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書
電視連續劇《喜慶農家》是緊扣時代脈搏的農家三部曲之二。之一《歡樂農家》已于2004年央視八黃播出(獲二十五屆飛天獎)。農家三部曲以東北某山村靠山屯姓萬的一家人老少三代在改革開放後不同時段的人生經歷,表現了中國當代農村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深刻變化。第一部《歡樂農家》展示的是萬家人在通往小康路上的故事,第二部《喜慶農家》展示的是萬家人已步入小康的故事,第三部《美麗農家》將著力展示的是萬家人在步入小康後向城鎮化邁進的故事。
《喜慶農家》的藝術風格延續第一部《歡樂農家》的輕喜劇風格。文化定位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一五”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以後,靠山屯依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發展,劇中通過當前農村的一系列熱點問題,藝術化地再現了萬家人步入小康後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和思考。老萬家,寓在千家萬戶,萬家人的百態人生,意在中國當代農民嶄新的精神面貌。這是一部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主旋律作品。
一、 東北小品
東北文化已日益被蕓蕓眾生的國人所接受、所喜愛。以趙本山為首的小品演員通過小品的藝術形式把東北文化介紹給全中國,使東北小品成為中國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這點應為之振奮。但振奮之餘要冷靜思考,當前一些東北喜劇借助於東北小品的表現方式,從語言、形體到表演等都框架于東北小品之中,嘩眾取寵,造成部分觀眾的逆反心理。究其歷史,東北小品源於東北二人轉中的“説口”,它最早形成于三百年前,是東北大平原蠻荒土地上的孤寂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田間、在炕頭,他們通過二人(男扮女粧)説唱來滿足精神上的快慰。因此,二人轉的起源既有群眾性,又回避不了語言和表演上的低級與粗俗。這點趙本山本人也十分清醒,他倡導的“綠色二人轉”原因就在於此。可以説,東北文化猶如虬枝蒼勁的古松 ,博大精深,它的弘揚與傳承僅靠東北小品一花獨秀是遠遠不夠的,東北小品僅僅是東北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在挖掘東北文化資源的同時,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揚長避短,為拍好這部東北農村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表現
1、表演:《喜慶農家》劇中人物及情節的設置雖然很有喜劇特色,但要按正劇拍。堅決回避浮躁、媚氣、廉價討好觀眾的表演方式,絕不能搞成小品的堆砌。要以生活為根基去表現人物,要從心靈出發去刻畫人物,用真實的情感去打動觀眾。向演員強調本劇的八字表演準則,即“假戲真做、喜劇正演”。未來呈現的作品要讓觀眾由衷地笑,冷靜地思考,從而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2、攝影:影調明快,增強鏡頭的活力。強調鏡頭營造氣氛,尤其是清晨與黃昏要濃烈,通過旭日東昇和朝霞滿天的鏡頭,昭示中國農村美好一天的到來和明日的輝煌。
3、美術:緊緊抓住春季大自然的景色變化,把“春天的到來”作為全劇的外部造型,從萌動春意開機,到春意盎然關機,背景植被是發芽——開花——結果。從而將向徵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前景的寓意融入畫面。每個家庭的農家小院及屋內陳設都要突出特定家庭的個性,既要有濃烈的東北農村鄉土氣息,又要有外在的張力。要美,而不是媚。將劇中特有的農家小院魚塘中的金鱒魚、紅鱒魚作為文化符號來展示,意在“吉慶有餘”;將金色的玉米、紅色的辣椒裝點在每個農家院的房山、屋檐,象徵著喜慶、火熱與豐收;“鄉村奧運”中,用五色農作物組成奧運五環以表現中國當代農民的奧運參與精神;服裝、化粧造型也要一改農村戲的“土氣”,要唯美些,前瞻中國未來農村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
三、 挖掘
要充分挖掘東北文化資源來充實該劇的文化底蘊。如前面談及的“東北二人轉”,我們要把這種群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藝術形式徹底還原。利用演員的自然優勢,讓劇中人物自編自演,採用“間離”方式,我進我出,唱萬家人的事、唱靠山屯的事、唱新農村的事,從而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有著三百年曆史的“東北二人轉”重現它的歷史身影,大放異彩。
四、 敘事與人物
《喜慶農家》每集一個故事,由萬家人一大家貫穿人物將若干個緊扣時代脈搏的新鮮事有機地聯在一起,承上啟下,前呼後應。除萬家人外,全劇貫穿人物還設置了賦有個性化的村主任和城裏退休老幹部梁金輝。村主任是連接農民——農村——農業的紐帶,從而增強了全劇的厚重感。老幹部的形像是以往農村戲未曾見過的,這個嶄新人物的設置大大加強了全劇的信息量,“老幹部”可以作為“城市帶動農村”的形象代言人,老幹部與萬老太太的“黃昏戀”寓在城市與農村的聯姻。另外,全劇時有新的人物登場,時有新的事件發生,讓觀眾總有新的企盼。《喜慶農家》注重的是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中國農民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深刻變化,洋溢的是時代精神,因此,人物性格的發展是多角度、多層面的。信息量是豐富而飽滿的。這是電視連續劇敘事方式的一個大膽嘗試。《喜慶農家》獨特的敘事方式使節奏十分明快,避免了拖泥帶水而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
責編:淩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