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北京廣播學院《現代傳播》副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作:《電視美的探尋》、《中國電視觀念論》、《影視文化論稿》、《當代電影理論文選》、《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
簡介:
胡智鋒,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萊州市人。1965年2月生,1985年畢業山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
1988年到北京廣播學院文藝係任教,歷任講師、教研室主任、係副主任、係黨總支副書記,電視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係副主任,現任《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副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加學術團體與社會兼職: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國話劇文學研究會會員,北京廣播學院青年電視學會會長,北京市高校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記協新聞期刊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廣播電視學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電視家協會高校藝術工作委員會理事、副秘書長。
參加課題研究情況:
參與多項省、部級以上立項科研課題,如“九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理論研究》;
“九五”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跨世紀北京影視文化研究》等;
為首屆廣播電影電視部部級科研立項課題《電視文藝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國家教育部“九五”科研立項課題《中國電視法制節目建設研究》;
國家廣電總局科研立項《中國電視節目生産本土化戰略研究》;
國家藝術科學“十五”規劃項目《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
院級科研立項課題《電視欄目改造研究》、《影視劇文化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獲獎情況:
1992年獲得首屆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1992年、1994年兩次獲得“中央三套”獎金;
1999年獲北京師範大學首屆“京師杯”“十大科技學術之星”稱號;
2001年獲首屆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稱號;
論文《“裂變”與“引進”中的選擇──中國話劇的創生歷程與文化特徵》獲第二屆中國話劇研究優秀論文獎(1995年);
論文《論電視紀錄美學》獲第四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著一等獎
(1996年);
首屆廣播電影電視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1997年);
論文《倪萍四題》獲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1988年);
專著《電視美的探尋》獲第二屆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1999年);
論文《“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的四個浪潮》獲第二屆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1999年);
第十屆北京電視“春燕杯”優秀電視藝術論文獎。
專著《中國電視觀念論》獲第三屆國家廣電總局高校科研成果三等獎(2001年);
論文《影視文化三論》獲第七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年)。
學術論文發表與專著出版情況:
已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20篇,參與過《中國應用電視學》、《電視藝術美學》、《中國電視論綱》、《中國電視文藝學》等著作的著述。
主編過《當代電影理論文選》、《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等書。
個人專著《電視美的探尋》、《中國電視觀念論》、《影視文化論稿》等。
參與電視節目策劃情況:
曾參與了數十個電視欄目、節目的策劃、編導、撰稿工作,其中不少作品獲得各類獎項,如參與主創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滄桑》獲得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大獎(1997年)及“中國彩虹獎”(1998年)、中國電視“金鷹獎”(1998年)等。
還參與了許多著名電視媒體的頻道設計工作,是國內著名的電視策劃人之一。
其他:
曾擔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全國音像製品評獎、全國電視法制節目評獎、全國對農電視節目評獎、全國主持人“金話筒”評獎、中國電視“金鷹節”電視藝術論文評獎等多項全國性評獎的評委。
還曾應邀赴台灣、香港的十幾所大學和影視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1997年),應邀赴美國昆尼比亞大學講授“中國影視”(1998年)。
多年來致力於影視理論的研究,尤以電視美學、影視文化、電視傳播藝術研究見長,他在這些領域的一系列學術成果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
責編:徐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