議論,比如説,不用解説員拿腔捏調的解説,而是把很多人的關於這個問題的採訪把他們的採訪的實況剪接起來。達到了抒情和政論的目的,最後一集12集《民族的記憶》,你可以看到這個手段它可能更多的有政論的味道,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鏡頭緩緩的移動,紀念碑的上空迴響著這樣的聲音,他們都是抗戰的親歷者,從內心發出的感慨、希望和思考,而這種聲音實際上在人民英雄及您被這樣一個特定的空間裏已經成為代表我們民族的聲音。

  但是我剛才這個表述裏面並沒有否認它的區別,可以説骨子裏面沒有區別,只是所用的材料的偏重上有區別。當年,我們拍《百年回歸路》,是為了講述在澳門回歸的時候那一刻,我們民族百年所走過的百年苦難、屈辱和奮鬥的歷史,表達我們民族在這一刻應有的思考,為國家言。這樣一個片子,我們是用了一百多年裏面十幾個歷史人物寫成的,這十幾個人物就代表了我們眼中的這百年回歸的歷程,但當時趙化勇臺長就把它定為政論片。

  【網絡主持人】作為拍攝專題片的大家,您覺得拍攝《抗戰》與拍攝以往其他紀錄片的體驗有什麼不同?

  【嘉賓:王 韌】用最為虔誠的心態面對歷史。

  【今天怎麼樣】王老師,在一般人的印象裏,拍紀錄片的人都是冷靜理智型的,而從你的言談之間我卻感到您的激情澎湃,你覺得激情在創作紀錄片中佔有怎樣的位置?

  【嘉賓:王 韌】沒有情感,不成為作品,面對抗戰,面對先烈巨大的犧牲,你不能不動容。要知道,百年中國,積貧積弱,處處挨打,直到抗戰勝利,中國人才迸發出血性來,這何其寶貴!

  【網絡主持人】《抗戰》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歷時多長時間?在拍攝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

  【嘉賓:王 韌】從最初的創作到最後成篇,整整三年。困難一:時間久遠,困難二:史料又浩如煙海,挑戰如何在有限的篇幅裏面,盡可能高水平的寫好它,以對得起抗戰。

  【我愛天下美人1】提議:應該把這個《抗戰》記錄片在各個大中小學進行放映,作為必修課:)

  【嘉賓:王 韌】我看可以。:)

  【萬里一歸人】我不這麼看,您應該避嫌的:)

  【嘉賓:王 韌】敢拼敢愛,橫刀走天下,中國人的血性,久違了!

  【今天怎麼樣】你覺得自己是憤青嗎?您如何評價憤青?

  【嘉賓:王 韌】早已沒有了力氣了憤怒了,做抗戰是咬著牙做過來的,但我愛憤青,憤青在淞滬戰場上就是英烈。

  【阿布z】抗戰時,戰火燒在中國,中國人面直面了戰爭,而日本人只是隔海聆聽戰事。所以兩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感受、心態和記憶是不一樣的。為了忘卻的紀念,請問王導是不是可以把《抗戰》譯成日語版讓日本國民去觀看?

  【嘉賓:王 韌】當然可以的,因為這雖然是一家之言,也是經得起審視的,特別是日軍的暴行應該屬於是非常有質感的歷史的敘述,相信有良知的日本人也動容,但據我所知,這樣的片子在日本是毫無可能播出的。而且我所知道的有的日本反戰的導演拍的片子從來就沒有在大眾傳媒上播出過。

  【網絡主持人】王老師,您是這部片子的總撰稿,能為我們談談這部片子的撰稿過程嗎?

  【嘉賓:王 韌】我是總撰稿之一,撰稿的過程應該説艱苦,實際上是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認知水平在鬥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極其苦難和偉大的,我們這些後來的人憑著什麼去面對呢!我們最長的一個稿子寫了整整九個月,如第七集《文化命脈》,第三集《共赴國難》也是這樣,幾乎所有的稿子都起碼有十幾稿,集中了許多人的認知。

  【心望帆】那您通過這樣的過程得到了什麼樣的體會?

  【嘉賓:王 韌】就是怎樣在一個固定的單位長度時間內,怎樣把事情説清楚,怎樣讓別人也撫摸到歷史的紋理,也聞到歷史的氣息,就是在為這個目標工作,沒有其他的。


  謝罪:不真誠的道歉一千次也無用,真誠的道歉一次就夠了

  【莫邪85】日本一再否認歷史是出於什麼心裏呢?是自卑嗎?

  【嘉賓:林治波】日本否認侵華的歷史,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戰後美國對日本的袒護,造成對軍國主義和法西斯勢力的清理很不徹底,埋下了戰後日本右傾化的禍根。第二個原因,是日本的島國文化導致的狹隘性,使他們沒有承擔戰爭責任的胸懷和勇氣。第三個原因,是國際環境的因素。戰後東亞的國際環境沒有形成要求日本反省戰爭的強大壓力。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的右翼勢力具有很強的民族優越性。他們不認為敗給了中國,日本民族是一個崇拜強權的民族,它只服從於強者,既然認為沒有敗給中國,就不願意向中國謝罪和道歉。

  【網絡主持人】昨天,日本經濟産業大臣和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參拜了靖國神社,而今天首相小泉純一郎則重申日本對在二戰期間給亞洲國家人民帶來的苦難表示“真誠的道歉”。請問專家,如何看待日本政府在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的表現?

  【嘉賓:林治波】日本關於這場戰爭的道歉據説已經有20多次了,但是這種道歉的誠意究竟有多大,是值得懷疑的。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一方面嘴上在道歉,另一方面卻不斷地跑到靖國神社去參拜戰犯,還有篡改侵華歷史、否定大屠殺、修改教科書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很難相信小泉道歉的誠意。不真誠的道歉一千次也沒有多大用處,真誠的道歉一次就夠了。日本在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的表現説明他們依然缺乏反省戰爭的誠意。跟德國相比,他們的差距太大了。

  【網絡主持人】最近常常聽到這種説法,説日本文化認為死者無罪,所以參拜靖國神社不是對軍國主義的朝拜,但也有人説,不能以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為由來對待國際事務,專家以為如何?

  【嘉賓:林治波】日本文化當中的確有一種意識,認為死者是神,死者無罪,但是不能以此為由來為參拜靖國神社開脫。因為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不僅僅是日本的內政,而是涉及到日本與中國、韓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係。因此,不能僅僅用日本的文化的原因來為參拜做辯解。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日本還應當了解一下受害國的感受,了解一下世界上其他國家普遍是怎樣看待的。據我所知,世界上,除了日本,沒有哪個國家把死去的人都當成神。希特勒死了,他永遠是一個罪犯,怎麼會是神呢?哪個國家也不會這樣看。

  【Sofronie】請問兩位老師,日本民眾到底是怎麼看待侵華戰爭的?如果説日本政府篡改教科書,那麼日本百姓就無動於衷嗎?他們應該可以通過很多渠道來了解歷史的事實的。


嘉賓王韌

  【嘉賓:王 韌】據知,大部分日本年輕人不知道侵華戰爭是何物?常聽到日本朋友説,老一代死光以後,沒有人再反省了,但也有年輕人看見了,他們或者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見的,與他們的良知碰上了,他們看見了歷史,沒有背過身去,又成為新的中日友好的推動者,當然,這樣的可能越來越少了。更重要的是,不僅是日本人不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全世界都知道,但南京大屠殺卻很少有世人知道,當然,比南京大屠殺更為持久更為殘忍的日軍在敵後根據地的三光的屠殺,更不被人提及了。這個問題很複雜,在美國就有很多二戰中猶太人受難的紀念館。

  【心望帆】我們注意到日本明仁天皇今天表示,希望日本永遠不會重返6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請問兩位嘉賓這説明日本皇室有什麼樣的政治傾向呢?這種政治傾向到底能影響日本政府什麼樣的程度呢?

  【嘉賓:林治波】這種表態十分的含糊,它不是一個清晰的明確的態度,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回到二次大戰中去,歷史是不會完全重現的,現在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日本的實際的政策。我們注意到,日本的政客嘴上總是在喊和平,總是在説不要戰爭。但是他們在實際決策當中,一直在走軍事大國的路線,和平憲法要篡改,軍備擴張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日本的軍事力量早已經超過了防禦的需要,而且日本還有向海外出口武器的新動向,甚至出現了可能向台灣出售武器的危險動向,研製核武器也是日本公開的秘密。這不能不讓中國人嚴重關注。聽其言,觀其行,在這當中,觀其行是更重要的,嘴上説什麼並不重要,言行不一,不但不能取信於人,反而暴露了日本政客們的虛偽性。


  中日關係: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紫日1111】請問:中日關係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如果障礙無法排除,那該怎樣發展中日關係?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是不是一種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的存在,是否會影響中日關係?

  【嘉賓:林治波】中日關係的障礙有這麼幾個:一個是歷史問題,一個是領土領海的爭端問題,一個是台灣問題。這三個問題都構成了對中日關係的破壞,而且在這三個問題當中,中國是克制的一方,而日本是挑釁的一方。實際上問題的根本在於,是中國的崛起和日本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這一根本矛盾造成了今天中日關係的僵冷局面。只要日本不能善待中國的發展,不能容忍東亞兩強並立的局面,中日關係就很難改善。日本應當看到,阻撓中國崛起的計劃不可能得逞,反而會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日本還應當看到,中國的發展給日本提供了重大的機會,拉動了日本的經濟復蘇,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到現實,日本都沒有理由實行反華政策。日本如果實行對華合作路線,對日本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中日兩個國家如果能夠密切合作,那麼21世紀就是東亞的世紀。

  中國人對日本右翼勢力的反感,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因為破壞中日關係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沒有道義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挑釁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右翼分子。我們曾經以德報怨,而人家以怨報德,竭力反華。我們起來和右翼分子鬥爭,是有理有據的,沒有什麼不對的,這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只有這種鬥爭才能遏制右翼勢力對中華關係的破壞。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綏靖主義,不敢對惡勢力進行鬥爭,以妥協退讓來乞求和平。結果,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反而葬送了和平。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歷史的教訓值得記取。

  【網絡主持人】我們應該如何從抗日戰爭的角度來反思中日關係,反思戰爭與和平?


《人民日報》評論員林治波

  【嘉賓:林治波】經過了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可貴,那些從戰亂中倖存下來的人特別能感受到這一點。但是戰爭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和平需要力量來保衛,也需要勇氣來保衛。沒有力量而談和平是奢談和平,因為和平在本質上是強者的非暴力秩序,只有強者才能決定和平與否。和平對於弱者來説,只是被動的賜予,他沒有力量爭取和平,也沒有力量來保衛和平。由此,我們不難想到,必鬚髮展我們的綜合國力,必鬚髮展我們的國防力量。有了這個,才會有我們所期待的和平,我們才能擁有和平的主動權。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關係。

  【今天怎麼樣】抗戰結束後,日本開始了韜光養晦,但隨著國力的恢復及至強盛,開始迷失自己的定位,有了脫亞入歐的念想,成了亞細亞的孤兒。請問:對於這種心態的亞洲國家——日本,中國在外交上需要並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嘉賓:林治波】日本的脫亞入歐,不是始於戰後,而是始於明治維新時期。戰後的日本,是在脫亞入歐的基礎上脫亞入美。這種戰略思想的確幫助日本取得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乃至國防上的若干好處,但是也造成了日本在亞洲陷入孤立的被動局面。今天的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亞洲是當今世界最有生機的大陸,充滿了發展的機遇。日本想要抓住這個機遇,並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就必須回到亞洲來,樹立新的亞洲觀。只有樹立了新的亞洲觀,把自己作為切切實實的亞洲國家,真正地重視和亞洲鄰國的關係,日本才能得到鄰國的認可和接納。但是,這個過程會很長,而且需要日本有勇氣有智慧有胸懷的大政治家來做出決斷。有些日本政客眼光很短淺,他們只看到眼前抱美國大腿的好處,實際上從長遠看,這不應該是日本的根本國策。日本只有在與美國結盟的同時,奉行對華友好合作路線,才能獲得自己的真正的國際地位和戰略迴旋空間。

  【網絡主持人】有人説,目前日本有4種人,一,對戰爭歷史有清醒認識,是我們要依賴的人;二,對歷史認識模糊的絕大多數人,但有和平主義傾向,是我們要團結的人;三,像小泉這樣的機會主義者,是我們要爭取的人,四,像石原慎太郎這樣的人,是我們要孤立的人,是我們鬥爭的對象,專家對這種日本國民的劃分有何評論?

  【嘉賓:林治波】這個説法很好,我完全贊成。但是對於日本的整體的右傾化現象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和警惕。日本的和平憲法已經搖搖欲墜,和平主義在日本已經是日漸式微了,這是我們十分憂慮的一個趨勢。


  結束語

  【嘉賓:王 韌】非常高興到央視國際作客,有了這麼一個交流的機會,紀念抗日戰爭關鍵是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個人,那就要善待生活,善待工作,謝謝大家!

  【嘉賓:林治波】今天就談到這兒,不對的地方請網友指正,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和網友們進行交流。再見!

  >>進入互動專版 瀏覽在線全景

  >>鏡頭記錄抗戰 觸摸影像歷史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