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學術論文也是生財工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8日 15:09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如果你想署名第一作者,要1300元,其中有500元是給刊物的版面費,署名第二作者可以優惠到1000元;署名第三作者,還可以打折。”日前,一名自稱在北京某高校讀研究生二年級的男子,在水木清華網站上發佈一個帖子,聲稱欲出售一篇已聯絡好發表刊物的自寫論文。(《北京晚報 》7月27日)

  高校研究生網上買賣論文,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卻真實反映了當下學術氛圍的浮躁。而叫賣者自身的説法,就是想賣給快畢業的研究生,有的學校規定不在刊物上發表論文不讓畢業,更折射出這種畸形的供求關係背後,是當下高校不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

  就在前不久,上海大學頒布了《上海大學關於研究生學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標體系的規定(試行)》的《補充説明》,再次將國內大多數高校採取的“研究生學位與發表論文挂鉤”制度,推上了風口浪尖。一週之後,一名研究生,在學校網站的校長留言簿上貼出題為《致上海大學學術委員會的一封信》,長達5000余字,從可操作性、穩定性、彈性、決策過程合理性等角度提出了質疑,引來了輿論的關注和坊間的爭議。

  從現實性來看,一方面對研究生論文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研究生論文的質量卻越來越低。研究生畢業必鬚髮表論文的硬性指標是否合理,一時難以定斷,但透過一些事例,我們還是不難得出結論的。研究生論文,國家沒有明確要求,用人單位也不十分看重,公眾質疑也是紛至沓來,研究生群體更是深受其害,為何還有那麼多高校津津樂道?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許紀霖接受採訪時坦言,其背後有一股魔力在推動,這就是對學術的評價被簡單地量化了。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似乎發表的論文越多,其學術造詣就越不同尋常。將論文考核異化為對論文數量的考核,在“數字”考核下拋棄了質量要求,這顯然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幾年前,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家任繼愈先生就提出,目前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機製片面強調論文數量,這不利於年輕學生的成長,也不利於學科的真正繁榮。現在,一些人做課題的動機不純,為爭得課題不惜花錢,因為課題是立身之本,是評職稱、評獎項的籌碼。於是,項目越來越多,課題越來越繁雜,論文也越堆越厚,可偏偏就是精品不多。據報道,某大學教授3年發表80余篇論文,得到的不是社會的褒揚,而是質疑:當你連篇累牘在垃圾雜誌上“製造”論文時,是否想過你正在浪費國家給予的鉅額科研資金……3年發表80余篇論文,其研究成果轉化率能有多少,不能不讓人懷疑,也實在讓人感到悲哀。與之相反,朱熹平教授和另一學者破解了龐加萊猜想,備受公眾熱讚。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有四五年時間,朱熹平幾乎沒有發表過論文。

  論文的最大價值,在於學術價值的應用。當前的論文硬指標已經衍生為論文經濟學、權力尋租學,孳生了大量的學術腐敗。因此,為論文“減負”,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就必須轉變評判標準和考核機制,只有把論文考核由“量”轉到“質”,才不失為維護學術風氣的治本之策。北師大、人大、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高校相繼取消了“研究生必鬚髮表論文”的硬指標,給許多高校“論文熱”適時地降了一些溫,其結果不僅有利於提高研究生論文的質量,而且破除了弄虛作假現象和形式主義傾向。

  論文“雞肋化”和學術體制有關,解決這一問題,僅靠學校是不夠的。盛行于學術界的不正之風,不僅僅是學術道德問題,更凸現了人才評定之弊端。其根源在於現行的學術評價、人才評價機制以及人才評聘機制不盡合理。筆者以為,要克服教育領域的學術領域的不正之風,關鍵是要建立公正的社會學術價值評定機構,健全學術人才評價體系,應引入市場評價及業內、同行的評價,建立一個全面、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作者: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