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健康資訊

價格杠桿能否有效撬動患者分流

------透視上海全面調整醫療機構診療費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3日 09:05

  上海11月1日全面調整各級各類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門急診診療費,希望運用經濟手段,適當拉開各級各類醫院的收費差距。發揮價格杠桿的力量,促使患者合理分流,科學調配衛生資源,在此基礎上構建城市醫療服務新格局,無疑是此次調整的主要目的。

  診療費調整的內容簡單明了:市民選擇的醫院和醫生的檔次越高,診療費相比過去的增幅就越大。社區、鄉鎮醫療機構的診療費維持不動,而看市級醫院主任醫生的診療費,從過去的13元調整為20元。增長的醫療費用醫保基本不報銷、需要個人自負。

  看病上大醫院、找名專家,這種向高端集中的就醫趨向,在上海表現得十分明顯。許多市級醫院人滿為患、患者雲集,病人和家屬為了看知名專家要徹夜排隊、花錢向“黃牛”買號、甚至出現了病人在醫院門口搭帳篷過夜的現象。病人叫苦,醫院和專家也喊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看“小毛小病”上。與此同時,相當多的一級和二級醫療機構有大量閒置的醫務人員和病床。一位業內人士曾説過:從每千人醫生數、每千人床位數這些指標來看,上海甚至和有些發達國家相比都不遜色,問題在於資源分配的不平衡、利用的不合理。

  根據上海推進醫療體制改革的設想,今後的醫療格局將打破現有的分級分類模式,由區域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成。區域醫療中心專攻疑難雜症和危重病例,有條件的還要向國內乃至亞洲的臨床醫學中心衝刺;而常見病、多發病則下沉到社區、到基層解決。上海每年的門診人數高達8800萬人次,開展手術約36萬台,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科學地利用醫療資源,必然能帶來令人矚目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價格,尤其是看病買藥的價格調整,無疑是影響就醫取向的重要風向標。這次,上海在醫療體制改革中下大決心,使用了“敏感”的價格杠桿。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醫療機構的門診量沒有出現大的浮動:大型綜合性醫院的長隊,依然沒有散去,放眼望去,非但20元一個的專家號供不應求,上百元的特需窗口前也是人頭攢動。那些原本顯得有點冷落的醫療機構也沒有就此熱鬧起來。市民對低級別的醫療機構還是局限于“打打針、吊吊水、配點藥”的狀態。

  “看病是‘硬檔子’,想節約也節約不了。”許多市民這樣告訴記者:“雖然價格貴了點,但是寧可其他地方省點錢,還是想上大醫院、看好的醫生。”“小醫院看病不要排隊、掛號也便宜,可是有時解決不了問題,讓人不放心,別説醫生不同,單説檢查的設備就不如大醫院,檢查的結果大醫院也都不認。”“醫生見多識廣、總覺得我的病情普通,可是自己看來就是大毛病,身體得重視。”——看來就醫的慣性和從眾心理要改變,絕非輕易。

  價格杠桿的乏力,更主要的原因,依然在於現有的醫療服務格局。上海復旦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鄔驚雷説:“單純依靠價格杠桿之所以難以撬動患者分流,是因為相比價格間的差異,醫療機構之間服務質量上的差異實在太巨大了。”在上海,三級甲等醫療機構(綜合性大醫院)的實力明顯地高於其他醫療機構,吸引了大量的病人,一批批的醫生在實踐中成為“名醫”,醫院不斷引進和開展新技術,病人愈加集中流向大醫院。而在競爭中,一些低級別醫院則明顯處於“惡性循環”中。

  “病人跟著醫生走”,在醫療這一特殊領域中,相比于價格,醫療質量和服務起的作用更為巨大。為了全面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素質,上海從今年9月起開始大規模培訓社區醫生,每年要完成1000名全科醫生的培訓。“除了通過繼續教育等方式大力開展基層醫生的培養外,還要建立機制讓優秀醫療人才服務社區、留在基層,”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鮑勇表示:“簡單地依靠拉開診療費的檔次,難以有效地達到患者合理分流的目的,只有通過調整衛生經費投入方向、醫學人才培養等綜合性措施,不斷深化衛生改革,才能從長遠地優化上海的醫療格局。”(完)

(編輯:回春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