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資訊

中國醫療費漲得離譜

------一半人看不起病,衛生部表示,將把增加的衛生投入主要用於農村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14日 15:46

  近十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提高了,但是,人們在富裕的同時,“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卻日漸高漲。12月2日,衛生部公佈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增速已超過人均收入的增長,醫藥衛生開銷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後的第三大消費,最重要的是,將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醫院看病。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經醫生診斷該住院治療卻未住院的也達了29.6%。

  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日前在新聞發佈會上説,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我國中西部農民因看不起病,死於家中的比例高達60%—80%。浙江大學一項調查進一步表明,哪怕是農村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的浙北地區,還是有30%—40%得了絕症的農民,因為無錢醫治而死在家裏。

  有病不看的三種表現

  “我國曾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別進行過3次衛生服務調查。此次調查意義深遠,它表明,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利用率在下降,有效需求發生了轉移。”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克玲分析説,在這將近半數有病不去看的居民中,主要有三種表現:

  一是得病後自己買藥吃。以前説“久病成醫”,現在是“有病自醫”。調查表明,36%的居民生病後不去醫院就診,而是跑到藥店購藥,採取自我醫療,且這一比例比5年前明顯增加:城市增加了3個百分點,農村增加了8個百分點。

  數字是抽象的,但如果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就能發現“有病自己醫”的人比比皆是。記者在報社編輯部進行的一次小規模調查就很能説明問題。一年中,因為感冒發燒這種平常小病去醫院看的,只有6個人,佔總人數的10%。同事吳大姐談起去醫院就連連搖頭:“還不如在家吃點藥呢。”吳大姐説,如果不是急病,憑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在藥店買點藥吃,足以應付頭疼腦熱和那些不太要緊的慢性病了,而且這樣做既方便又省錢。

  二是看不起病就硬扛著。調查顯示,生病未就診、未住院且未採取任何治療措施的患者中,有38.2%是由於經濟困難;應該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於經濟困難。城鄉低收入人群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達到了41%,遠高於一般收入人群。

  據劉克玲分析,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出現在農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就拿農村來説,農民看病是個老大難問題。據報道,某省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還算不錯,但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也僅有12%,約有88%的農民看病完全靠自費。這裡貧困地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按衛生部此次調查,城鄉合計年人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在排除了物價上漲的影響後,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1993年,兩者分別為21元和933元;到2003年,上升到75元和2233元。也就是説,農民一年的收入,連住一次醫院的費用都不夠。

  眼下,農民中正流傳著這樣一些順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一人得病,幾代受窮”……從中明顯能夠感受到農民面對疾病時,那份沉重的無奈。

  三是周圍缺少醫療機構,百姓看病難。調查顯示,貧困地區有18%的家庭距最近的醫療機構超過了5公里,有1/4的家庭到最近的醫療機構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

  農民看不起病,而旨在為農民提供質優價廉服務的鄉鎮衛生院,農民卻不愛光顧。他們常説“小病不出門,大病跳過門,中間空著門”。意思就是,平常有個頭疼腦熱的,農村人都儘量硬扛過去,一旦得了大病,就往縣以上醫院送,這“中間”被忽略的,就是衛生院。就是説,農民離得近、看得起的地方,因為醫療條件太差,不能解決看病問題而無人問津。這樣的醫療機構的業務水平不容樂觀,醫療事故大多出於這樣的診所。不是嚴重的疾病診斷不出來,就是小病當成大病去醫治,使許多患者失去了最好的治療時機,輕則留下終生殘疾,重則失去生命。

  經濟能力不夠的背後

  “居民不去看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經濟問題,是經濟能力不夠。”劉克玲説,根據“調查”結果,過去5年,我國城鄉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分別增長了8.9%和2.4%,而在年醫療衛生支出上,城鄉居民的支出分別增長了13.5%和11.8%。

  “從問題的深層來看,這種情況是社會發展滯後、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不適應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表現,是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發展不快積累的矛盾。”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分析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在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服務價格及藥品生産流通體制等方面,推行了類似國企改革的路線,也就是説,這樣做有一個未加言明的假設:市場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包括醫療衛生資源。所有的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市場化的過程中,國家勢必要減少對衛生的投入,將大批公立醫院推向市場,同時引進私人資本。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以下三大問題:一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不足,醫療投入重治療輕預防、重城市輕農村,利用效率不高;二是醫療衛生服務沒有合理分層,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醫療服務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醫患關繫緊張;三是醫療機構對資源的利用不合理,醫院“以藥養醫”、“以高科技檢查養醫”,存在很大浪費。

  “眼下這三大問題,已經成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源,不過相信這些問題會隨著醫療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得到解決。”劉克玲説。

  不看病影響國民身體素質

  “不看病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有病無法得到及時醫治;意味著因為疾病而造成的生命危害無法得到有效清除;意味著在疾病面前生命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嚴重的甚至意味著死亡。”解放軍302醫院的姜素椿教授這樣對記者説。從醫生的角度看,有了病就應該到醫院去看,如果不看,小病拖成大病,輕病拖成重病,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一些傳染病,不到醫院就很難了解它的危害,一旦傳染給更多的人,後果不堪設想。

  談到衛生部的調查結果,姜素椿教授説,一些慢性非傳染病的增加(本次調查顯示,我國有慢性病患者1.6億。高血壓、糖尿病和腦血管病成為城市居民的多發病),也是人們不去醫院看病造成的。不去醫院看病使得一些疾病沒有被及時發現,最終形成慢性病。

  姜教授還提醒説,對於疾病來説,一般的規律是:早看病少花錢,晚看病多花錢。他明確表示,不提倡有病在家自己治。他説,大多數人對自身情況的認識很不客觀,也不專業,這樣做很容易耽誤治療。如果這樣做的人多了,會對整個的國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形成很大威脅。

  醫改正在進行中

  “醫療改革的目的,應該是讓每一個人不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劉克玲説,因此,改革的思路,應是利用多元化的形式,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比如,可以開放高端醫療服務,發展營利性質的私立醫院,同時可以用高端醫療服務的收入對低收入人群進行醫療救助,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同時,在醫療市場中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也是必要的。

  另外,市場可以進一步提高包括醫療衛生資源在內的資源配置的效率。比如政府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甚至直接開辦非營利性質的醫院。上世紀90年代末,歐美和日本等國用於醫療保健的“公共支出”基本上都超過了GDP比重的5%;除美國外,公共支出佔醫療保健總支出的比重均在80%左右。一些國家的政府還開辦了很多專為高風險低收入人群提供救助服務的醫院。同時,提高城鄉醫療保障覆蓋水平,將更多的人納入醫保範圍。

  農村衛生投入的嚴重偏低,已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目前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早在2002年10月,政府就做出了在全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10年基本覆蓋農村居民。據朱慶生副部長介紹,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0個縣(市)設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了9504萬農業人口。

  朱慶生副部長還表示,從2002年到2010年的這段時間裏,所有增加的衛生投入將主要用於農村。

(編輯:回春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