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9日 11:45 來源:
| |
《恰》劇導演龔若飛 |
湖南著名導演龔若飛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湖南電視臺臺長歐陽常林突然有個想法,打造一部教育題材電視劇。” 龔若飛回憶當時的情景,“歐臺那段時間看了大量關於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書籍,包括《毛澤東與他的25個老師》,他一直在思索,湖南第一師範在短短幾年出了那麼多人物,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這些人改變了中國近代史,其中一定有什麼規律。如果我們把這種教育的規律尋找出來,對於現在的青年教育將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啊。”
作為一名湖南人,歐臺的一番話讓龔若飛心潮澎湃,他立刻與相識的幾位編劇約寫劇本,可是寫出來的劇本卻似曾相識。“我一直認為,反映偉人的電視劇,若果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和好的形式來表現,很難讓觀眾接受。”
該用怎樣的形式來表現偉人的青年時代,這種困惑一直到龔若飛與編劇黃暉走進長沙第一師範時才有了突破,“當我走近那些歐式建築,流連在毛主席曾經求學的青蔥校園,觸摸到現在還保存著當年主席穿過的校服時,我的腦海中浮現的就是白衣勝雪、長髮飄逸,我覺得只有青春偶像劇這種形式才恰當。”
兩句三年得
一吟淚雙流
可是由於《恰同學少年》定位獨特且史料有限,主創班底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劇本幾經打磨,數易其稿。從最初提出的‘做一部學生若何求學,老師若何育人’的電視劇,到《恰同學少年》正式開機就已歷時兩年多。其間的辛苦,龔若飛甚至用“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的感慨來形容。電視劇在央視一套播出之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績,雖然觀眾依然普遍反映劇中毛澤東的形象和中老年時期不完全一樣,但龔若飛表示這樣的設計絕對是合乎邏輯的。“我們一直遵循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為了讓電視劇更好看也更真實,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作了一些合理想象。“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個性突出、富於挑戰、有些偏科,但因為他碰到了學貫中西的好老師,如楊昌濟等,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所以這部劇的主題思想就是求學、育人四個字。”
邵華贊成“青春偶像劇”的提法
《恰同學少年》拍攝完後,龔若飛邀請邵華將軍觀看,她也非常贊同把這部電視劇標以“青春偶像”的字樣,“這部作品是描寫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同志,那個時候的他風華正茂,正是追求理想的時候,當然應該是偶像劇。”
有了邵華將軍的肯定,龔若飛越發肯定當初給《恰同學少年》的定位是正確的。龔若飛認為,《恰同學少年》將會給青春偶像劇重新下一道定義,即:真正有價值的青春,正是為整個人生打下基礎的流金歲月。像毛澤東這樣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青年,才應當是當代年輕人真正的偶像。
採訪結束時,龔若飛還欣喜地告訴記者,湖南衛視正在協調播出時間安排《恰同學少年》重播,另外《恰同學少年》第二部籌拍工作也將作為湖南廣電大片戰略的下一部計劃提上日程, 至於是否沿用第一部的演員,則要看這群年輕人是否合適第二部的劇本要求。
專訪《恰同學少年》編劇
黃暉:“紅劇”也是成長動力
糾正:《恰同學少年》不是偶像劇
《恰同學少年》不僅表現了毛澤東等一批歷史偉人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也初次描寫了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故事。這讓很多人把它跟時下風行的日韓青春偶像劇畫上了等號,認為這是一部“紅色”偶像劇,對此黃暉表示自己並不贊同。
“這部劇的題材是很嚴肅的,它是對現今教育模式的一種反思。其實當初我們定位的是楊昌濟和蔡和森這對歷史上有名的師生,後來經過多方考量,大家都覺得毛澤東的形象更深入人心。而這部劇的主題思想就是‘求學育人’這四個字。”而這部劇的教育意義也遠遠超過那些日韓偶像劇所表達的淺薄思想。”
欣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此片
“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沒有膽量把小我與國家的命運、社會的走向聯絡起來了,他們不關心歷史,不關心時事,每天只為自己而活。現在,我們拍這部劇意在用偉人們的經歷告訴現在的年輕人,志存高遠,永不鬆懈,是每個時代的青年應具備的優秀品質。”
不過,讓黃暉感到欣慰的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此片了,而且90%的人都很喜歡看。“這是我們拍攝之初沒有想到的,這部劇被這麼多的年輕人所接受,讓我看到了‘紅劇’已不僅是我們這代人的回憶,它已經逐步成為年輕一代成長的動力。”
責編:淩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