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電視批判》第17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2-12-29 16:53:30



    2002年10月24日晚7:30,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史安斌作客《電視批判》論壇,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這一主題以及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視媒體如何傳播先進文化及塑造自身國際形象、如何應對西方強勢媒體的影響等網友關心的一系列問題,展開了熱烈地交流和探討。
    論壇開版後氣氛非常活躍,有的網友提出了具有獨到見解及學術水準的問題,兩位嘉賓初次參加網絡論壇,對《電視批判》欄目的學術性及網友的素質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們之間的充分互動,使《電視批判》論壇颳起了一場頭腦風暴。


 
史安斌博士(左)、劉連喜主任(中)、李希光教授(右)

【網絡主持人:絲路】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你們準時來到我們的網絡演播室。李希光教授與史安斌博士已經來到我們的網絡演播現場,先請他們來個開場白吧。
【特邀嘉賓:李希光】各位網友晚上好,我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李希光,非常高興。應央視國際的邀請,今天在這裡跟諸位網友,就電視特別是電視的新聞報道、電視的新聞傳播和製作等專業問題和一些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做一些討論。因為不是從事電視工作的,我在這裡可能有些班門弄斧。如果有説得不對的地方,希望網友多多包涵,這樣對我來講也是學習的機會。同時我不想浪費老師、網友的時間,我借這個機會也從網友那裏學到一些東西。
【特邀嘉賓:史安斌】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史安斌,今天非常高興到央視國際作客,我剛剛從美國回來,希望能有這個機會跟各位網友交流,我也希望借助央視國際這個平臺,向我的新老朋友問候。


網友【玉樹臨風007】VS 特邀嘉賓


【玉樹臨風007】李教授,怎樣理解互聯網在中國是一種正在成長中的新興媒體?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怎樣更好的結合?
【特邀嘉賓:李希光】網絡媒體它的發展在於和傳統媒體的結合,不僅僅在於和電視媒體的結合。網絡媒體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離開了傳統媒體它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因為媒體的存在需要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來自於公眾對它的信譽,因為媒體最重要的功能不僅是娛樂、故事、行情,最重要的是新聞報道。因為新聞是廣大公眾最關心的事情,那麼作為新聞報道,要堅持這樣一種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以贏得公眾的信譽。但是作為網絡媒體,由於它的新聞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沒有積累成為公眾品牌,那麼需要和傳統媒體結合,我們從最發達的美國網絡媒體來看,美國最後生存下來的網站,都是挂靠在傳統媒體上的新聞網站。比如講,做得到比好的《紐約時報》的網站、CNN的網站、《華盛頓郵報》的網站。這也就是説我為什麼看好中央電視臺央視國際,還有新華網,因為他們依靠的是傳統媒體,大家都知道雅虎,那麼雅虎雖然點擊率比較高,但是他沒有一個自己的網絡記者,同時他從來不自己采寫一條原創性新聞,因為他知道,他雇用記者和編輯的成本太高,另外網民也會覺得是一件比較可笑的事情,因為美國的公眾已經養成了一種閱讀和觀看傳統媒體的習慣。 
【溫暖紅茶】央視國際不就是央視的擴展和延伸嗎?我覺得《電視批判》對於央視的發展能起到推動性的作用,有幾個欄目不正是讓網友更了解央視嗎,比如絕對新聞現場、線上故事。央視也同樣為央視國際宣傳,網站的圖標在電視上到處可見。

【玉樹臨風007】請問史博士,你怎樣理解《亞洲週刊》上的那一句話:全球化傳播已經改變了中國新聞流通的基本方式?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確實全球化的傳播擴大了中國受眾的信息來源,人們可以從網上或從短波電臺了解到他們在其他媒體上不太可能了解到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説,全球化傳播使中國的新聞流通從單信道向多信道發展。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傳播從目前來説,還是以美國的文化霸權為主導的。所以,我們還沒有迎來一個全球化傳播完全民主化、公開化的時代,這也就是我在主題發言中提到的要防止西方的媒體利用他們在全球化傳播中的強勢地位來為中國的受眾設置議程。

【玉樹臨風007】請問李教授和史博士,你怎樣看待這樣一個問題:“只有到了網絡時代,才真正出現了跨地域的全球性的媒體,或者説,只有網絡媒體才是全球性媒介?”
【唐朝農民】也沒有完全,也只是相對的。因為還可以封IP地址。
【特邀嘉賓:史安斌】應該説這樣的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從技術上説衛星電視和短波通訊也可以製造像CNN和美國之音這樣的全球性媒體。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媒介應當體現全球各種文化力量的平等。但是,從目前的網絡媒體來説,全球性的媒體仍然體現了英文為主體的文化霸權,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媒介還沒有出現,比如説有多少中國網友(尤其是不會英文的)的聲音能夠通過網絡媒體來傳播呢? 

【玉樹臨風007】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新的工具,更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和適應未來世界的手段,請史博士談一談你的理解。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位網友説的是人們對於網絡媒體的一種理想化的期待,如果在幾年前網絡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可能沒人會懷疑這種説法,但在網絡媒體大發展的今天,我們並沒有看到人類思維方式的根本性的變革,反而使更多的人習慣於表面化、圖像化的思維方式。以前的電視批判的嘉賓中,有人提出了所謂讀圖時代的到來,實際上這與網絡媒體的興起是很有關係的。從整個人類思想史發展的角度看,這種影響是負面的,因為它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思想的進步。關於互聯網適應未來的手段,我覺得要做冷靜的思考,互聯網能不能成為主宰未來世界的唯一手段,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玉樹臨風007】CCTV.com正在探索著具有網絡電視媒體特色的新媒體文化,請兩位老師提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作為新興媒體怎樣繼承和依託傳統媒體母體來拓展新的傳播空間,辦出特色呢?
【網絡主持人:絲路】請兩位老師為我們把脈支招。 
【特邀嘉賓:李希光】作為中央電視臺的網絡媒體,央視國際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聞報道方面,由於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攝像技術、錄音技術、還有傳輸技術的數字化、小型化,為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採訪報道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通過數字化和壓縮技術,還有採訪攝像的傻瓜化,如果中央電視臺在阿富汗、在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在巴格達沒有自己的記者,或者是人手不夠,或者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受到種種採訪限制無法播出,央視國際可以雇用喀布爾的阿富汗大學生,或者在阿富汗的中國商人,或者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中國商人或留學生,或者在巴格達的中國商人或留學生,甚至外國人。送給這些人一台微型的數碼攝像機,然後呢,讓他們拍攝那裏發生的新聞,不在乎他們拍攝技術是否專業,只要有一些清晰的畫面就行,通過衛星迅捷地傳輸到央視國際總部,然後央視國際把這個視頻內容放到自己的新聞頻道上,如果在這方面央視國際有突破性的進展,不僅是央視國際的網絡新聞報道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獨樹一幟,獨佔鰲頭,而且能在重大的國際新聞報道中,有自己獨立的聲音,獨立的畫面,獨立的報道。而不完全像現在這樣,都是從西方電視臺購買畫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認為CCTV.com應該進一步擴大它在央視節目中的影響,尤其是在深度新聞報道中。例如:《時空連線》可以考慮將網絡引入節目對嘉賓的訪談中,增加互動性。另一方面,CCTV.com應該與全球的受眾為今後戰略發展的對象,例如:在整體的包裝上吸收其他國家新聞網站的優點,讓全球的網友通過CCTV.com接受中國特色的電視文化。
【吹皺春水】史老師能不能具體談一下其他國家新聞網站的優點呢?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談一點就是國外優秀的新聞網站,例如:CNN或ABC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新聞資料庫,比如説你輸入一個關鍵詞,如:CHINA你可以找到所有的有關中國的報道,這實際上彌補了電視媒體瞬時消失的不足,CCTV.com應該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
【高正奎】央視國際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母體——中央電視臺,關鍵是網絡媒體如何與傳統媒體的結合,網絡是雙向運動,而電視是單向運動。
【唐朝農民】CCTV.com顯然還沒有走出CCTV的影響,或者説他的建站指導思想就是為CCTV服務的,而不是另外開闢一個新天地!
【高正奎】你認為有必要走出它的影響嗎?我認為是沒有必要,假如他走出了,不在依託他的母體——中央電視臺,那麼他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了。關鍵是如何結合!
【唐朝農民】我沒有説要走開,我只是説目前CCTV.com身上帶有的CCTV痕跡太濃了點。 

【玉樹臨風007】怎樣理解網絡與電視互動實現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雙贏,是一種重要的新媒體發展方式?請史博士給我們介紹一下美國電視和互聯網是怎樣相互彌補共同發展的?
【特邀嘉賓:史安斌】你所謂的雙贏只能建立在所謂集團媒體的基礎之上,例如:CNN通過自己的網站來實現電視與網絡的所謂雙贏,這就是我剛才談到的將網絡運用到電視節目的製作中,尤其是電視直播的製作當中。但是,在美國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完全獨立的網絡新聞媒體,例如:有一家完全獨立的on-line journal(在線雜誌)它不依附於任何主流媒體,因此能夠提供主流媒體所不能給受眾提供的必要信息,這一點在“911”之後體現的更為明顯,這實際上體現的是網絡與電視,既相互共存又互為監督的趨勢,因此對我們建立真正意義的全球傳播新秩序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我覺得《電視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體現出這樣一種趨勢,當然它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綠極極】《在線》也有它的獨到之處。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特有的“名牌效應”,它有自己的特點和市場,這是一種獨特媒體形式,因此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玉樹臨風007】史博士目前在美國讀博士後,請你介紹一下美國和西方知名的電視臺創辦的網站有哪些?它們的特色是什麼?這些媒體網站在社會中的影響和地位如何?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個問題實際我已經談過一些,那麼美國電視臺所創辦的網站一般也是他們的強勢媒體,如CNN、ABC等,他們的最大特色就在於能夠彌補電視媒體的不足,例如:CNN的網站提供新聞的視頻和文字資料,對那些不能夠按時收看節目的觀眾來講是一個福音。同時也為那些想進一步了解有關新聞背景的觀眾提供了一個平臺,例如CNN有一個中國的資料庫。但由於美國的網絡媒體同樣有面臨商業化的競爭,因此從今年開始CNN的視頻要付費訂閱,因此它的影響有所減弱。那麼,CCTV.com由於有政府的強大支持,在商業化方面可能沒有那麼大的競爭壓力,這可能是它的一個優勢所在。

【玉樹臨風007】有人説網絡媒體不可能代替傳統媒體,成功的網絡媒體一定要有傳統媒體作依託,李教授和史博士怎麼理解?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種説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特別是在新聞方面,因為網絡新聞在信息源的權威性方面還無法替代傳統媒體,這也是我剛才説到的集團媒體的優勢所在。但是,我剛才也説到網絡媒體具有的參與性、及時性和民間性,這在美國的所謂電子郵寄單(mailing list)的運作中體現的較為成功,如目前在美國不少人通過這種形式表達他們反對與伊拉克的戰爭。這種媒體不一定要依託于傳統媒體,但它對形成所謂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玉樹臨風007】史博士是如何理解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的?是如何全面看待新媒體的?傳統新聞教育如何迎接網絡挑戰?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一點剛才我已談到一些,總的來講網絡對於傳統新聞觀念的衝擊是不容置疑的,這也就是我們所提到的新新聞觀念的意義所在。但這種衝擊決不是毀滅性的,至少網絡目前還沒有取代電視媒體的強勢地位,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強調網絡與包括電視在內的其他媒體的結合,傳統的新聞教育對網絡的挑戰估計不足,這一點在美國也是如此,包括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直到去年才推出有關網絡新聞的課程。在國內,清華大學憑藉著深厚的工程技術的底蘊和優勢,在國內的大學中較早的關注新媒體對於傳統新聞觀念的衝擊,這一點李教授將會具體談到。

【玉樹臨風007】現代中國的傳統媒體廣播、報紙和電視還都很強勢,尤其是電視。史博士預測一下,網絡媒體在中國大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成為傳播的主流媒體?
【特邀嘉賓:史安斌】實際上在美國網絡高度發達的國家電視仍然是強勢媒體,例如“911”前後超過80%的美國人還是通過電視來了解事件的全過程,因此預測網絡媒體代替電視媒體的強勢地位還為時過早,但我們不應忽視的是網絡媒體對電視新聞報道在觀念上造成的衝擊,它促進了電視新聞觀念的更新,這種促進作用恐怕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會更加的明顯。

【玉樹臨風007】請李教授談一下,如何利用互聯網塑造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傳播中國的文化?
【特邀嘉賓:李希光】在全球傳播體系完全被時代華納、新聞集團等西方媒體的壟斷下,中國的傳統媒體,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和國際臺用傳統的媒介形態,是很難在這個體系下競爭和發展。但是,由於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由於搜索引擎的出現,中國的網絡媒體,可以不受這種全球傳播體系的阻礙,來傳播中國的聲音,樹立中國的形象。比如,最近我調查了美國公眾有關美國政府發動阿富汗戰爭的討論和辯論,我發現,在美國傳統媒體上,也就是在美國主流媒體上,主要的聲音都是站在美國政府和美國軍方一邊的,是一片戰爭的聲音,但是在美國的眾多的網站上,聽到的卻是一片反戰的聲音。
    從目前看,國際社會受傳統媒體的操縱,所以國際社會的輿論,受美國主流媒體輿論的操縱,包括中國的傳統媒體,也充滿了關於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新聞,而沒有任何反戰的聲音。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媒體,放棄傳統媒體,那麼傳統媒體慢慢的就會變為邊緣媒體,網絡媒體就會變為主流媒體。在這種情況下,反戰的聲音就會變成主流聲音,主戰的聲音,就會變成非主流聲音,所以我對傳統媒體傳播中國文化和樹立中國國際形像是樂觀的。 

【玉樹臨風007】史博士,有人説互聯網這個新的媒體形態實際上是一種智力的創造、測驗和競賽;也有人説,新媒體最主要的一點是以智慧為主的媒體。由此看來,網絡的內容非常重要。你怎樣理解新媒體內容為王的説法?
【特邀嘉賓:史安斌】我不太同意你的説法,實際上在西方很多人認為網絡媒體降低了人們的智商、思考能力,特別是目前西方網絡媒體也面臨著被完全商業化的趨勢。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將向電視媒體一樣出現庸俗化的趨勢,如前一陣網上熱炒的某歌星的病故,它也確實帶來了很高的點擊率,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你所説的內容為王。如果內容為王就是指思辨性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的話,那麼文字媒體至少在這點上仍然優於網絡媒體。

【網絡主持人:絲路】李老師, 您在您的書裏講到過“報紙需要什麼樣的思想家”,在這您能談談“電視需要什麼樣的思想家”嗎?
【特邀嘉賓:李希光】電視本身是埋葬思想家的。而不是培育思想家的,電視需要思想家嗎?只有報紙才會給人帶來思考,你有一邊看報紙一邊思考,而電視呢,是被動的。報紙是主動的,作為被動的接收者你如何跟著電視思考呢?報紙你可以停頓下來思考問題,看電視你沒法停頓下來思考問題,這就是説,電視只會埋葬思想家,不可能培育思想家,但是作為電視的主持人,本身可以不可以思想家呢?這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情,電視強調的是畫面和語不驚人,誓不休。電視需要的是妙語連珠,需要是表面的浮華,電視需要的是反常的畫面、反常的人物。比如:不久前,北京舉辦了國際數學家大會,全世界幾千名數學家來到北京。無論是南方的浙江電視臺或者是北京的中央電視臺,只把鏡頭對準了個人:一個是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另一個是數學家納什,為什麼電視只把電視給予這兩個人,而忽視了其他的數學、物理學家?因為這兩個科學家,是“不正常”的人,他們或是身體極端殘疾,或是大腦極端殘疾,這正符合最高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新聞就是反常,而電視呢,通過反常的畫面,可以獲得高收視率,而我們每個觀眾看到這兩個殘疾人之後由於電視的誤導我們的觀眾,我們的觀眾就會認為,甚至長時間的留下這種印象,世界上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就是霍金,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就是納什,而事實上,很多科學界的權威人士,並不是這樣認為,這也就是我稱之為的“淺薄的電視、深刻的報紙”。
【玉樹臨風007】我同意李教授的觀點,電視不是培養思想家的,但在今天的中國,電視尤其需要思想家和思想者,不然的話,沒有思想家和思想者,那電視不就只剩下形式和技巧了嗎?電視是被動的,是單向的,是一廂情願的,造成受眾的被動性。電視傳播者不顧及受眾的感受,只是單方面的灌輸和傳播,沒有交流、沒有溝通、沒有互動,自然不會有思考,或説不會有更多的思考。那我想,現在我們有了網絡,網絡是最好的互動、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我想問李教授,今天中國的網絡媒體需要不需要思想家,會不會産生思想家呢?網絡和電視會不會對話呢?會不會交流呢?會不會融合呢?電視和互聯網的融合會不會産生一種新的媒體概念、新的媒體語言、新的傳播方式和新的傳播理念及形態呢?如果有,那是怎樣的呢?你能給大致描述一下嗎?謝謝。
【綠極極】新聞是單向的,但電視有時是互動的。道理很簡單:雙向選擇。我只選擇我感興趣的節目。
【熱情薯片】電視的互動,只停留在“猜獎品”節目上,或許你説的“雙向選擇”理由並不充分。

【玉樹臨風007】史博士,現代媒體的力量與危險是什麼?網絡媒體的力量與危險是什麼?怎樣理解T.S.艾略特的這句話:“人類丟失在知識裏的智慧哪去了?人類丟失在信息裏的知識哪去了?”
【特邀嘉賓:史安斌】這位網友顯然不是網絡媒體的俘虜,應該説你時時對網絡媒體抱著批判的態度,我想艾略特所談到的仍然是人類思辨能力和人文傳統在20世紀現代化進程中的不斷下降。我作為人文學科的研究者,對他這種立場表示認同,這也是我們進行電視批判和網絡批判的必要所在,否則我們就會陷入一個不設防的圍城中,完全被現代媒體所俘虜。西方傳播學有一個媒體認知力(media literacy)的概念,強調的就是這一點。我們應該利用現代媒體的力量推進人類思想的進步,而不應該成為現在媒體的俘虜,我很佩服你還保留著這種批判歷程和思辨能力。 
【玉樹臨風007】史博士,我覺得你的回答使我想起了米歇爾福科説過的一段話:“我忍不住夢想一種批判,這種批判不會努力去評判,而是給一部作品、一本書、一個句子、一種思想帶來生命;它把火點燃,觀察青草的生長,聆聽風的聲音,在微風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號,而不是去評判;它召喚這些存在的符號,把它們從沉睡中喚醒。也許有時候它也把它們創造出來——那樣會更好。下判決的那種批評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歡批評能迸發出想象的火花。它不應該是穿著紅袍的君主。它應該挾著風暴和閃電。”這真是精彩的表述,可以説,它幾乎包含了一切優秀批評所需要的元素:生命,點燃,觀察,聆聽,召喚,存在的符號,喚醒,創造,想象的火花,風暴和閃電......還有比這更動人的批評嗎?
【玉樹臨風007】批評不一定是作品的附庸,批評家應該是一個有心靈體溫的人,一個有價值信念的人。批評家利用判斷來闡釋自己內心的精神圖象,對美的發現,以及對未來的全部想象。今天的中國缺少真正的批評家,尤其是缺少對媒體的批判,對電視的批評,因為媒體和電視太強大了,以至於批評的人越來越少了。現在,重提一些業已失去的批評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防禦一些東西落入新一輪的精神腐敗之中。就當下的中國媒體現狀而言,中國電視現狀而言,批評家最需要恢復的品質是批判性,即精神的鋒芒。“電視批判”的創辦進入一個新的開始,請問史博士,怎樣看待這個批判的開始?


責編:青葉、立雙編輯整理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