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大學生談電視川大篇》精華輯錄
發佈時間: 2004-10-20 19:18:22



中國紀錄片如何與國際接軌


  【大企鵝7】請問歐陽教授,您説“是當前紀錄片創作當中所謂的國際接軌思想在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味地迎合西方的創作思想影響比較大”,體現在什麼地方?“一味地迎合西方的創作思想”是不是説崇洋媚外?“一味地迎合西方的創作思想”對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有什麼消極影響?
  【特邀嘉賓:侯洪】“崇洋媚外”?問我們嘉賓有哪些表現?我補充一個細節,北京的國際紀錄片展播,法國大師《浩劫》的作品看了下來,很多的代表、研究者、業界的第一線的能人、北廣、北電等等高校的同學,他們談現場的情況。這位大師姍姍來遲,他出現以後,法國使館架了兩台攝像機,還有無數的記者雲集,現場沒有聲音,好不容易有第一位提問者,説這個紀錄片應該有深度、應該有思想,這樣的紀錄片傳播效果如何?這樣口述的講述方式它有沒有畫面感?能不能吸引我們今天的觀眾?這位大師感到中國人首先不是完全的崇拜他,他覺得有點失望,繼而憤怒。我們現場的表現,觀察一些都是同學覺得好像應該這是完美的,怎麼還能提問呢?他們提問你的機位在哪?我們的心態是和他平等交流還是他就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的研究者的後續報道,不僅僅是外國紀錄片在中國的作品推廣,而應該是我們中國人的回應,對世界、對人類的我們的感應。如果兩個石頭落地以後,在湖心很多人是一片茫然,這就是我們現場的感受。謝謝大家!
  【特邀嘉賓:歐陽宏生】紀錄片的功能我們要理解,不僅僅是為了在國際獲獎,不僅僅是為了跟國際接軌,在我們國家來看,特別是我們主流文化意識比較強的國家來看,很多還是主張反映生活、反映現實。可能有些同學覺得我們提這樣的話,可能有些老套,它還要堅持黨和國家的喉舌的功能,首先一點都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怎麼樣運用紀錄片的手段反映我們現實的生活,激發人們的生活這樣的功能在裏面,我想這個功能在我們國家是比較主要的功能。這是大家比較輕鬆愉快的再進行知識的教育、科學的教育,這幾年在各種評獎當中,當然這一部分的評獎往往容易獲得比較好的獎項。我參加了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紀錄片評獎,我是長片評獎組的組長,我一部分作品獲獎率也是比較高的。但是往往一些主流意識的東西,在我們的紀錄片當中反映出來表現一種平民空間的東西,我們的紀錄片不可以涉及科學家的生活當中去,為什麼僅僅停留在老少呢?國外對人文、自然環保的紀錄,我們所提供的就是平民空間的生活。
  特別是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我們相當一部分科學工作者,相當一部分對我們國家做出貢獻的人,這一部分人實際上在遠離紀錄片,哪一個編導能夠把袁隆平的事跡記錄下來?這樣的科學家,他應在我們的紀錄片創作裏面,不僅僅是邊緣文化佔主流.所以這一點來講也是一個矛盾,一般來説,在國際獲獎的都是邊緣生活的創作多一些。但是我們作為紀錄片的功能,我們應該把視野放的更開一些,反映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從這方面的選題。我覺得在我們國家目前來講,紀錄片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不知道這位網友滿意不滿意我的回答。謝謝!
  【大企鵝7】很滿意,謝謝。我覺得應該多關注些弱勢群體如:貧困大學生,民工,失學兒童等,用他們的生活強烈感染觀眾,我認為這才是好的紀錄片。還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科技,倫理等等的紀錄片,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

  【川大現場同學】中國紀錄片怎樣和國際接軌?
  【特邀嘉賓:歐陽宏生】中國紀錄片怎樣和國際接軌?這個問題我來説吧,紀錄片的功能不完全是同國際接軌,它的主流意識對我們國家來講,還是不會少的,是人們了解歷史,了解現實,同時也不排除對大家的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的功能。除了主流意識功能以外,還有對外宣傳,這就涉及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剛才這個同學問,怎麼樣與國際接軌?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説,因為在我們的紀錄片當中,從評獎角度來説,比較講究作品的思想性;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學術講,比如中國電視藝術家的評獎,包括國際評獎,這些都屬於學術獎,這個比較強調學術化。
  怎麼樣同國際接軌:一個要實行國際化的前提首先是選題,選題具有國際性,目前我們能夠跟國際接軌的選題大概有三個方面比較多一點,一個是人文類的,一個是社會類的,還有一個是自然環保類的,這些以外,包括其他的,比如説科技類等方面的紀錄片跟國際稍微遠一點,跟國際接軌,選題是關鍵;第二,就是關於國際化的觀念是什麼?國際化的觀念是敘述語言的世界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世界紀錄片語言的世界性保證這樣幾個內容:講究故事性、情節化、細節化,這在主流意識文化的片子上也講究這點,但是國外更強調這點。比如真實在線的風格以及其它探索方面的風格,還有電子計算機、多媒體等相關的利用電視、多媒體手段輔助紀錄片的敘述;第三,就是國際化的基礎是什麼?製作要規範化,目前我們國家的紀錄片製作水平不規範,所以這地方我們特別強調製作要規範,第一個規範就是技術上的指標,還有製作的細節,還有國際紀錄片比較講究長度,一般是30分鐘,像我們國內的紀錄片往往都是在50分鐘左右的,你要使自己的紀錄片在國際獲獎,第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就簡單的回答剛才這個同學提出的有關紀錄片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川大現場同學】中國紀錄片要向西方紀錄片學什麼?
  【特邀嘉賓:徐新建】首先感謝現場工作人員把問題收集上來,也感謝同學提了關於電視紀錄片與西部的問題,但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我很想回答網友的問題。網友問:中國紀錄片要向西方紀錄片學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首先這個問題有一個預設,這個問題認為中國紀錄片和西方紀錄片有差距,這裡預設了一個觀點,但是否成立還值得探討。如果成立的話,中國紀錄片要向西方學,我覺得有三面墻要突破:
  第一個就是作品之墻,我們對西方作品了解多少,不了解怎麼去學,因為我們看他們的紀錄片太少,不知道他們的紀錄片是什麼樣子,他們有什麼樣的受眾;第二要破對話之墻,中國紀錄片要和西方紀錄片進行學習的話,這兩個領域,這兩個空間要有交流的渠道,我想現在這個渠道還不是很暢通,現在有人開始在打破這個墻,我想對話之墻如果不破,東西方的距離還會進一步拉大;第三還要破觀念之墻,東西方紀錄片有一個差距的話,這主要有一個觀念的差距,在央視主持人心目中紀錄片是有一個定位的,我想這個定位可以在全球的範圍內討論,大量的西方紀錄片人和中國紀錄片人都拍了同樣的題材,但是我們仔細去看,他們有很多的觀念是不同的。所以我想觀念之墻是更關鍵的,如果中國紀錄片要向西方學習的話,首先要把這三面墻破掉。謝謝! 

     【特邀嘉賓:徐新建】其實我看見大家有這樣的熱情很高興。剛才同學提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區別,我很同意主持人的看法,我儘量少發言。有的同學思考,我想把這樣討論的機會給王元元同學,他也做過紀錄片的碩士論文。
  【川大現場同學】王元元:謝謝徐老師,首先關於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問題,我覺得我自己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第一關於什麼是全球化,大家可能看到探索、國家地理雜誌跨過經營,那麼它就真的是全球化嗎?像探索和國家地理雜誌在美國本土資本競爭也給本國的媒體帶來很大的壓力,大家資本企業跨過真的來帶來對本土的扼殺嗎?如果沒有這樣的跨過資本和這樣的發行,我們就看不到很多本土性具有地方特色的紀錄片。這樣媒體的行為在本土化的過程當中選擇了很多具有本土特色的選材,以及風格上面的處理,同時我們看到像Discovery開展了“DV在中國”這樣的本土紀錄片的活動。什麼是本土紀錄片,我們縱觀中國的紀錄片時可以發現,50年代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紀錄片受到蘇聯的蒙太奇影響,高度的人為介入帶來的按照畫外音以及剪輯等等,在80年代中後期在出現了電影等等的影響,有了長鏡頭的拍攝。所以縱觀這個歷史,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我們真正的本土紀錄片?我們在處理本土和全球化的時候,不應該在很絕對很靜止的看待文化發展的觀點上。
  第三,關於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紀錄片示弱的觀點,很多社會科學的反思,我們發現西方的國家地區跟現在的深層次的文化很好的保存下來,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在全球化的形勢下紛紛出現衰弱的局面而這種論調本身就是西方國家長期持的話語霸權的觀點。謝謝!
  


責編:邢立雙

 共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