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內容欄目介紹主創人員拍攝花絮觀眾信箱

 




餃子

     被稱為Chinese food的中餐在世界範圍內都擁有上佳的口碑,而餃子可以説是中餐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食品。用面皮包著各種餡的餃子,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它伴隨中國人渡過了許多吉祥、喜慶的日子。

 


喜歡中國文化的人一定都知道被稱為“國粹”的京劇,其實,中國是一個以曲文化非常豐富的國家,戲曲種類多達300多種。在這300多種戲曲中,在中國江南一帶非常受人們喜愛的越劇
  





    餃子是深得中國人喜愛的一種食品,最常見的餃子是一種半圓形,有餡兒的麵食。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人們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是要包頓餃子吃。有關餃子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在中國人喜慶團圓的時刻,我們總是能看到寓意吉祥的餃子。

    一 餃子的歷史

    中國人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餃子?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不容易。面做的餃子在常溫下放上幾天也就壞了,今天的人們想找幾百年、上千年前的餃子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從極少的歷史線索入手,去探尋餃子生産、發展的過程。

    中國的黃河流域自古就是種植麥子的旱地農業區。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將小麥磨成麵粉,做成帶餡的麵食,用青銅蒸鍋蒸熟。

    到兩千年前的漢代,出現了一種比較普及的麵食——“餛飩”。我們今天的餃子很可能是由漢代的“餛飩”演變而來。

    新疆吐魯番,是中國海拔最低、氣候最熱的地方。在乾燥寂靜的沙漠中,掩埋著許多西域古城和夕日繁華的絲綢古道。20世紀60年代,在吐魯番出土的一座唐代墓葬裏,人們第一次看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餃子。

    吐魯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半月形餃子大約5厘米長,已經徹底風乾。它們完整地擺放在木碗中,在餃子周圍是其他的面制點心。

    唐代餃子是我們今天吃到的餃子已經沒有差別,但那個時期還沒有餃子這個名稱。當時,人們把這種食品稱為餛飩或者牢丸,又根據不同的做法,分為湯中牢丸,籠中牢丸。

    到了宋代,根據文獻記載,把餃子稱為“角兒”,是牛羊角的那個角字,加個兒字。這個稱呼非常重要,這是今天“餃子”這種稱呼的一個詞源。到了元代,又把餃子稱為“扁食”,到明代統稱為扁食。到了清代,才統稱為餃子。餃子一名,應該正確地講,是從清代開始的。

    隨著名稱的增多,最早産生在中原地區的餃子,流傳範圍也不斷擴大。到清朝末期,大部分中國人都接受了餃子,而餃子這個稱呼,也基本固定了下來。

    餃子用麵粉做皮兒,裏面的餡兒則是五花八門,可以依據個人的口味來調製因此,餃子是一種不分地域、不分季節、老少皆宜的食品。

    中國人愛吃餃子,除了它多樣的口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餃子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一種帶有吉祥寓意的食品。

    比如説,餃子的皮是圓的,中國人祈求團圓、圓滿,這個很適合中國人的需要。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它和古代象徵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辭舊迎新之際,一家人團圓吃餃子,那麼就寓意在新的一年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那麼,更重要的是因為餃子它是包餡的,餡裏頭可以包進去各種各樣的吉祥的。比如説,人們結婚的時候,餃子餡裏頭可以包上花生和栗子,就寓意早生貴子。

    小小的餃子承載了那麼多吉祥的寓意,使它和中國傳統風俗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古以來,民間就有許多吃餃子的習俗,像除夕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關於餃子的由來也有許多的傳説。

    雖然只是傳説故事,但冬至吃餃子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寒冷地區老百姓的習俗。冬至之後是數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要來了。老人們常説,這一天不吃餃子,就要凍壞耳朵。熱騰騰的餃子,驅走了冬的寒氣,也給人們心中增添了一份溫暖。

    二 包餃子

    2500年前中國的思想家孔子説過一句話,叫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説,食物原料要選擇優質的,肉要切得細細的,做飯菜應該講究,飲食是不嫌精細的。孔子所倡導的飲食觀念,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包餃子複雜、繁瑣的工序,正是這種飲食觀念的體現。

    餃子有著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面、搟皮、打餡,每道工序都包含著不少學問。

    傳統的家常餃子是用豬肉、牛肉、羊肉或者雞蛋做餡,搭配韭菜、芹菜、蘿蔔、黃瓜等蔬菜。在有些地方,餃子餡裏的肉不僅要剁得細,還要經過一定的加工。拌餃子餡也有講究,最好沿著一個方向攪動,不然會把餡打散。

    搟餃子皮之前,要把已經醒好的面揉成大約兩指寬的粗麵條,用刀切,或用的揪成小塊,再按成一個個小圓餅。搟皮兒是技術難度最大的一道工序,兩頭細、中間粗的捍麵杖,不是人人都用得好。兩隻手用力必須協調均勻,才能使餃子皮成為中間厚、四週薄的圓片。初學者抓不住竅門,還真搟不出像樣兒的餃子皮。

    中國有句老話説:“熟能生巧”。這餃子做多了,也能練出絕活。

    有人可以同時搟十幾張皮兒;有人用一根捍麵杖搟兩張皮兒;也有的用兩根捍麵杖搟一張皮;最令人叫絕的是把搟皮兒當成了一種娛樂。

    包餃子裏也有學問,如何能把餃子包得餡大皮薄,又快又好,還要向專業人士請教一下。

    廚師:因為有的人不會包,他的手是平的,那個餡包不到皮裏面。像咱們在家裏面一般包餃子呢,餡都往往不進去,一般都是這樣子,很慢很慢地,這樣一點一點地包的。像我們這經常包呢,他手法就掌握了,這個手要下去,把這兩個指頭往下放,往下放。它就有個坑,有個坑,然後你就把這個餡放進去以後,輕輕抹一下,它就下去了,它的面是軟的嗎。下去然後,兩個手合起來這樣一包就可以了。

    最常見的餃子吃法,是用清水煮著吃。水燒開後,放進包好的餃子,煮到餃子浮起來,加上一點涼水,反復兩次就可以撈出來。這種吃法的餃子叫做水餃。除此之外,人們經常吃到的餃子還有蒸餃和煎餃。

    三 衚同餃子

    外國人來中國,一定要嘗嘗中國的餃子。在他們眼中,餃子是一種很神秘的食品。長得像個小圓面球,吃起來卻有千滋百味。

    到衚同裏吃餃子,是近幾年深受外國遊人歡迎的一項活動。千回百轉的大小衚同構成了中國北京一道獨特的風景,而餃子是中國最有傳統特色的食品。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讓仰慕東方文化的旅行者近距離地感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

    自從“到衚同裏吃餃子”成為正式的旅遊活動,在北京已經有了幾十戶常年跟餃子打交道的人家,王秀慧家就是其中之一。

    王秀慧:我們家幾乎,現在就是説一有客人來就包餃子,一個月最多能包到二十幾天,那要跟普通家庭比就沒法比了。有普通人家,比如説人家工作比較忙,就沒時間吃包餃子。而我們家就不是了,只要有客人來就包,一個月我覺得能包上二十幾次。

    我們老給他們包餃子是有副作用,以前,我們家特別家吃餃子,自從給他們包餃子以後吧,我們這餃子吃得就少了。但是我看到他們吃,我就覺得把咱們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介紹給他們,我覺得比我自己吃我還高興。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王秀慧一家接待了來自幾十個國家的上千名遊客。她的小屋,成了一個小小的展示廳,裏面擺放著來自不同國度的紀念品,還有用各種語言寫成的信件。王秀慧也在家裏,給中國餃子做了一個世界範圍的市場調查。

    王秀慧:我感覺還是日本人比較愛吃,我覺得他好像從飲食文化呀、或者説口味什麼的,好像有點兒相似、接近。記得,有一次有兩個母女倆,就是日本人,到我們家來吃餃子。吃完以後吧,還剩了一點,她就特別愛吃,她就不願意走了,還想吃,可實在是吃不動了。然後她就跟我説,“我可不可以帶走”,我説那太好了,帶走吧,她就打包帶走了。她帶走以後,我就感覺,她真是把中國的傳統的飲食文化帶走了。

    來王秀慧家的外國人大多數都沒見過中國的餃子,他們不只滿足於吃餃子,還對餃子的製作過程很感興趣。

    王秀慧:特別感興趣,對我怎麼包餃子,甚至餡裏放了什麼東西,每放一樣東西,他就要問。有的時候來客人吧,他就希望我們當場給他們做一些示範,當場做一些演示。比如説像放油哇、鹽呀、醬油哇那些的,他們就特感興趣。你放一樣,他就要問,放的什麼呀,你要放一樣,他就問那是什麼呀。然後翻譯給他們介紹放了什麼,哪種東西,有的人還拿著小本要記下來。

    為了滿足遊客對中國餃子的好奇心,王秀慧每次都留下一點餡,教他們自己包餃子。且不管這餃子包成了什麼樣,能夠走進小巷深處的人家,嘗嘗自己參與製作的中國餃子,對許多人都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王秀慧也從這份工作中找到很大的樂趣。

    王秀慧:我非常喜歡這工作。這樣呢,不出國門,可以了解全世界各地區的人;不出家門,就可以把餃子,中國最傳統最有特色的食品介紹給他們。

    在衚同裏吃餃子,是許多外國人與中國包含文化最親密的一次接觸。在短短的半天中,他們學會了包餃子,也懂得了中國餃子所代表的深深祝福。

    四 餃子宴

    餃子本是中國民間的一道美食,過去,餃子的最高地位是在除夕夜裏佔據家家戶戶的炕頭飯桌,而在高屋華堂的宴席上很少看到餃子。如今,在陜西省西安市有了一種特別的宴席,在那裏,您能吃到幾百種不同花色的餃子,這宴席的名稱就叫做“餃子宴”。

    用餃子來做宴席從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當時,都城長安是唐朝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太平盛世之中,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飲食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唐代長安城裏盛行一種高等級的宴席,叫做“燒尾宴”,這是朝廷大臣官位提升後,進獻給皇帝的豐盛的大餐。

    我們在發現的一份唐代保存到今天的“燒尾宴”的食單裏面,這個食單就是相當於今天的菜譜、在這個裏面,就發現有一道叫做“二十四氣餛飩”。就是根據二十四個節氣,來包成不同形狀、不同內容的、這樣的餃子。所以我們認為,今天的餃子宴可能是在唐代已經有了它的雛形。

    近代餃子宴是二十年前出現在西安的。最初由108種餃子組成,發展到今天,它的數量早已突破了108這個數字。為滿足不同客人的需要,西安餃子宴又分為迎賓宴、宮廷宴、吉祥宴、龍鳳宴。

    既然是餃子宴,當然是由餃子做成的。不過,這宴席上的餃子,在形、色、味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原材料選用、製作工藝,到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

    在口味上,西安餃子宴打破了一般用豬牛羊肉和蔬菜做餡的傳統,用料十分廣泛。按照肉香型、醬香型、果香型、素香型等口味,形成了三百多種搭配組合。如果一天吃一種餃子,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品嘗完餃子宴的全部花色。

    在製作方面,餃子宴的餃子打破了單一月牙形、角兒形的傳統,推出了花、鳥、魚、蟲多種逼真的造型。單從外表上看,這些餃子更像是件工藝品。尤其是那些造型可愛的小動物,讓人不知道是應該把它放在嘴裏,還是靜靜地欣賞。

    這些餃子的造型並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大多數的時候,它要與餃子餡的內容相吻合。翡翠芹香用芹香做餡,花生蒸餃就是用果仁做餡。

    餃子宴使用的彩色面,在白麵中添加了菠菜、胡蘿蔔等蔬菜的汁液,不僅增加了餃子的色彩,而且有利於身體健康。

    這些餃子的造型綜合雕塑、捏塑、點綴等多種技藝,創作者必須對烹調技術和造型藝術都有濃厚的造詣,才能用看似平常的原料,製作出美味與美麗兼有的餃子。

    餃子宴的不少花色,是以中國的民間傳説或歷史典故為依據。“珍珠火鍋餃子”相傳就是深得清朝慈禧太后的喜愛。它選用雞鴨鮮菇湯料,再配上珍珠開頭的小餃子,用雙龍紫銅火鍋烹制。燃燒的火焰不斷跳卻,仿佛盛開的朵朵菊花,又被稱為“太后菊花火鍋”。

    如今“太后菊花火鍋”已經成為餃子宴的壓軸經典。在這宴席上,不論您吃到多少個餃子,都能聽到表示祝福的解釋。一個代表一帆風順,兩個預示雙喜臨門,還有四季發財,五子登科,七星高照等等。這些數字與文字的組合,不懂中文的人很難理解,但這並沒有影響國外遊客吃餃子的興致。對他們來説,麻煩的是筷子太長、餃子太小,吃上個餃子不容易。

    中國人代代相傳的餃子,在這裡構成了一桌桌精緻的宴席,也開闢了一個讓人們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窗口。

    俗話説:“迎客的餃子送客的面”,餃子宴已經成為西安的一大名吃,每天有上千人光顧這裡。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使用著不同的工具,吃著不重樣的餃子。

    在古色古香的音韻之中,餃子儼然成了中國文化與傳統的一個符號,是古都西安迎接遠方客人的一種獨特問候。

    五 春節餃子

    提到過年,許多人想到的都是一家圍在一起包餃子。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

    俗話説:“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坎,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綵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麼個習俗。

    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説,在除夕夜裏,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裏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