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生活?—《電視批判》第19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52:22



    2002年11月6日晚7:30,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一川教授和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張頤武教授作客《電視批判》,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生活?”這一主題以及全球化時代中國人電視生活的變化,電視是多元文化的轉換器,應有一種具有“反思性、選擇性、主動性”的電視生活等話題,展開了熱烈地交流和探討。
    德國詩人海涅説:思想走在行動的前面,就像閃電永遠走在雷鳴之前。今晚,網友提出了許多具有哲學思考深度與延伸廣度的問題,兩位教授思想闊大、談鋒機敏的回答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對話中涌動的激情、感知的銳利、理性的思辨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愉快、酣暢的旅行。



王一川教授(左)、劉連喜主任(中)、張頤武教授(右)

【特邀嘉賓:王一川】開場白:各位網友晚上好,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和大家在網上交流。我今天來同大家談這個題目,不是因為我對它了解很多,恰恰相反我對它了解很少,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探討,所以願意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討,也是一次向各位網友學習的機會,希望我們來共同思考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張頤武】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今天能夠和我們進行互動。我希望得到大家的很多信息反饋,大家對電視文化、電視生活的看法,我希望能夠不僅僅是我在講,而是希望大家都我刺激,給我新的想象力,新的機會,跟大家充分的溝通。非常的感謝大家!希望能從大家那裏學到很多的東西,豐富我對電視文化的理解。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普通的觀眾,經常會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所以我們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我們會對電視感到不滿,感到興趣,我們雖然有很多不滿和意見,但是我們還坐在電視機前面,我和大家一起能夠分享這個時刻!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今天的兩位網友嘉賓是王一川教授的兩位高徒,他們是來自北師大中文系的張建珍博士和周志強博士。


【新媒體新生活】關注電視與生活的關係及責任

【新媒體新生活】兩位教授來談關於當今電視和生活關係的話題,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很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我有一個問題:確實,正如人們所知,電視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説電視已成為今天社會生活和大眾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們需要冷靜的、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我想請兩位專家談一談電視和人們的生活之間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特邀嘉賓:王一川】簡單的説,電視就像生活的一面鏡子,你有時候想照它,有時候不想照。

新媒體新生活】有人説,我們正處在一個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交替的時代,在這階段中,各種各樣的東西並存着,多元化、多豐富化,我們不可能對這樣的生活做出比較清醒的定論,我們只可能來描述生活本身,希望更多的人來討論生活是什麼?那麼我想問的問題是:請兩位專家談一談你們對生活的理解?你們對電視的理解?現在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出現並成為一種新的媒體傳播方式,並進而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你們能談一談互聯網和電視、和人們的生活之間的關係嗎?謝謝!
【特邀嘉賓:張頤武】我覺得生活和電視一直是共同的存在,我們在生活的同時,我們就不斷的看電視。我們在看電視的同時,也會不斷的生活。所以我想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使得我們生活中的電視,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積極的力量,使我們的生活因為電視而更加的豐富,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我想活在電視中和活在網絡中,分割了和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我想在電視和網絡之外,我覺得我們同時應該不要忘掉接觸自然,和其他的美好的事物,讓其他美好的事物能夠和我們電視生活、網絡生活並存,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所以我想電視和網絡的關係我已經談了很多,那麼我想我關鍵的問題不忘掉在電視和網絡之外另外的選擇。
【綠極極】我贊同你的觀點,生活和學習、認知是多途徑的。多元化的生活空間才更豐富。

【新媒體新生活】從一個電視觀眾到今天的一個網友,我認為電視和網絡的重要特點就是與21世紀人們的生活同行、貼近人們的生活、反映人們的生活、指導人們的生活。從變革時代的角度去考察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化。我想知道兩位專家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開往春天的地鐵82】21世紀,是人性化的世紀,這也是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誌。不管電視還是網絡,都應該人性化,尤其是電視。
【網友嘉賓:周志強】講指導,不如講和生活共謀。電視文化還是大眾文化,其中的高雅文化是大眾化的高雅文化,不要讓它來指導,它有它的結構性的缺陷。

【新媒體新生活】1999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了劉連喜先生主編的一本名叫《電視中國生活》的書,目的就是在認識和思考電視媒體在當今大眾生活中的關係,剛才兩位專家談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請專家談一談電視在今天中國人生活中的責任。
【特邀嘉賓:張頤武】電視對於生活的責任非常重大,但是我們也不必過分的誇大它。同時呢,電視也有它的娛樂的、消閒的功能,我們也不必把它看得過於一本正經,有的時候消遣了,愉悅了,目的也就達到了。但是呢,電視裏面一方麵包含着倫理的責任,它要給我們穩妥的、積極的倫理觀,另一方面,包含着重要的認識責任,它讓我們更加了解世界,給我們傳遞無限的信息,這個倫理責任和認識的責任,都非常重要。但是它們並不取代電視所具有的娛樂性和消閒性,談論責任並不是一件極端沉重的事情,責任和娛樂之間並沒有萬里長城,我們完全可以在娛樂中盡責,在盡到責任的同時享受娛樂。
【綠極極】贊同你的觀點。電視,已經溶入了很多,它包容萬象,同時還在不斷地更新,使其更加豐富。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要説的吧。
【特邀嘉賓:王一川】電視對於生活的責任確實非常重大,但是對這種責任應該從多方面去理解,因此也應該用多種電視節目去分別承擔它。例如用我剛才説的四大類型的電視節目去承擔它:主導文化節目主要承擔社會整合的責任,高雅文化節目主要承擔個性化追求,大眾文化主要滿足日常感性愉悅需要,民間文化主要滿足文化傳承和自發的娛樂需要。所以,我希望我們的電視媒體,能夠同時承擔起這樣多方面的生活責任,使得觀眾可以隨時根據自身的需要從電視中找到一種借鑒。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應該允許電視媒體去探索、去嘗試,電視媒體本身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永遠不犯錯的。同時,公眾本身也要增強自身的生活責任感,有勇氣承擔生活的責任,不必把責任感簡單地交給電視。

【新媒體新生活】有人説:今天的時尚是文化性的,今天的消費時尚是觀念性的。兩位專家是怎樣理解消費時尚和文化時尚的呢?
【特邀嘉賓:張頤武】時尚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它變化最快的一部分。時尚的生産是需要概念或者觀念的,我覺得消費的時尚,實際上和文化時尚是有重合的部分,現在的社會消費越來越主導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時尚就變成了促進消費、刺激消費的不可獲缺的方面,時尚的流行永遠是文化中間最飄忽不定、最活躍的部分。但是文化也有很多另外的方面,比如不流行的,無法被歸納為時尚的方面。這些方面也同樣是文化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們也不能輕易的被忽視,現在我們可能過分的重視時尚,而忽視了很多不屬於時尚的硬的文化。
【s秋水伊人s】我認為文化時尚是當今消費社會對文化的一種演變,是對文化的物化。這是經濟全球化對當今世産生巨大影響的後果。

【新媒體新生活】今天我們身處消費時代,我們面臨着大量的新的生活現象,面臨着消費觀念轉變的問題。新的生活觀念、新的消費現象的出現對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處在這樣的狀態會做出怎樣的反映呢?
【特邀嘉賓:張頤武】我想消費生活使得我們的經驗越來越快速,我想我們能不能停下來?偶然有一些慢的生活,太快的變化永遠追隨時尚,會讓我們非常的疲勞,也讓我們便的越來越乏味。如果我們能夠慢下來的話,靜靜的感受一些事物,平靜的反思一下我們的消費,我們可能會獲得一種另外的視角。

【新媒體新生活】電視是一種媒體,媒體是一種溝通,溝通是一種傳播,傳播是一種交流,這樣就構成了信息時代的一個特點,請問張教授是怎樣理解這些特點的?
【yq117】邏輯性太強了,一連串的排比、遞進句子,百姓可能接受有點難。
【特邀嘉賓:張頤武】你説得很妙!也很有趣,電視作為交流的功能還是不如它作為傳播的功能清晰,我覺得恐怕交流的功能是中國電視最需要努力的方面,如何讓普通人更加能夠在電視中間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如何讓我們的電視生活變成一種生活電視,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我想所謂信息時代,就是不僅僅是單向的傳輸,而是需要受眾和媒體的不斷互動。受眾的主動性,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方面。

【新媒體新生活】有人説:今天的時尚是文化性的,今天的消費時尚是觀念性的。兩位專家是怎樣理解消費時尚和文化時尚的呢?
【特邀嘉賓:張頤武】時尚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它變化最快的一部分。時尚的生産是需要概念或者觀念的,我覺得消費的時尚,實際上和文化時尚是有重合的部分,現在的社會消費越來越主導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時尚就變成了促進消費、刺激消費的不可獲缺的方面,時尚的流行永遠是文化中間最飄忽不定、最活躍的部分。但是文化也有很多另外的方面,比如不流行的,無法被歸納為時尚的方面。這些方面也同樣是文化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們也不能輕易的被忽視,現在我們可能過分的重視時尚,而忽視了很多不屬於時尚的硬的文化。
【s秋水伊人s】我認為文化時尚是當今消費社會對文化的一種演變,是對文化的物化。這是經濟全球化對當今世産生巨大影響的後果。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