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設計構想
  內容摘要:新聞頻道是專門播出新聞節目和具有新聞屬性的節目的專業電視頻道。本文簡要回顧了它首創于1980年代初的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勃興于1990年代中期的發展歷程,從七個方面闡述了作為中國第一新聞媒介的CCTV創辦新聞頻道的迫切性以及設計CCTV—新聞頻道的理念,揭示了以創辦新聞頻道為契機,中國新聞工作者在思維方式、新聞價值觀和新聞運作原則諸方面的可能變革,意在引發新聞傳播學界、電視新聞界和媒介主管機關的關注,為形成科學的新聞理念和新聞頻道操作方式貢獻智慧和求得共識。

  關鍵詞:新聞頻道 CCTV 電視新聞新理念 國際化 社會公器

  一. 電視新聞傳播理念更新總體闡述

  新聞媒介是社會之公器,是全體公民窺視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管道和從事公共事務討論的公共論壇,在現代國家的公共領域建設中具有頭等的重要地位(哈貝馬斯:1999)。筆者認為,進入21世紀之時,也是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大家庭、努力成為國際社會有影響和負責任的成員之際;電視新聞事業作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新聞事業,應積極地與國際通行的新聞傳播原則及其高效益的運作方式接軌,反映世紀之交國人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監測、對自身生存狀態的關注。

  新聞是尚未被國人充分認識的一種融精神與物質為一體的生産力,它既關乎社會健康發展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社會生産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對這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進步水準。

  電視的最大優勢在於電視場的場效應(布爾迪厄:2000)。電視新聞媒介聚焦社會發展的熱點,提供幫助人們理解顯示變化的意義參照,因此傳播者應當向公眾提供平等的機會,以同樣的報酬條件取得傳媒的使用權,包括通過收受媒介獲得同樣數量的資迅,在媒介上自由發表負責任的意見,對政府與官員實行監督與批評,對傳媒的行為進行監督與批評。近年的實踐表明,對執政黨和國家的重大議題經常實行電視直播,能夠提高人民群眾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加強執政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絡。

  新聞頻道是專門播出新聞節目和具有新聞屬性的節目的專業電視頻道。它興起于1980年代初,是隨著受眾對新聞信息快速、連續索取的需求以及有線和衛星技術的運用而出現的分眾化、專門化的傳播能力的提升,在19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

  二. 當代國內外電視媒介對新聞資源的爭奪和新聞頻道的昌盛

  1940年代後期,電視新聞媒介首先在傳播發達國家興起,到1980年代之前,大致有兩種體制:私營與公營,前者的代表是美國,後者的代表是西歐的英國和德國(張允若:1996),當時並不存在現在意義上的新聞頻道,只在早中晚(尤其是晚間)集中播出專門的新聞節目。1980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創辦,打破了美國廣播電視界名宿愛德華默羅所謂的商業電視的新聞、娛樂、廣告的三位一體(本巴格迪坎:1986),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電視新聞傳播樣式,引領了全球電視新聞傳播的變革潮流。

  進入1990年代,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普遍開辦電視新聞頻道,24小時不停地向全球播出新聞,使當代重大事態的發展與電視傳播的有機運動基本實現同步,使人類對社會、自然環境的監測水準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歐美國家,在中國大陸的周邊地區,日本公營的NHK電視網和私營電視臺先後實現了全天候新聞滾動播出。在彈丸之地台灣,東森、民視、TVBS、三立、真相新聞網等多家新聞頻道展開激烈的競爭。在香港,鳳凰衛視于2001年開辦準新聞頻道“鳳凰資訊臺”。從娛樂立臺到新聞立臺,從創名牌新聞欄目到籌劃準新聞頻道,鳳凰衛視的這兩次戰略性轉變值得研究。這個順應當今世界電視新聞傳播潮流之舉,説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電視對傳播資源的開發上,新聞資源的大量、實時和可持續利用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CNN率先大量運用現場採訪的手法報道全球突發事件。採訪小組利用地面的流動衛星站即時報道世界各地的新聞,目前已在世界上21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1億觀眾。老牌世界性通訊社路透社和美聯社分別於1992年和1994年11月創辦電視部(Reuters TV和APTV)(張允若:1996),為世界各地新聞頻道的發展推波助瀾。到1990年代中後期,美國又相繼出現魯珀特默多克的“福克斯新聞” (Fox News)、“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和CNBC 等新聞頻道,對CNN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張允若:2000)。

  繼美國之後,英國BBC于1997年11月開辦了24小時新聞頻道,全天滾動播出世界各地新聞,通過衛星站發來的同步現場報道將新聞觸角伸向全球每一個角落。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強調使用冷峻和超然的手法,大量提供“事實性新聞”和“平衡性新聞”的報道。西班牙、瑞典和意大利等國近年也已開辦24小時新聞頻道。瑞典電視臺和意大利廣播公司的新聞頻道的工作人員都不到40人,它們像擁有60多個成員的歐廣聯其他成員一樣,每天可以從歐洲電視節目交換網得到成員臺之間交換的大量新聞,彼此免費使用(溫飆:1999)。

  三.新聞頻道:新世紀CCTV新聞運作命途所繫

  1.CCTV新聞改革歷程回顧 對於CCTV而言,創建新聞頻道也是其歷年新聞改革的必然歸宿。出於適應中國國情的需要,CCTV一套節目新聞改革走的是一條以欄目為單位,在保住既有陣地的同時,不斷開拓新領域,單點突破,分層次整體推進的路子。具體,晚7點《新聞聯播》是CCTV適應官方政治宣傳需要建立,並依託現行體制而推廣的。儘管這一欄目22年面孔不變(也緣于至今不變的現實體制需求),儘管它佔用了晚間的黃金時段,但它的存在客觀上為CCTV在其他時段進行市場化創新創造了條件。即將構建的新聞頻道不妨也借鑒這種思路,但改為以頻道為單位,在維持一套節目現有受眾群和適應官方政治宣傳需要的前提下,開設新聞頻道,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從綜藝娛樂內容為主到新聞節目為主,是近10年來CCTV內容發展的基本脈絡。兩類內容主次位置的互換是從1990年代開始的。《焦點訪談》崛起,正點新聞亮相,《晚間新聞》、《新聞30分》和《現在播報》三檔欄目相繼推出,直到目前的《東方時空早新聞》和《國際時訊》等,形成了不同時段、不同層面的新聞欄目體系。這也是CCTV適應新聞傳播新形勢確立並實施“新聞立臺”戰略的結果。儘管還存在著相當多的不足,但這一過程為CCTV謀求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矗顯然,這一初步發展仍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國內國際新聞競爭的需要。在新聞價值觀念、新聞信息總量、傳遞速度和播出形態上,與CNN、BBC等國際大臺相比,代表中國國家形象並以國際化大臺為目標的CCTV還差距甚遠。

  2.急需解決的幾大問題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在傳播手段和技術裝備上,CCTV與諸多國際性大臺的差距幾乎為零。顯然,建設新聞頻道的硬體條件已經完全具備。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是如何加強軟體建設,特別是采編人員新聞觀念急需更新。急需解決的幾大問題包括:1)轉換視角,真正以受眾為中心;2)重點開掘突發事件報道,與境內外媒介展開競爭;3)以統一的標準整合時效新聞,反對新聞欄目化、個性化; 4)尊重法律意義上的新聞事實,反對新聞節目的主觀化和娛樂化。

  四.我們要創辦什麼樣的新聞頻道?

  1.境外新聞頻道的幾種模式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視在國民經濟的統計指標中已屬於不同的門類,這主要是兩者獲取經濟來源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依賴廣告,後者90%以上的收入來自用戶付費。總體來看,有線電視處於上升時期,發展空間廣闊,無線電視黃金時期已過,在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地位,這表現在有線電視擴大用戶的機會較大,而無線電視增加廣告的市場份額機會較校由於有線電視播出廣告的時間嚴格受限,相對來説,新聞頻道的新聞信息純度較高,節目形態容易得到觀眾認可,而無線電視由於廣告播出量較大,對不良廣告的抵禦力較差,因而媒介形象不如有線電視(美國傳統三大電視網與CNN的差別就是明證)。儘管中國的有線電視要達到這樣的水準尚需時日,但是作為無線電視的CCTV如何面對未來、揚長避短,從現在起就要未雨綢繆。

  (1)按播出內容分,有純動態新聞頻道(如台灣的TVBS、三立新聞台東森新聞網)和動態綜合新聞加分類(專題)新聞頻道(如CNN、BBC世界臺);

  (2)按經營方式分,有完全不帶商業廣告的公營新聞頻道(如BBC世界臺)和帶商業廣告的私營電視頻道;

  (3)按技術類型和經濟來源分,有有線新聞頻道和無線新聞頻道;前者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用戶付費(佔90%以上),廣告播出受到嚴格限制,後者幾乎全部依賴廣告。

  2.新聞頻道的特徵、意義和優勢

  (1)新聞本位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真正確立打破了商業電視臺新聞、娛樂和廣告的三位一體(至少驅逐了娛樂節目),改變了電視主要是娛樂工具的社會認知,大大減少了由這三者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而引發的在發達國家受到廣泛批評的衝突。如能創辦有線新聞頻道,熒屏將得到進一步的凈化。這方面的成功者以CNN為典型。

  (2)專業化頻道大大延伸了新聞傳播時段,新聞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將有急劇擴張,適應了信息時代社會和公眾對最有即時價值的信息——新聞的不斷增長的需要;

  (3)滾動播出意味著現場直播等實時(real-time)報道方式的大量運用,理論上講,觀眾與新聞已經不會脫節一個小時(這是一種傳播革命),並滿足了公眾追蹤、了解新聞事件連續和相對完整過程的需求,與此相應,突發性新聞的插播由非常態變成了常態;

  (4)上述特徵加上明確的傳受關係、可靠的經濟運營確保了電視頻道在與互連網新聞的競爭中優勢不減。

  3.CCTV—新聞頻道基本模式構想

  (1)在內容上,這是一個動態綜合新聞加分類(專題)新聞頻道。它適應于權威性的大臺,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單元裏,時效性突出的動態新聞在前,時新性突出的趨向新聞在後,輔之以分類和專業新聞,對新聞資源的整合脈絡清晰,輕重緩急安排有序。

  (2)在經營上,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世界潮流的國有商營的道路。CCTV—新聞頻道既要有別於西歐的公營(政府撥款)模式,又要有別於美國、台灣的私營模式,而要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媒介實行的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中吸取經驗教訓,借鑒公營電視的公共性(公益性)和私營電視善於配置傳播資源的長處。

  (3)在技術類型上,建議有條件時辦成有線頻道。在基本不依賴廣告收入的情況下進一步凈化熒屏,降低喧鬧、惡俗廣告的干擾。

  五.CCTV新聞頻道的宗旨和定位

  在傳播競爭時代,一切有效傳播的關鍵在於以“觀眾本位”來整合傳播內容(喻國明:2000a)。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2000年5月的調查,對於吸引觀眾非常重要的節目的4個“賣點”依次是:內容實用、貼近生活;能反映群眾呼聲和意見;內容重要、接觸現實;報道及時、時效性強。可見人民要求電視新聞傳播所呈現的內容必須是“實用貼近”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是“群眾喉舌”的而不是“官樣文章”;是“重要”的而不是“瑣碎”的(喻國明:2000b)。

  1.對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實現實時和準實時傳播,使觀眾能充分及時地獲知任何時間內發生的新聞 一般綜合性頻道由於只能在固定時段設置新聞欄目,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往往因播出時段的延遲而受到影響。而24小時大密度報道新聞甚至不間斷滾動播出的電視新聞頻道,可以將這種因播出造成的遲延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實現新聞現場的同步直播,從而聚集人氣,擁有更大的受眾群。

  2.全天候報道新聞,整合最大量的受眾 就任何一個時段特別是正點時段來説,都是報道這一時段或相鄰早些時段發生的最新新聞。這樣,時段與時段之間、欄目與欄目之間內容定位與形式風格的區別不復存在。或者説,這種以報道動態新聞為主的單一定位、單一風格更能迎合現代社會各種層次各種類型受眾的需要。

  3.新聞播報時間和海量信息 除正點播報新聞或半點播報新聞外,按目前國外一些電視新聞頻道通行的做法,在一些非新聞時段或非黃金時段,穿插安排各種專題報道或分類新聞節目。這些節目涵蓋了財經、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影視、娛樂等專項領域的新聞,甚至包括心理諮詢、旅遊休閒和氣象服務等方面的實用信息。在服從於對突發事件及時報道的前提下,這種符合信息傳播規律和受眾收視習慣的做法更能吸引各種特定的受眾群。

  六、新聞頻道的設計原則

  1.公器性原則 新聞媒介是社會之公器,是全體公民窺視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管道。當代電視新聞媒介肩負著反映世紀之交人類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監測、對自身生存狀態的關注、傳承文明、普及教育科學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重任,因此在當今中國利益集團和價值觀現多元化的新形勢下,要堅持為社會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服務的宗旨,反對公器私用,反對商業團體、社會上的小集團和個人利用新聞謀私。

  2.市場化原則 在傳播競爭時代,一切有效傳播的關鍵在於以“受眾本位”來整合傳播內容,配置新聞資源,將堅持正確的新聞取向與尊重觀眾、尊重收視率和尊重傳播市場有機結合起來。

  3.法制化原則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中國的既定國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新聞頻道一方面需要享有法定的報道權、評論權、監督權,新聞處理要符合法制要求,一方面必須在法律法令政令允許的範圍內開展新聞業務和經營活動,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尊重公民個人的基本權益,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與此同時,在新聞頻道內也要形成依法和遵守科學的規章制度的習慣。

  4.國際化原則 在國情和社會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積極與國際通行的新聞傳播方式接軌,認真學習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避免低水準、低層次的重復摸索。在新聞業務上奉行新聞與宣傳分離、報道(呈現事實)與評論(發表意見)分離兩個基本原則,實現常規新聞的通借和互用。

  5.整體性原則 欲實現經常的新聞直播並能保證隨時開展新聞直播、插播和作現場同步報道,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新聞管理機制,即新聞資源的整合機制。只有實現全臺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才能有整體的新聞頻道意識,才能提高快速報道和直播的能力,統一協調各新聞欄目對重大事件作連續跟進追蹤報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鎖定頻道”。具體而言,可將臺內9個頻道的新聞力量凝聚到新聞頻道上來,可統一計劃統一調度,一台攝像機採訪的新聞,各頻道各欄目如需要都可以使用,實現新聞共享,還可以建成立統一的新聞選題策劃系統、新聞資料管理系統、新聞採訪傳送網絡。新聞頻道還可以把臺內外的力量合到一起,中央臺及各地方檯遇有重大新聞事件,可以通過微波、衛星、轉播車、移動衛星站、電話以及互聯網絡等各種傳送手段及時地把新聞插到新聞頻道播出,實現全國電視新聞網的聯合。

  (1)整合和合理配置新聞資源,打破部門所有制;

  (2)統一全體採訪、編輯、製作、播出人員的新聞評價、選擇和播出標準,實現真正的專業化;

  (3)高效能的新聞生産與規範的市場運作有機結合;

  (4)調動和儲備與新聞生産相關的其他資源,建立和完善新聞選題策劃系統、新聞資料管理系統、新聞採訪傳送系統。

  6.全天候原則

  (1)在新聞編播標準統一的前提下形成新聞生産的24小時高效流水作業;

  (2)建立便於統一新聞標準和內部交流、銜接的“大平面”(即新聞編輯室Newsroom)。

  7.有序性原則

  (1)動態新聞優先、突發新聞優先、現場直播優先;

  (2)科學劃分時段,配置相應的新聞和節目資源:

  (3)標準時段(小時)劃分:正點新聞優先

  8.開放性和互動性原則

  (1)節目與節目之間的互動:提高資源的再利用率;

  (2)新聞生産與經營創收的互動:節目內容和時段與廣告資源的有機配合;

  (3)與觀眾的互動:創辦每日專門節目反映觀眾的理性和建設性意見;

  (4)與其他媒介的互動:1)交流;2)交換;3)買賣;

  (5)與製作公司的互動:形成規範的商業關係。

  9.最優化原則 根據已經確定的頻道宗旨和基本定位,在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下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七.CCTV—新聞頻道編輯方針

  未來的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將是一檔體現純正新聞性和鮮明電視特徵的全新頻道,其新聞價值觀和新聞處理應當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因此,傳播者應當向公眾提供平等的機會,以同樣的報酬條件取得傳媒的使用權,包括通過收受媒介獲得同樣數量的資迅,在媒介上自由發表負責任的意見,對政府與官員實行監督與批評,對傳媒的行為進行監督與批評。

  新聞頻道在整個編輯方針上奉行新聞與宣傳分離,事實與評論分離兩個基本原則,回歸國際通行的“客觀報道”(“objective reporting”)理念,要義如下(黃新生:1990;彭家發:1994;展江:1998):

  1、堅持以國家利益為準的輿論方向,但要用事實説話,避免單向宣傳灌輸式的主觀報道

  2、忠於事實 (1)事實與評論分離;(2)重要事實應以當事人的表述呈現出來,避免報道者主觀臆斷;(3)呈現的新聞應不含報道者的感情色彩;(4)平衡而公正地呈現問題的全貌,防止倚輕倚重;(5)監督性報道必須採訪到被監督當事人;(6)給予報道所涉及的雙方回應的機會。

  3、正確性與可靠的消息來源 在事實與評論分離的基礎上,保證所報道事實的正確性以及有助於實現正確性的可驗證性,將可以看到的、有實際證據支持的、而且又是經過認可的事實傳遞給公眾,因此人的心理活動一般不能直接報道。

  4、平衡處理信息 編輯和記者有義務去除記者的個人好惡與偏見,與新聞事件保持一定的專業距離,對事件或議題的各種不同立場,應該妥善作出衡量和比較,避免呈現一面之詞。

  5、反對報道偏見 在不違反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恪守“客觀、公正”原則,抵禦私利政治集團和商業集團對新聞傳播的干擾,凸顯中央電視臺作為中國第一新聞媒介的社會公器形象。

  結語:2001年9月發生的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以及世界性的關注,凸顯了新聞頻道的價值(美國多數電視網連續直播數十小時,創下空前紀錄);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CCTV—新聞頻道的創辦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從發展中國的精神交往事業,適應21世紀的挑戰和需求和快速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出發,創辦新聞頻道應是迫在眉睫之事,而再也不能把新聞傳播的主動權輕易地交給包括綜合實力遠遠底于我泱泱大國的撮爾小邦在內的競爭對手了;顯然,CCTV對此是責無旁貸的。筆者提出上述構想,意在引發學界、業內人士和主管官員的關注、討論和付諸行動,促成新聞頻道化這一電視新聞事業終極目標在21世紀來臨之際在中國大陸得以實現,為實質性地深化新聞改革和提升中國新聞傳播的國際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矗

  本文作者:展江 李勇

  李勇: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節目製片人,原《現在播報》執行主編

  參考文獻:

  (1)[美]本巴格迪坎(1986):《傳播媒介的壟斷》,北京:新華出版社。

  (2)[法]皮埃爾布爾迪厄(2000):《關於電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德]于爾根哈貝馬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

  (4)[美]愛德華赫爾曼、羅伯特麥克切斯尼(200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7)溫飆(1999):“歐洲盛行24小時新聞頻道”,載1999年第12期《世界廣播電視參考》。

  (8)喻國明(2000a):《媒介的市場定位——一個傳播學者的實證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9)喻國明(2000b):“北京居民電視新聞類收視情況及收視意願調查分析報告”,載2000年第8期《電視研究》。

  (10)展江(1998)主譯評:《新聞與正義》(1、2),“導言”,海口:海南出版社。

  (11)張允若、高寧遠(1996):《外國新聞事業史新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張允若(2000):《外國新聞事業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3)http://webpage.cgi.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