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東南沿海福建是個神秘的地方,我稱它為邊疆。直到三年前,我還生活在這個地方,一直沒有離開。小時候在漫長的海岸線上,行走著水鬼,那是從對面島上來的。後來我上了廈門大學,面臨金門的海灘尚未解除宵禁,一到晚上便聽到對面傳來老太婆似的喃喃之聲,我們稱之為敵臺,幾十個喇叭向對方廣播,我聽到了《何日君再來》的歌聲,這是我最早記憶中的台灣。
後來我有幸在本單位的臺港研究室看到大量關於台灣的材料,這是關於台灣的原生態的東西,包括關於台北老街道的書,關於日據時期的台灣,關於台灣的養女心態,關於台灣和內地幾個世紀以來的關係,關於在台灣的內地人,和在內地的台灣人,他們身後隱藏著穿透人胸膛的故事。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故事,是一個中國作家很難回避的主題。
後來我看到南斯拉伕的電影《地下》,獲當年電影節金棕櫚獎,這個電影把我完全震撼,我看到該片的創作者對於自己民族問題深切的關注,以及對於其內在傷痛的理解,近乎達到哲學的層面。我想,這是個好題材。於是我開始想做一部電影。我閱讀了幾百本有關兩岸關係的書籍,很多是台灣的原版書。我由此獲得了一個真實的台灣,和真實的兩岸關係的圖卷。於是,我開始創作。這是我,一個所謂純文學作家在沒有任何影視單位預約的情況下開始的自由創作,所以它完全是産生於個人興趣的獨立思考,這就使它具有了單純性。但在創作開始後,我發現龐大的資料無法在一部電影中容身,我改變想法,決定先寫一部長篇電視劇,這樣我能先熟悉大量材料。因為電影可能經過的錘練要更多。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從日據時期開始,一直寫到現在。是因為這是一段最靠近我們的現實。我們能在上面找到我們有關台灣的記憶標記。我覺得現在有關台灣的電視或電影作品,大多數未能從歷史線條上讓我們重新理清楚它和祖國的關係。必須從史詩角度來敘述,才有可能把握住它的命脈。因為這不是某個個人的問題,它是民族的和歷史的問題。我不想寫家族史,也不想寫某種斷面,我想陳述歷史過程,雖然它發生在個人身上,但畢竟是歷史的。
同時,我意識到,我們不是在作簡單的宣傳,我們是在展現。你就會在這個事實中看到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從自然的,文化的,政治的,歷史的,甚至統計學的角度,都支持這一觀點。所以我基於我閱讀了大量原版台灣史料,我決定採用電視劇的新寫實手法,即客觀再現兩岸關係中的重要事實,很多被歷史原因進行過改裝的事實,我都寫出其歷史的真相,有時連數字都是真實的。這和幾十年來的宣傳的誇張性是一個對比。這樣做的理由在於,事實可能比宣傳更説明問題。所以這個電視劇是完全立於真實的基礎上的。如劇中有關炮戰,台灣鄉村生活等都有不同於以往的表現,有的是首次表現。
在人物處理上,我採用的是來自於眾多真實的資料,經過整合而成。我想具有很高的概括性。由於這是一個以歷史為線索的電視劇,這種典型性是必要的。我在人物性格的處理上,大膽採用一種方法,即人物的紀實方法,就是説劇中沒有一個所謂好人,沒有一個所謂壞人。只是歷史中的人。我這樣説的意思是,個人在歷史中是要負責任的,但這不一定就要使一個人成為好人或壞人。歷史構成了人的命運,人也鑄造了歷史。所以我在人物身上只在一點是鮮明的,就是個性。這是我們可以比較肯定的標記。比如劇中的李子奇就是這樣一個人。性格即命運。所以本劇中創造了這樣一种先例,沒有好人和壞人,卻充滿了衝突,從而構成了真實的歷史。
在情節上我採用了不以典型戲劇衝突為特徵的方法,我認為它可能導致虛無,因為人為創造戲劇衝突很容易,但這是一種無根的衝突,這種所謂“好看”是以刺激觀眾感覺為目的的,看完了事。而真實的衝突應該以人物內心為依據,以歷史為依據,以性格為依據,這樣導致的衝突才是有意義的衝突。何況在一個以明顯的歷史線索為鏈條的電視作品中,我想必須以歷史背景為依據。所以本劇中的大量人物活動,命運的變化,心靈的歷程都以歷史走向為依據。因為人被歷史甩來甩去,人一直試圖完成人自己的原始目的,但歷史要改變他的軌道,人就要不斷鬥爭,有時是適應。最後人與歷史合作,完成一部新的歷史,就是被人敘述過的歷史,裏面站立著一個被歷史改變了的人。基於以上原因,所以本劇人物眾多,有名有姓的人就達二百多個。
總之,這是第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五十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的作品。由於它的創作動機導致它的創作方法是全新的。我想,它有助於人們比較客觀地了解兩岸關係的真實面貌。當時這部作品寫完後,我並沒有積極地推出,但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發現此作,表現出很大熱情,他們有這方面強烈的使命感、責任心和動作能力,不久就成功地把它搬上屏幕。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幾位對本劇貢獻良多的朋友,從時序而言,首先是福建的著名電視製作人丁如冰先生,在我進行補充採訪時,他因為與我執著于同樣的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驅車與我並肩深入閩南的海邊,選取了第一手資料,接著,中國作協的劉涓迅先生以充分的敏感抓住這一題材,並迅速地推薦給製作中心,其中劉先生提供了大量無私的幫助。製作中心的韓素珍女士和李功達先生對本劇傾注大量心血,提出了許多很好的修改意見,尤其是韓女士,竟親自動筆修改,讓我非常感動。最後我還要感謝張紹林導演和他的劇組為本片付出的大量努力,因為劇本人物景點眾多,令他們付出很多的精力,導演竟至病在片場。我説這些是要表明,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不像小説,它不是一個人的作品,它是眾多人努力的結晶。我誠摯地感謝他們,因為真誠的合作可以創造出真正的好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