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一個王朝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充滿著暴力和死亡;而自古以來,建設江山比政權的更迭要更複雜。1949年後建國初期那個階段正是共産黨企圖從各種混亂的社會關係中重整江山的關節點,但是因為這段歷史的短暫和具有爭議性,長期被人們所忽視。《江山》的導演巴特爾在開機儀式上就對《影視同期聲》記者説:“它(《江山》)填補了空白。”聽起來就像一項科研成果。文藝作品中的保留背景確實也不多了,與民國戲、清戲被拍濫了的情況相反,建國初期那個盲點一直被遮蔽著,很少被觸及,一方面給編劇鄧一光的劇本創作帶來不便,他得大量翻閱資料,而另一方面,也給創作發揮帶來了迴旋的餘地。《影視同期聲》記者曾在去年10月片場就片中的服裝設計採訪了他們,挑揀出一些觀眾很少察覺的細節,其中就有主創人員的精心細作。
再細心的觀眾也難以注意到劇中演員腳下的風雲變幻,但作為導演是不能忽視任何細節的。鞋子所暗示的身份地位的差異一直為國人所注重,在片子中,有時角色穿布鞋,有時是皮鞋,記者對此表示出好奇,張幼軍對此的解釋太平直了,就像他不動聲色的面容,“(穿布鞋是因為)那時,解放軍很窮……”至於為什麼穿皮鞋,編劇的解釋似乎邏輯更加清楚,“解放軍剛進駐城市,為了和工商階層打交道,我們的幹部要注重儀錶。”學美術出身的巴特爾對服裝細節更加挑剔,比如,女幹部的外翻領上裝就暗示了她的幹部身份等等。在觀眾看到的那一片黃綠色布料軍服的樸素背後,卻是有一番仔細的安排。“當時解放軍內部編制複雜,有多種著裝樣式,但在劇中,我們查閱一些資料後,統一了服裝。”看樣子,那時的軍裝並不是像電視劇中那樣整齊劃一的,而只是《江山》劇組的主觀情願而已。由此可以想象,百廢待興的不僅是國民經濟,還有大量的制度規範,正是取材于這清濁是非混雜的階段。《江山》演繹了多種矛盾的衝突,情感的、理性的,因此,講故事的人似乎可以娓娓道來,當然,要顧及主要的歷史線索,這也就是一部有主旋律色彩的電視劇怎樣才能好看的平衡點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