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石寶山歌會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9日 09:57
在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以這裡為中心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
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都穿上民族盛裝,紛至沓來。方圓十里的山間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條條五彩斑瀾的長龍。來趕歌會的白族姑娘們,打扮得非常漂亮。他們一路上亮開金嗓子,唱起悠揚舒展的白族調。白族小夥子們胸前挂一架別致的龍頭三弦,彈響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聲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為保清吉平安,會期便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在歌會唱調子便成了還願之舉;中年人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則多數以歌為媒介,尋找知音伴侶。曲調均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區的劍川白族調,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 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調跑韻。因此,對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試自己的 智慧和才能。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面對當時的情景,加上即興創作, 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難分勝負。
傍晚時分,滿山遍野炊煙瀰漫,人們用泉水煮香鑼鍋飯,烹調出一道道豐盛可口的家鄉菜。素不相識的來客,只要彈弦開口唱,就被邀請共餐話家常。處處洋溢著山野情趣。
夜幕垂降時,四面八方閃爍的火把和電筒光柱,象流星似的在林中闖蕩。庵堂寺院裏,花枝樹叢間,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邊,男女青年彈響錚錚龍頭弦,對唱悅耳花柳曲,用歌聲交流以火一樣熾熱的情感,用調子讚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達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會上,還進行歌舞活動。
石寶山歌會是情歌的海洋。許多質樸真摯的石寶山傳統情歌,是白族人民口頭創作的藝術結晶,經過幾代人的傳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
歌會的由來,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傳説:石鐘寺旁如鐘的巨石,原來是一口金鐘。遠處飛來的惡龍口吐烈焰,把金鐘燒成石鐘,於是災情難瀕臨白族山寨。以沙溪壩子裏的情侶阿石波和阿桂姐為道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動千對歌手,雲集石寶山日夜對高賽歌。歌聲終於使惡龍魔法失靈,但他倆不幸累死在石寶山。為紀念他們,並防止惡龍再來作孽,人們每年都上山對歌,相延至今。
歌會既是白族人民抒發情懷,讚美生活的盛大聚會,也是進行詩歌藝術交流, 傳承民間文藝的橋梁。浩如煙海的白族詩歌正是通過這樣的場合一代代流傳下來, 成為白族人民藝術的結晶。石寶山白曲已被列入國際民族歌目,石寶山歌會亦被譽稱為"白族歌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