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農民工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22日 14:50
新華網海口8月22日電: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巨變:從中國廣闊的鄉村轉移出的勞動力,逐漸取代了城市居民,成為中國産業工人的主角。目前,中國每3個産業工人中,就有2個來自農村地區。
中國農業部的統計數字顯示,到目前為止,已有近1億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連同他們的家屬,在10餘年的時間內,中國的城鎮已經接納了大約1.3億的農村人口。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農業生産效率不斷提高,大批農村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産,向其他産業領域轉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呈現出從鄉村向城市,從西部、中部地區向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流動的趨勢,告別土地的農民像潮水一樣涌入城市,中國經歷了規模空前的人口遷移。
儘管農民已經成為城市建築工地的工人、生産流水線上的裝配工、餐館飯店的服務員以及小商販、保姆和清潔工,但是,由於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他們的身份仍然是農民。因此,對於大多數進城的農民而言,這是一次改善生活狀況的嘗試——在通常情況下,他們在城市工作3個月的報酬,就相當於他們在農村全年勞動的收入。但是,中國的農村問題研究專家普遍認為: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就業的社會價值不僅僅局限于提高了1億多個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數以億計的進城就業農民,已經成為平衡中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的新興力量。
目前,中國仍然處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時期:不僅東部地區和中部、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著經濟發展的落差,在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統計數字表明:200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8000元人民幣,而農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400元人民幣。
根據勞動人事部的統計數字:2002年,農民外出務工總收入約5278億元人民幣,其中,約有3274億元返回了農村,接近於當年中央政府對農村地區的全部財政投入。而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等輸出農村勞動力最多的省份統計,每年農民工匯回家鄉的錢,都在200億元以上,相當於這些省的年財政收入。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成為中國西部和中部地區獲得經濟建設資金、逐步縮小和東部地區經濟差距的有效渠道。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分析,依靠擁有9億人口的中國農村源源不斷輸送的廉價勞動力,使産業成分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國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著較低的運行成本,這是中國對海外資本充滿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深圳市,700萬人口中就有500萬人是農民工,他們對於産業構成以製造業為主的深圳舉足輕重。如今,深圳的人均年GDP已經達到5000美元,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但這個城市10餘年來農民工的工資收入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平均月工資仍然穩定在800元人民幣左右,這使深圳繼續在製造業上保持優勢。
改革開放最早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省和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和深圳一樣,依靠農村廉價勞動力,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還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資,使經濟發展保持著活力。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最突出的是城市居民面臨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但是,從農民進城中受益的中國城市,並沒有對農民工進城的大門,相反,正在通過取消農民工的就業限制、為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提供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措施,使農民進城就業的渠道更加順暢。
經濟學家説,中國農村人口約佔人口總數的70%,目前,還有大約1.5億的剩餘勞動力需要從農業生産領域轉移出去。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汽車和火車仍會將大批農民送往城市。(周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