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海外歸來話春節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1-13 19:13:14



     2002年11月7日19:00,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史安斌做客央視國際《春節文化網上談》論壇,以傳播學者的冷靜思考,透過中西文化比較的視角,暢談自己對春節晚會的獨特感悟。
   他介紹説:春節晚會一直是海外漢學學者了解中國大眾文化的一個窗口。因為每年的春節晚會是對過去一年的政治、經濟、特別是流行文化作一個總結,所以對於我們生活在海外的學者來説,春節晚會是一種比較方便的途徑。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目前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邊緣化的趨勢,這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後現代性的特徵。因此春節晚會所體現出的這種民俗文化代表了多元和邊緣文化的特徵,是對西方中心的現代性的一種反駁。

【網絡主持人:絲路】今晚我們邀請的嘉賓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史安斌博士作客央視國際《春節文化晚上談》論壇,本次論壇由電視批判欄目與文娛頻道共同承辦。
【網絡主持人:絲路】史博士剛從美國留學歸來,作為有海外生活(特別是過春節)的文化學者,對於春節聯歡晚會的評價自有別樣的視角。今晚,就讓我們懷著對春節聯歡晚會熱切的關注和對海外朋友過春節方式的好奇,與史博士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春節聯歡晚會”進行交流。

【特邀嘉賓:史安斌】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是我第二次來到央視國際,感到非常的親切,非常高興又能與大家在網上交流。剛才編輯告訴我,我是第一個受邀參加有關春節文化漫談的嘉賓,所以我感到十分的榮幸。我在海外生活了六年,所以對春節文化有了一些獨特的感悟。今天希望通過央視國際能與各位網友分享一下。謝謝!


【~説得也是~】與史博士辯析春節文化

【~説得也是~】史博士,你好!你給春節、聯歡、晚會這六個字的關鍵詞一一做個解釋好嗎?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許你的意思是我的研究過於落後,不過我對這六個關鍵詞就做一個簡單的定義。春節: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聯歡:大眾文化中最體現參與性的方式之一;晚會:電視文化中的一種包羅萬象的節目形式。所以,你把這三個定義連在一起,我覺得應該體現了目前春節晚會的特點。
【唐朝農民】就效果而言—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

【~説得也是~】作為傳播學者,你認為春節晚會是一種什麼傳播現象呢?你能否為這種現象分析和總結一套範式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個問題問的較為專業。春節晚會按照西方的傳播理論應該歸結為一種所謂由上而下的單點傳播的模式,這是由央視的獨特地位和中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但是,在這種單點傳播的過程中,由於中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這個傳播的過程當中又包含著對邊緣文化(例如港臺的商業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所以它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所以很難用現有的西方傳播學理論和範式來歸納,這也是我們中國的傳播學者迫切需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傳播理論的必要性之所在。

【~説得也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春節晚會應怎樣體現它的國際性和本土性呢?土和洋、雅和俗的關係該怎樣處理?
【yq117】什麼叫國際性,沒有民族就沒有國籍,本地的也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也就是國際的,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紀的,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中華民族。
【黑雪39】我不明白,春節只在中國(可能東亞其他國家也有,不過沒有我國重視)人家不過春節怎麼國際化呢?
【yq117】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源,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寄託和希望。在東南亞各國還有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能夠源遠流長嗎?! 
【黑雪39】不過國外確實有聖誕節傳入我國,只是不重視而已,我們的春節能不能傳出去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個問題我剛才已談到了一些,我想強調的仍然是所謂的全球本土化就是土和洋、雅和俗的融合。因為春節晚會有獨特的受眾層面,有“調好眾口”的使命,因此這種融合就顯得尤為必要。

【~説得也是~】史博士,你能否從文化的角度給我們舉幾個西方有代表性的經典節目的例子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剛才説了,女王生日慶典晚會就是一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到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當紅歌星,他們中有白人也有黑人,有來自英美主流音樂圈的,也有來自英聯邦小國的土著音樂家,節目的本身就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邊緣文化的興起。再比如説美國的NBC有一個類似于綜藝大觀的節目,叫作《星期六晚間直播》,這個節目已經播了20年。如果你對比一下這20年的變化,你就會發現從原來清一色的白人到現在各種膚色、各種族裔的演員都參加進來。這本身就體現了美國文化從現代性向後現代性的過渡。我要説的是春節晚會中少數民族的聲音也在加強,這是一個符合國際潮流的做法,從原來由漢族歌手演唱少數民族的民歌到現在由騰格爾等歌手演唱自己創作的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説明我們的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説得也是~】在今天日益地球村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在一天天弱化,全球性文化,尤其史歐美文化乃至韓日文化、港臺文化,在不斷強化的背景下,你認為春節晚會會朝著什麼樣的趨勢和潮流變化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首先我要説目前地球村的説法已經有些過時,現在在西方的學術界大家用的是“全球都市”這個概念。在紐約、倫敦、香港這樣的全球都市,你看到的反而是各種本土文化交匯融合的局面。因此在春節晚會這樣的節目中,也應該體現出這種全球本土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在全球都市中,西方處在“富人區”的強勢地位,作為中國文化來講,需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春節晚會的節目製作中,中國文化的因素絕對不能減弱。

【~説得也是~】史博士,你用到了“全球都市”一詞,還提到了一些世界的城市的名字,像紐約、倫敦等,時下的中國人似乎特喜歡時尚和都市化一些洋的東西,你是怎樣理解都市化的?富人就一定有文化嗎?
【特邀嘉賓:史安斌】“全球都市”體現的是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而“地球村”體現的是文化的同一性,所以我説“地球村”的説法過時了。因為,都市文化代表的不一定是富人文化,在西方都市恰恰是窮人最集中的地方,美國的很多大眾文化,像“rap”就是典型的黑人貧民區文化的代表。所以,全球都市的説法體現的是現今世界文化的真實狀態,那種天下大同的地球村已被證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
【黑雪39】看來史老師真的研究透了。

【~説得也是~】如上所説,全球化的潮流在變,中國國民的口味和素質也在變,但在這兩種變化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我想請你談一下春節晚會的節目標準應以什麼為準呢?中國觀眾的差異在逐漸加大,晚會怎樣來適應這種差異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剛才説到,全球文化從現代性向後現代性過渡,過去我們以白人中心的西方文化價值觀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現在這種“西方中心論”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成為了批判的靶子。因此,春節晚會的標準也應該有多元化的趨向,差異本身就是標準,只要你的節目能夠滿足這種差異性,就會得到觀眾的認可。

【~説得也是~】春節聯歡晚會之後還有兩個字是文化,晚會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取決於辦晚會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我們今天看到的春節晚會是具有這種文化的創造者生産的,你怎樣看待春節晚會節目和晚會文化及晚會生産者自身文化間關係的。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位網友的提法非常深刻,但是現在的文化應該是生産者和消費者的互動過程,作為觀眾、作為文化的消費者他也應當參與到這種文化生産的過程中。現在這種參與在春節晚會的創作中,恐怕體現的還不夠充分,我已經注意到央視今年通過各種渠道徵集作品,這本身就體現了對文化消費者的重視。至於你説到晚會的文化品位取決於辦晚會人的品位,我覺得這個説法有點片面,因為春節晚會的運作方式已經在逐漸走向市場化,所以生産者肯定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但我認為,生産者不應完全盲從而應適度引導消費者的品位。

【~説得也是~】以前城裏人喜歡看電影,鄉下人喜歡看戲唱山歌……但不知怎的,如今全反過來了!弄得這幾年春節晚會的內容也越來越洋了,我想問一下史博士,你是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現象的?
【特邀嘉賓:史安斌】你所説的土和洋我覺得還是有融合的因素在裏面。今年夏天我去採訪了一個陜北“信天遊”的歌王(他好像上過實話實説節目),他就告訴我現在的農村青年跟城裏的青年喜歡的歌曲都差不多,因為現在的傳媒特別是電視媒體可謂無孔不入。所以,你説的春節晚會的這種洋化恐怕也反映了這種土洋融合的趨勢。但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應該有一席之地,不光是為了滿足農村觀眾的需要,也是為了向國外的朋友介紹原汁原味的中國民間文化,所以,我仍然要強調春節晚會是一個大拼盤。

【~説得也是~】春節晚會是全中國人民觀看的最大的節目,你説是幾個人在那裏關起門來策劃小點子想到半夜想節目好呢,還是讓全國人民都來幫助出主意想辦法説出他們想看的節目好呢?史博士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特邀嘉賓:史安斌】實際上央視已經開始作出這方面的努力,向全國徵集作品。我想説的是,春節晚會恐怕在春節的民俗中應該體現的是一種聚合作用,就是為全球華人營造一種團圓慶佳節的氛圍。現在傳媒這麼發達,娛樂的方式這麼多樣,人們不是指望在春節晚會上才會樂一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春節晚會更多的是承擔著一種文化儀式的功能。所以,我充分理解編導的苦衷,同時也希望觀眾和網友的心態能夠更加平和、開放一些。

【~説得也是~】春節晚會的總導演幾乎每位都説他們絞盡腦汁想做出觀眾喜歡的節目,可每屆晚會結束後總有不少人感到不滿意或有遺憾,史博士説説這問題到底出在哪呢?是不是晚會信息有些不對稱?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剛才説了,春節晚會辦了20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儀式,所以它的儀式功能要大於娛樂功能,至少在我們這樣的海外華人看來是這樣。至於觀眾對節目的批評,我想是非常正常的。在美國,也有專門從事傳媒信息調查的機構,他們經常做一些調查,例如對肥皂劇的結尾,他們給編導提供一些數字,編導按照大多數觀眾的意見來拍這個結局,但仍然遭到很多人的批評,所以在傳播學中有一句話,最好的永遠是觀眾無法期待的。因此,你所説的所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即使做到了信息對稱,我想批評意見仍然是有的,所以不如乾脆心態平和一些,只是説要做一期體現編導想法的節目,而不要提令人人滿意,因為眾口難調。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