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就是慾望文化,胃口是需求,電視節目是供給,麥草垛永遠會有,如果永遠有牛的話……
—— 周月亮
看與不看央視春晚的N個理由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今年的央視春晚成為觀眾和網友熱烈討論的話題,有的網友甚至還總結了“要看央視春晚的N個理由”和“不看春晚的N個理由”,兩位嘉賓,你們覺得到底要看還是不要看?
[特邀嘉賓:劉婷]春節聯歡晚會自從1983年開辦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準儀式化的綜藝晚會形式,而且又和春節的盛典聯絡在一起,似乎成了除夕夜一場必看的節目,但是,看與不看畢竟是個人的事情,沒有任何的界定和規範。但是,看與不看之間其實又不完全是個人行為,裏面會涉及到春節聯歡晚會這個形式本身所觸及的文化、體制,包括媒體諸多的原因,所以説看與不看似乎也已經成了一個值得被討論的話題,但是個人認為,看與不看不要把它抬到一個太高的話題位置上,保持一種比較輕鬆的態度,可能會看與不看都會有自己的樂趣。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兩位嘉賓,作為傳媒學者,你們認為今年春晚的得失在哪?
[特邀嘉賓:周月亮]“得”不用説了,“失”主要是內容空洞,流於形式,沒有過硬的精品。
[特邀嘉賓:劉婷]“得”就自己感受吧,“失”的方面可能會比較多,比如精品節目比較少,節目形式沒有創新,敘事內容上與生活脫離,語言表現滯澀、呆板等等。但“得”與“失”如果從另一個評價標準來看,又是另一番景象。比如説它作為一個巨大的商業形式則是非常成功的。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儀式”,是在歷史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符號,春晚承載的內容之多,份量之重是任何其他國家的電視媒體所沒有的,它使身在其中的中國老百姓獲得某種踏實感,從而成為影響當代節日生活的精神力量。請問兩位嘉賓,你們對此是怎麼看的?延續了20多年的春晚是否仍有這種巨大的影響力?
[特邀嘉賓:劉婷]起碼十年之內還是會有最大影響的,遠了不敢説,這跟媒體、體制有關。如果允許各臺都辦春晚的話,那央視春晚的儀式化也就不存在了,影響自然會有減弱。況且,網絡春晚會越來越紅火,分眾增強,也會減弱出晚的影響力。
[特邀嘉賓:周月亮]“儀式”是一種集體有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一種融合,春晚已經成為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課題,對於春晚在民間的主流意識形態的乃至學術界的影響,也成為一種儀式化的課題。節日是營造一種共同感,不同階層的人此時此刻産生相同的精神共鳴,它的意義是價值是説不盡的。如果越做越好,那麼它會隨着我們民族共同感而地久天長。如果做不好,就是自取死路。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從某種意義來看,春晚節目的好壞並不重要,而“觀看”之形式比“觀看”之內容更為重要。形式即“觀看”行為本身,將觀看者納入到對節日的儀式化體驗之中,從而獲得一種活生生的生存感與生命感。對春晚的失望是否代表這種對儀式文化的體驗已經不被看重了呢?
[特邀嘉賓:周月亮]工商社會改組了許多傳統,許多傳統儀式已經明顯地消亡,這是不以哪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現代化的代價,但是對春晚的失望還不表明對儀式文化的告別。看春晚這種習慣,會以習慣的力量傳遞下去。
[特邀嘉賓:劉婷]春晚雖然已經經歷了23年的發展歷程,確實成為大眾除夕的一道程序化的節目,但個人認為春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儀式化,而是在國家話語、商業利益、集體狂歡操縱之下的一種人為的儀式,這種儀式化的觀看缺乏神聖感,也沒有約定俗成的規範,再加之,各種娛樂形式紛紛出現,分眾增強,對春晚的觀看之儀式化會逐漸減弱。但觀看之形式確實比觀看之內容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觀看節目本身,它成了一個家庭團員,歡慶和睦的一個平臺。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春晚怎樣才能在形式創新的同時,在內涵上也有一個提升,讓晚會在秉承歷史傳統的同時,適當添入當代新的節目元素,豐富晚會的文化內涵呢?
[特邀嘉賓:周月亮]形式上創新依靠多元化,地方特色化,內涵的提升需要抓住廣大百姓喜聞樂見的“問題”,“問題意識”是內涵的關鍵,豐富晚會的文化內涵,恐怕要借助民俗的力量,多向民間取真經。
[特邀嘉賓:劉婷]最根本的豐富晚會文化內涵的方法也是一切藝術的源泉,便是取自於生活,真正表達民態民生並以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與之融合,使形式與內容,娛樂與藝術、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統一,才會出現真正受大眾歡迎的晚會。
[等待戈多!]周教授,春晚至少應該讓觀眾看到中國精英們的演出,代表中國文藝、娛樂的最高水準,在其他晚會上看不到這麼多大腕兒才會讓人們期待,可現在春晚節目普遍缺少藝術水準,讓人感到春晚已經淪為一種宣傳模式,你説呢?
[特邀嘉賓:周月亮]你的話很有見地,這種宣傳模式如果脫離了藝術性,就只剩下模式。
[胖了]馮驥才認為,對春節晚會的節目、形式,有人希望這樣,有人希望那樣,都希望自己主動,但電視的本質決定這些都不可能實現。對春節聯歡晚會的不滿完全不是老百姓對晚會本身有意見,而是電視這種現代傳播方式的特點無法與年俗要求相符合。無論春節聯歡晚會如何創新,人們永遠都不會滿意。 請問專家觀點?
[特邀嘉賓:劉婷]同意,春節晚會在今天的表現上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晚會本身,它負載的內容太多,界定和規範也太多,條條框框也太多,再加之電視傳媒的壟斷傳播,觀眾基本無法選擇和主動參與,互動性很少,個人同意馮驥才的觀點,既使一個單純的作品也不可能博得所有人的掌聲,況且乎,春晚這樣一個融合眾多因素的話語形式呢。
[牧言再生]對於春晚,我們已經無話無可説,希望春晚是越過越好,但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你逃不了的,呵呵……我們看春晚,就像是牛看麥草垛,舊的麥草垛消化得差不多了,新的麥草垛又堆起來了。反正口味大同小異,麥草垛唄,哈哈!
[特邀嘉賓:周月亮]民眾對大眾文化的需求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胃口,大眾文化就是慾望文化,胃口是需求,電視節目是供給,麥草垛永遠會有,如果永遠有牛的話。
[牧言再生]首先, 我得承認一件事,那就是,今年的春晚,我的確沒怎麼看,可是,有一些還行,不能説沒有精品,但是仍然很少,我一直在電腦前聽,一邊用網絡電視看,一邊參與着網絡節目。與這樣的活動相比,春晚鋪得太大,太豪華,但是我們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這仍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象。
[特邀嘉賓:劉婷]你説得對!
[leeyue平衡]春晚到底是辦給誰看的?一個規律開播的節目也得有個清楚的受眾定位吧。
[特邀嘉賓:劉婷]問題好!關鍵就在於春晚的受眾太大,全國老百姓而不像其他節目類型或者電視劇,都有一個觀眾定位傾向,節目製作時,也會向觀眾定位傾向傾斜,但春晚則比較困難定位受眾的年齡、區域、文化、民族,所以這也是春晚眾口難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