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 改革開放30年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福建省原副省長:全島搞特區 小平説沒啥子危險

 

CCTV.com  2008年10月11日 22: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廈門日報  

 

     1981年10月,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主任王一士(右二)與廈門經濟特區顧問委員會的顧問們座談。(蘇媛 翻拍)

     

      1991年12月,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中)視察廈門,與王一士(右)等合影。

(張小燕 翻拍)

改革開放30年 30年故事匯

改革30年:幕後推手之10人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奧秘”

中國外交30年:從器物到內省

翁純賢:第一代打工妹的26年

     【人物原聲】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選址湖裏建特區,就是因為它三面環海,東面有仙岳山為屏障,與廈門市區僅有一條黃土路相通,比較容易“隔離”。——福建省原副省長、原廈門特區管委會主任王一士

      晨光裏,高樓林立的福州五四路飛馳而過,早起的年輕人急匆匆去上班。一拐進院子裏,老年人悠閒地擺著桃花扇、打著太極拳。福建省原副省長、原廈門特區管委會主任王一士站在老幹局的七樓望著我們説:“我早就在這裡等你了。”

      “一聽到廈門的消息,他就高興。”廈門市駐榕辦的同志對我們説。王一士聽了這話,笑了起來。確實,儘管在廈門經濟特區工作只有近兩年的時間,但那段激情澎湃的日子怎麼也難忘記。去年,他還來廈與一起“搞特區”的同志相聚在一起,回憶流金歲月。

      選址湖裏建特區有特殊考慮

      有人説,要把湖裏砌起來,把資本主義“圈”在裏面

      説到“兩個凡是”,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知道指的是什麼。但是,老一輩的人們知道,思想“卡”在那,改革就沒“門”。王一士説,自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提出後,人們的思想開始第一次大解放。

      “你,可到特區去工作。誰都沒經驗,邊學邊做。”王一士説,1981年7月他在中央黨校中青班結束學業後,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對他這樣説,而且交代他兩件事情:人要選好,特事特辦。人要選好,是因為特區是“窗口”,代表國家形象;特事特辦,是指特區要開新風氣,事情定下來就幹,不要考慮繁文縟節,不要受老一套規矩的限制。

      “你,現在就是特區的‘總督’啦!”王一士回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全國特區工作的谷牧同志曾經和他這樣開玩笑。同年8月29日,中共福建省委任命王一士為特區管委會主任。

      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選址湖裏建特區,就是因為它三面環海,東面有仙岳山為屏障,與廈門市區僅有一條黃土路相通,比較容易“隔離”。當時,大家認為深圳用鐵絲網把特區與香港分割開來還不夠。廈門,應該用圍墻和土磚把湖裏砌起來,把資本主義“圈”在裏面;工人們進出要換衣服,不要把資本主義的東西帶出來。

      人們對引進外資爭議還不小

      廈門與外商合資生産駱駝牌香煙,有人説:這是“賣國主義”

      很少有人知道,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的辦公地點,是在湖濱飯店十樓租用的幾間辦公室裏。管委會設一室四處,即辦公室、人事勞動處、工商管理處、建設處和財經處,省市抽調而來的30多名幹部,就在這裡集中辦公。

      1981年10月15日上午10時,湖裏一聲炮響,廈門特區掀開歷史篇章。“人們總是那樣説。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儀式,沒有請領導,沒有剪綵,沒有放鞭炮,只有廈門日報記者攝了影,記錄了機械在場地上忙碌的場面。”王一士説。

      萬事開頭難。辦特區最重要有三件事情:一要有特殊的政策,二要有專業人才,三要有基礎設施。

      “沒有人才,我們就面向全國‘招兵買馬’。”王一士説,三件大事裏面人才最重要。當時來報名的人很多,很少有人問什麼待遇,面試時説想來特區就來了。到特區擴大到全島的三年多時間內,管委會從中央和其他省市引進各類科技和工程人才2200多人。與此同時,廈門為自己培養人才,還創辦了第一所地方高等職業大學——鷺江大學。

      1981年底,廈門特區第一家外資企業——印華地磚廠在廈簽約。對於合資企業,爭議還是不小。王一士説,1980年10月,國有企業——廈門捲煙廠第一家與外商合作,引進第一條全自動捲煙生産線,生産駱駝牌香煙,就有人説:這是“賣國主義”。批評的來頭不小,省市領導頂住壓力,直至小平同志第一次視察南方來廈,這才停息下來。

      基礎先行是廈門寶貴經驗

      廣東人説,廈門也值得學習——“築巢引鳳”、“外引內聯”、“一條龍服務”

      王一士説,基礎先行,這是廈門建設特區的一條寶貴經驗。

      “廈門人是有眼光的。”王一士説,特區還沒有成立的時候,東渡碼頭已經開始建設了。特區批下來,廈門又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國際機場。當時,廈門這個機場為何要叫“國際”兩個字,還有不同看法。小平同志來廈視察時也曾經問:為什麼要叫“國際”?項南説,廈門特區引進外資,將來這個機場的飛機要飛馬尼拉、雅加達、長崎……小平同志説:“喲,那還是叫國際機場好。”自那以後,就沒有人再爭論了。

      “我一到廈門,耳朵就‘聾’了。”曾有外商這樣對王一士説。王一士形容那個時候打長途電話的樣子:跑到郵電局去排隊、拿號、填單,輪到了才能進那隔間打一個電話,更不用説上網了。1985年1月,廈門從日本引進萬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才解決外商的“耳朵”問題。

      “後來,我們去廣東考察的時候,人家説,廈門也有東西值得我們學習——‘築巢引鳳’、‘外引內聯’、‘一條龍服務’。”

      説到這裡,王一士還説了一個特事特辦的“小插曲”。東渡碼頭建設要安裝橋架的時候,從上海租用了起重設備——橋吊,是按天數計費的,一天8000元。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管委會説,提前一天獎勵2000元!結果人家提前了十天,應該獎勵2萬元。其實,算一下賬,特區更划算。結賬的時候,銀行卻不幹——從來沒有聽説過發放什麼“獎金”。當時王一士急了,説:“出了事我負責。”這才得到解決。後來,發獎金這個激勵辦法,在特區就順利推行了。

      特區擴大到全島成為共識

      小平對項南説,特區擴大到全島,沒啥子危險,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臨走的時候,王一士又拿出一份報紙上刊登的文章給記者看,説這個很重要。

      那時候,辦特區還有爭論。“谷牧同志對我們説,現在談擴大特區有難度,我給你們政策就行了。”王一士説,這個政策,就是允許湖裏之外的國有老企業,也可以拿來引進外資,享受特區優惠政策。

      但是,形勢逼人。特區擴大到全島的想法,已經成為省裏和廈門的共識。1984年春天,小平同志來廈門視察的時候,提前打了招呼,説是來休息的。陪同小平同志前來的,有王震。時任省委書記的項南同志在陪王震吃廈門面線糊的時候提到這事。王震很贊成,對項南説:“明天你向小平同志彙報時提出,我來幫腔。”

      2月8日那天,小平同志在王震、項南等領導陪同下登上了“鷺江號”遊艇。小平讓項南過來坐。項南同志趕緊走過去,把廈門的想法説了出來。在王一士提供的文章裏,小平同志是這樣説的:“我看好,沒啥子危險。福建應該多做點台灣工作。”

      小平同志又問項南:“特區擴大後怎麼個搞法?”項南説:“最好搞成自由港,參考香港,貨物進出自由,人員往來自由,貨幣兌換自由。”小平説:“這不容易,但沒有關係。特區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廈揮毫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記者 張小燕)

責編:李凡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