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與網絡如何互動?—《電視批判》第22次論壇
作者: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49:55



    2002年11月25日晚7:30,美國愛荷華大學傳媒研究係博士,現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吳靖老師和《電視批判》論壇的老朋友,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史安斌共同作客《電視批判》論壇,就“電視與網絡如何互動”這一主題,從國外新舊媒體的關係及現狀,電視與網絡媒體結合形成新的傳播形態的理解,電視與網絡互動的作用與網絡互動如何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CCTV.com如何構建新媒體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探討。
    愛默生説:智慧的可靠標誌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今晚,兩位嘉賓面對大量的提問不僅表現出學者的睿智與從容,而且在每個真誠的回答中閃爍著個性的真知灼見,為我們《電視批判》論壇帶來理性的思考和精深的學術思想。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歡迎你們來到《電視批判》論壇,我是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兩位專家,一位是美國愛荷華大學傳媒研究係博士,現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吳靖老師;另一位是我們《電視批判》論壇的老朋友,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史安斌。他們今晚將與我們共同探討:電視與網絡如何互動?
【特邀嘉賓:吳靖】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在這裡與大家交流,這是我第一次用這種方式與網友交流,感覺很新鮮,希望我們度過一個愉快的晚上! 
【特邀嘉賓:史安斌】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再次來到“電視批判”與各位網友交流,今天談的主要話題是電視與網絡的互動關係。這個話題對我來講是很有挑戰意義的,因為國外學術界對於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係,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同的説法和觀點。因此,今天在這裡跟各位做一個交流,提出一些非常粗淺的個人看法。另一方面,我剛回國不久,對國內電視與網絡的互動情況了解還不是很深入,所以想聽到各位網友在這方面的看法和意見。



國外網絡媒體現狀和新舊媒體的關係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每一種新的傳播技術出現,都會引起人們無限遐想和對這種技術在傳播文化、增進交流、擴大民主、促進生産等方面作用的樂觀預期。互聯網更是集中了人們對未來所有的美好想象,似乎網絡技術本身可以解決以往的媒體技術或傳播制度所造成的缺陷和問題。然而,新技術的各種理論上的潛能還是會在具體的運作中被有選擇的利用和擴大。首先請吳老師為我們介紹一下新舊媒體之間的關係和現狀好嗎?

【特邀嘉賓:吳靖】舊媒體的傳播方式,傳播習慣,以及傳播功能的慣性。比如,互聯網並沒有象電報發明時那樣形成自己特定的編碼方式,而是沿用了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的模式。因此,它在速度、互動等方面的進步並沒有使它提供在人類言説方式上以至思維習慣上的質的改變(而電報的編碼方式對簡潔性的要求是形成現代“新聞體”敘事模式的重要歷史原因之一)。現在西方網絡媒體的發展,也多是在如何擴大和融合傳統媒體的功能上下功夫,如網上新聞,雜誌,電視,電影,廣播,廣告,電話,信函等等。因此,舊媒體仍舊是網絡媒體的巨大內容基礎和來源。 並且,真正有影響的網絡傳媒實體多是依託傳統媒體已成型的市場和信息資源,成為傳統媒體的一部分和已經很強勢的集團繼續擴大優勢的工具。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那麼傳媒體制和政策對新媒體産生了哪些影響?
【特邀嘉賓:吳靖】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引發社會上的各種利益或利益集團對如何利用這一技術擴大自己的優勢而産生的爭論和競爭。結果一般是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將競爭中勝者的利益訴求固定下來,並逐漸形成各階層都認可的應用模式。比如無線電技術本身有互動的能力,但在美國二十年代對電子傳播立法時做出了有利於大電子廠商和商業電臺的決定,使得專業的點對面的廣播成了利用無線電的主流甚至唯一模式。互聯網的出現才使這一模式在理論上被打破,“業餘”的傳播者也可以在一個大眾傳播的渠道上發佈自己的觀點、信息或感受,並與不知名的受眾分享。但從現在的網絡發展趨勢來看,這種模式又一次被邊緣化,網絡資源還是主要掌握在商業的或專業的集團手中,個人表達需要通過這些集團的集中管理、監督和挑選才能到達主流的傳播渠道,主要方式是評論版、聊天室等等。而個人網頁由於缺少其它媒體資源的推廣支持,影響力類似聊天室。 利用新技術進行新的藝術表達和傳播的實驗也為已有的知識産權法規所束縛(如以拼貼為特點的音樂所遇到的知識産權困境和流行音樂工業對MP3的打壓)。
    另外不同社會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到對新技術的接受。比如日本發展互聯網的技術和資本都不缺乏,但互聯網的普及率卻在工業化社會中保持很低的水平。大眾對互聯網這種傳播方式的冷漠自然影響到商人或政府開發這一傳媒渠道的熱情。
【特邀嘉賓:史安斌】吳老師談的非常全面。我補充一點:新舊媒體之間,仍然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第四媒體”,在網絡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預言會出現網絡媒體全面代替傳統媒體的情況,現在看來這種預言是不太現實的,實際上每一次的媒體革命都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學習和借鑒,並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例如:CNN的《頭條新聞》欄目,就借鑒了報紙的形式,另外,美國有一份很有影響的《在線雜誌》這些例子都説明了新舊媒體之間的傳承關係。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20世紀的科學發現及應用不斷産生新的傳播技術、促使新媒體産生,加速傳媒分化和整合,請問兩位老師,你們是如何理解互聯網這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和分化的?
【特邀嘉賓:史安斌】首先要強調的是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繼承性,這表現在網絡媒體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受到傳統媒體的影響。其次,網絡媒體在現有技術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必須依託傳統媒體而生存,完全獨立於傳統媒體之外而存在的“第四媒體”還未出現。第三,網絡並未直接導致傳統媒體的分化和整合,而是起了促進作用。例如媒體的分眾化趨勢在網絡媒體勃興之前已經出現,但網絡加速了媒體(尤其是電視)由“廣播”(broadcasting) 向“窄播”(narrowcasting)過渡。
【特邀嘉賓:吳靖】新的傳播技術並不總是帶來新的傳播模式,而經常是強化或擴大了舊技術的某些功能。這樣,在商業體制下,新技術最初總是被當作對舊技術的威脅和它所固有的市場利益的競爭者和闖入者。不過在歷史上,在最初的敵視和抵制過後,傳統媒體總能找到揚長避短的方法,避開與新媒體強項上的直接對抗,開闢共存的空間。比如報紙從最初希望通過立法的形式阻止廣播進入新聞傳播的領域,到轉入發掘印刷媒體可重復使用和深度報道的特點,避開與廣播電視在速度和時效上的競爭。在壟斷時代還可以 通過跨媒體的兼併使競爭者成為合作夥伴。
    而互聯網對所有可以轉化成數字編碼模式的傳統媒體的衝擊就不僅僅局限于對它們已有的市場和利潤的侵佔。它所帶來的對媒體如何運作的本質觀念上的衝擊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比如,“知識産權”這一産生於印刷術時代的概念很有可能在網絡時代變成一紙空文。而“知識産權”是思想與符號的産品能夠被當作商品來賺取利潤的根本保證。數字技術使文本間的轉換、複製、拼貼變得輕而易舉,互聯網使它們在空間上的流動不受交通、物流等方麵條件的限制。現有媒體體制能夠繼續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是因為數字整合沒有完成和互聯網的發展在地區、年齡、族群間的不平衡。
    但維護“知識産權”這一人為設定的符號流通壁壘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這一點我們從最近媒體對張藝謀的《英雄》與盜版商拼力週旋的報道中可見端倪。如果我們不對媒體現有的商業體制做本質上的反思,就有可能陷入一個怪圈: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利潤很大一部分會被用來阻止技術進一步的發展,或在法律上、技術上設置障礙,使某種媒體技術的理論潛力無法全部或充分發揮。


責編: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