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首頁 >CCTV4 >CCTV4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大陸訪問團今天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拜謁烈士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7日 14:07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12:00): 昨天下午抵達廣州的台灣新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大陸訪問團一行今天上午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拜謁烈士墓。

  7月7日上午9:40,鬱慕明一行30人抵達黃花72烈士陵園。他們穿過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的正門牌坊。走在陵園30米長的墓道時,受到夾道等待的民眾的熱烈歡迎。鬱慕明一行走到72烈士墓前,向陵墓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致敬儀式後,鬱慕明主席率參訪團成員繞墓一週,來到孫中山先生親手種植的馬尾松前澆水灌溉以示懷念。

  鬱慕明主席對《中國新聞》的記者談到此行祭拜的意義時説:“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思考當年黃花72烈士所做的犧牲奮鬥,所以我們今天來這裡,不僅是尋根,更是尋這股浩然正氣。我們表示我們的敬意,同時也期望所有的中國人站在民族的立場上能夠團結起來。”

  記者 任永蔚:

  新黨大陸訪問團從祭拜黃花72烈士墓開始了其“民族之旅”的第一步。緬懷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氣,不僅是新黨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他們對整個中華民族團結的呼喚。

  [新聞特寫]歡迎你 來自台灣的朋友

  儘管今天不是週末,但是在黃花崗烈士陵園還是有不少民眾自發的前來歡迎新黨訪問團一行,其中,一位八十高齡的老阿婆成了今天的明星人物。

  溫有招阿婆:(用客家話演唱)七月七日好時光 台灣兄弟姐妹來廣州聚一堂 七十二烈士來掃墓 他的心血流滿堂 子孫萬代不能忘

  市 民:6點多就過來了,因為有臺胞要過來嘛,來歡迎他們。


  市 民:我們6點多就到那邊坐著等。

  抗日老戰士 朱明成:我通過報紙,電視,感覺新黨很愛國,他們的口號比較明確。

  小朋友家長:今天專門過來 因為現在的小孩子 對台灣的概念不是很清晰 我想帶她來 她會有個深刻的印象

   [新聞背景]廣州黃花崗72烈士墓

  下面再來了解一下廣州黃花崗72烈士墓的情況。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1911年4月27號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殮72具烈士遺骸,叢葬于黃花崗。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黃花崗烈士陵園。陵園佈局莊嚴雄偉,正門高13米的牌坊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浩氣長存”,園內300多米長的層級主幹道兩旁蒼松翠柏排列有序。崗陵上安放著七十二烈士之墓,墓旁孫中山先生親手所植地樹木蒼勁挺拔。園內四季黃花不斷,象徵烈士精神不朽。

  記者 張文靜:

  近百年來,無數人到這裡瞻仰革命先烈。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擴大,到這裡的台灣遊客也越來越多。

  [視窗連線?陳軒石]台灣媒體反應

  有關新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大陸訪問團的這次“民族之旅”,台灣媒體又有那些反應,現在請進本台赴台灣採訪的記者陳軒石做介紹,軒石?

  《中國新聞》記者在台灣觀察到,對於新黨大陸訪問團的消息,台灣島內的媒體反應雖然不如連宋訪問時熱烈,但包括兩大主要的報紙《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在內的各大報刊也都以相當的篇幅刊登了此行的消息。

  6號晚上的《聯合晚報》,登載了一幅新黨出發時候的照片。照片上是主席鬱慕明、秘書長李勝峰以及隨團代表雷倩。從照片上可以看出,他們臉上的笑容十分燦爛。7日的《聯合報》,一早刊登的是昨天新黨抵達廣州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文章的標題就是《廣州人的熱情》。文中也引述了大陸專家學者的意見,認為其實新黨此次大陸之行議題內容方面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新黨訪問大陸所營造出的兩岸持續交流的趨勢。同時,配合新黨訪問大陸最重要的一個行程就是去參觀盧溝橋,《聯合報》上還刊登了一幅黑白的照片“盧溝曉月”來介紹盧溝橋

責編:薛藍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