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極地跨越》前方報道:用嘴擺脫“豐饒的苦難”
02.04 09:09


    “酋長咖啡加工公司”的烤制廠在巴西聖保羅以北的龍垂納,方圓一公里之內可以免費享受咖啡的香味。
    
    薩姆帕約的嘴是檢驗産品質量的權威監測工具。他的職稱是工程師,具體分類應是咖啡杯測師(咖啡行業不叫“品嘗師”)。在拉丁美洲、非洲、亞洲這世界三大咖啡産區裏,拉丁美洲是國際咖啡市場的老大。巴西咖啡産量800萬噸,佔國際市場的30%,是拉丁美洲的市場老大。酋長咖啡加工公司獨佔巴西出口量的40%。
    
    《極地跨越》聯合攝製隊在巴西拍攝的日子裏,隊員經常懷疑上帝是巴西人。這地方要什麼有什麼。要土地,全境有850多萬平方千米的山林沃野,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海拔不超過1000米,只要願意幹,有開墾不盡的可耕地。要礦藏,金銀銅鐵應有盡有,還有寶石。要水,大西洋的水氣每年送來平均1500-2500毫米的降雨。要能源,想建就可以建世界第一大壩——伊泰瀑大壩。要森林,放著一塊地球上最大的雨林——亞馬孫雨林。要溫度,年平均氣溫20度。上帝還讓巴西不要什麼沒什麼。沒有沙漠和戈壁,沒有窮山惡水,沒有嚴重的荒漠化,沒有“防洪抗旱總指揮部”,沒有過重的人口包
    袱,沒有地震,沒有嚴寒。這是讓多少國家艷羨的豐饒!
    
    但500年來,豐饒是苦難的。15世紀殖民宗主國佔領巴西以後,紅木成為巴西最早的出口産品,它是全歐洲紡織品的上好染料。但沒用30年,巴西紅木被砍伐殆盡。殖民者轉而經營蔗糖,一段時間內,蔗糖的出口額約佔巴西總出口額的90%。當地勞力無法滿足甘蔗業發展,於是1532年從非洲掠奪第一批黑奴,開始了黑奴販運的歷史。由於加勒比地區糖業發展,世界糖價下跌,殖民當局把投資轉向17世紀在米納斯吉拉斯地區發現的金礦。狂熱的採金潮使人口遷移和經濟中心隨之轉移。19世紀初,英美紡織業急需棉花供應,巴西成為世界棉花的主要供應基地。1877年巴西東北部出現少見的乾旱,20萬人死亡,棉花繁榮結束。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和英國的汽車工業飛速發展,國際市場對橡膠的需求增加。橡膠採集業成為巴西經濟的熱點,巴西蔗農和棉農從經濟衰落的東北部向天然橡膠産地亞馬孫森林轉移。坐落在亞馬孫密林深處的馬瑙斯迅速崛起,成為這一時期巴西經濟發展的象徵。不久,東南亞地區大面積人工種植橡膠林的成功,巴西天然橡膠走向衰落。西方國家想要什麼,商人就從巴西拿什麼。巴西木、甘蔗、棉花、採金和橡膠等經濟週期,其興也勃,其敗也忽。持續時間都不長。給巴西留下的,只有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和從屬於西方需求的經濟地位。
    
    畢竟,上帝還是給巴西人留下了一些經濟優勢,比如咖啡。
    
    攝製隊報告人劉小漢故意問薩姆帕約:“為什麼巴西咖啡沒有哥倫比亞咖啡名氣大?”
    
    薩姆帕約説:“他們廣告做得多。”
    
    多年來,巴西擴大咖啡出口的手段是加大産量。結果,咖啡行家對巴西豆的評價不高,認為巴西咖啡口味單調,缺少個性美,因此不把巴西列入精品咖啡産地名單。1998年越南中檔低價咖啡擠進國際市場後,巴西不得不痛下決心改進生産工藝,提高咖啡品質,爭奪精品市場。
    
    2000年11月,巴西精品咖啡協會舉辦第二屆「極品杯大競賽」,國際媒體爭相報導。巴西有477個農莊報名參賽,由美國、日本、德國、挪威等12國的24名國際杯測專家做最後決選。24位權威杯測師花了三天工夫,不停試喝、漱口,開會討論,謀得共識,一洗巴西咖啡品質低劣的名聲。巴西咖啡進入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精品市場。米納斯東部的馬塔斯小産區成為精品咖啡界的新寵,並創下極高的出口價格。
    
    提升巴西咖啡品名是巴西全行業努力的結果,是長久保持出口優勢的前提,也是所有咖啡農命運所繫。薩姆帕約負責酋長咖啡加工公司聯營各農場送來的咖啡的分類、篩選。在薩姆帕約手下,15%的癟豆被扔掉,以保證高質量。
    
    咖啡質量監控,重力、顏色方面可用儀器,但味道得靠人的嘴。薩姆帕約為攝製隊演示杯測師的工作。這天有4個農場各送來6個樣品,以保持監控密度。可轉動的圓桌上擺放著24個咖啡杯。衝開後,先聞味。薩姆帕約鼻翼掀動,若有所思。接著,24杯咖啡打了沫,開始品味。薩姆帕約用勺舀了一勺咖啡,奮力一吸,發出“呼”的一聲,滿屋來客為之一驚。他解釋説,這樣可使咖啡噴滿口腔,香溢朵頤,味道嘗得真切。劉小漢也學著樣猛吸一口,沒有那種震耳的效果。薩姆帕約説,他從事杯測已有15年。這種技藝尚無培訓學校,純屬家傳。平時不抽煙喝酒,確保嘴的味覺清醒。(葉研)
   


責編:何貝莉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