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戲曲只有"現代"才能綠水青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3日 14:27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們擔心:再過若干年,人們再想聽聽黃梅戲,恐怕就只剩一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了;再來聽越劇,也許就只聞一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了,想聽豫劇也就是一段“劉大哥説話……”還有多少地方戲劇,就連大家熟悉的曲調都想不起來了。(中新網03月12日報道)

  對於包括京劇在內的傳統戲曲生機不再,一些人一直非常擔心。應該説,高層對這一點不是沒有注意到。中央電視臺于多年前就專門設立了戲曲頻道,這應該能證明高層關注傳統戲曲的“生存”和發展。但是,儘管如此,傳統戲曲並沒有因為戲曲頻道的設立和知名人士的呼籲而火起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央視戲曲頻道近幾年也開始播放收視率看好的電視連續劇了。這説明什麼?説明單純播放戲曲節目這個頻道將難以為繼了。

  毫無疑問,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價值不可估量,不能失傳。但是,一些人(這裡主要指有關方面知名人士、權威人士)在為傳統戲曲表示擔憂時,只把問題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在傳統戲曲上沒有足夠的投入,二是現在的人們缺乏欣賞傳統戲曲的高雅情趣。但在實際上,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這就是傳統戲曲的固步自封。傳統戲曲的整體表現形態適應於人們生活節奏緩慢、信息傳導緩慢那樣一種狀態。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不能再接受劇情節奏緩慢、表演方式雷同的藝術樣式,完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這樣看問題,就不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傳統戲曲漸淡持理性的態度,不必過分擔憂,這是文化新陳代謝的必然現象。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不能要求今天的人們再使用它做交際工具,因為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我們不讓它失傳就是了。傳統戲曲的漸淡和這個道理有相似之處。這是我的第一點看法。

  當然,拯救“傳統戲曲”不是沒有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問題在於怎麼拯救?光是政府有足夠的投入就成嗎?不,投入再多,如果傳統戲曲還是五十年前的表現形態,照樣受到冷落。説句實話,傳統戲曲要“生存”和發展,除了創新,走“現代”之路,再沒有第二條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京劇革命”(實際上就是京劇創新),為京劇這一傳統戲曲樣式注入了現代氣息,不但當時的人們很喜歡,現在的許多人還感興趣。我們中國人有個毛病:因人廢言、因人廢事。因為“京劇革命”貼上了江青的“標簽”,所以現在大家都回避這一點。實際上,京劇創新是順應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我們應該尊重歷史發展規律,繼續大力推進京劇創新和其他地方戲曲的創新,不妨也搞幾個新“樣板戲”。現在技術手段和國家財力,完全應該把京劇等傳統戲曲創新搞得比上世紀六七年代好得多。總之,我的第二點看法就是:戲曲只有“現代”才能“綠水青山”。(作者:羅天柱)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