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歷史資料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6日 09:28
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幾個康巴藏族青年男女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以一曲《康定情歌》獲得銀獎後,這首歌便風靡了世界。在全世界,各種膚色的人都在心中描繪著康定這座盛産情歌的小城和多情的張大歌,美麗的李大姐……
藏語有諺:茶無鹽,水一樣
概説康定
康定,藏語名叫“打折渚”,打箭爐係“打折渚”的漢譯雅化,該名錄最早出現與《明史 西域傳》中。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政府將打箭爐廳改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始見於史。1913年,國民政府為縣,康定才始有縣誌。
康定,舊稱打箭爐,位於川西貢嘎山北端跑馬山麓。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高原古城。古城三山環抱,二水夾流,折多河貫穿城中,富有民族風格的各式建築錯落有致地散佈于河兩岸。悠悠民歌聲,翩翩民族舞,極富高原民族風情特色。
南北走向的橫斷山,北高南低。西南和東南方向的海洋季風,順著河谷蜿蜒而至,使這裡雨量充沛,雲霧常生。因而,貢嘎山冰川屬海洋性冰川,海螺溝冰川是可供普通遊人觀光的冰川。冰川與森林共存,從而形成獨特的奇觀。
康定風光獨好,其靈山秀水不僅孕育了千古絕唱;名揚四海的《康定情歌》,還孕育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雄偉的雪山,晶瑩的湖泊,蒼翠的森林,碧綠的原野,熾熱的溫泉。神奇的大自然在為康定繪製絢麗畫卷的同時,還賜予了這塊土地豐富的出産和無盡的寶藏。康定的美麗,康定的富足,康定的意蘊,時刻都在向世人散發出一種強烈的誘惑。
康定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歷史名城。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唐宋屬吐蕃;元置宣撫司;明置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大箭爐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設康定府;一九三九年建西康省,設省會于康定;一九五0年三月康定解放,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於今。
康定地名的傳説及確切含義
一、 三國時期諸葛亮遣將安爐造箭説。大意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的“七擒七縱”。在準備第七次釋放孟獲時,雙方協定,孟獲退出一箭之地,並永不侵犯蜀國邊境。諸葛孔明謀略過人,暗中派遣一位名叫郭達的將軍星夜兼程,來到今康定安爐造箭,並把所造之箭插在一個山頂上。後迫使孟獲退至打箭爐及其以西的地方,以郭達造箭之地取名為“打箭爐”,意為“安爐造箭的地方“。
二、 綢緞互市口岸之説。康定在歷史上是一個漢藏貿易的重要互市口岸。藏族除了需求內地的大茶外,還十分喜歡內地生産的綢緞。在藏語中,“達”有絲綢的意思含義,而“折”有優質的意思,“渚”為二水交匯的谷地,故取其名,意為交易綢緞的谷地。
三、 達曲、折曲説。達曲、折曲係指流經康定城區的兩條河,即雅拉河和折多河,“渚”為匯合之意。所以叫“打折渚”。其意為兩水匯合的地方。
四、 “拉則”説。“拉則”是指藏區插嘛尼經幡的嘛尼堆。“達”意味著嘛尼經幡,“折”將郭達山比擬為一個巨大的嘛尼堆,因為該山為神山,“渚”為山谷或交匯地。其義為插有經幡的河谷交匯地。
其次,“打折渚”的具體含義是對康定地形十分貼切的概括性描述。對於康定的山水地形,歷史上,無論是藏族或者是漢族都曾作過一些形象的描述。可以説,“三山環抱,二水中流”就是對藏語地名“打折渚”的最好注腳。或者可以説,“打折渚”是對“三山環抱,二水中流”的形象濃縮。“達”在藏語中有白絲綢或飄忽的白經幡的含義,登高觀其護城內的雅拉河、折多河和兩水匯合後的爐河,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發出更加耀眼的銀色光芒,恰似白色的絲綢、飄忽的白經幡。“折”在藏語中則有尖頂之意,這個尖頂並非指山巔,而是指兩水匯合處的山形。折多河、雅拉河的匯合處,則恰恰是在郭達山“V”字形的尖頂處。“渚”則指匯合之意,“折”是對“渚”的具體補充。所以説,山水地形説才是“打折渚”地名的真正含義。
康定的歷史
康定漢代屬西南夷牦牛部落,漢初實行羇靡之制,為沈黎郡所管轄;唐宋之際或為蜀之黎雅州羇靡,或為吐蕃所領;元代,中央王朝在藏區推行土司制度,曾置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軍民宣撫司、魚通路萬戶府等土司隸屬吐蕃等處宣尉司都元帥府所管轄。至此,康定始有建置載于史籍。明初,長河西土官元右丞刺瓦蒙授長河西等處軍民安撫司,“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領受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史司(即明正土司)”。爐城成為明正土司駐牧之地,其時康定之名始稱“打煎爐”(即打箭爐)。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在爐城(康定)設打箭爐廳,設置流官,隸雅州府所管,興建城垣。據《雅州府志》記載:“雍正八年,安設阜和營,倚山砌石城一百四十五丈,為五門。”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升打箭爐廳為直隸廳。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改設康定府,隸川邊安康道。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四川總督尹昌衡奉命西征。設西征司令部于康定。從1912年至1934年,川邊地區先後改設川邊鎮撫府。川邊鎮守使署,西康特別行政區、川康邊防指揮部等,其府、署、行署、指揮部均設在康定。1934年12月西康建省委員會成立,在康定設立西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6年年夏,西康建省委員會遷往康定。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康定成為西康省省會。
1950年3月康定解放。同年11月24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人民政府設于康定。1951年1月1日,康定縣人民政府成立,爐城鎮為康定縣政府所在地。1955年西康省併入四川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更名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至今,康定仍為州府所在地。
歷史重地
在歷史上,康定城區曾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的一大重鎮,漢藏貿易物資集散中心,內地通往西藏的門戶,曾對增進漢藏等民族的友好往來和團結,西南邊防的鞏固。産生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它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爐城鎮三級行政所在地,也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一、 歷史地位
元代爐城還僅是一個小村兼牧民冬季牧場,自明初明正土司駐牧爐城,由於地處漢藏交界的特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要衝,其政治地位開始逐步抬升。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在爐城設廳治始,其政治地位愈顯突出,成為清政府管理康去事物的重鎮,同時還設立營、協。駐紮重兵。從清末至民國24年的數十年間,由於英帝國主義加緊對西藏的顛覆和侵略,引起了清王朝和國民政府的關注,於是把爐城作為處理川、滇、藏邊務的軍事重鎮和指揮部。從1934年西康建省委員會成立至甘孜州解放時止,爐城便是西康建省的核心城市和省會城市。
在經濟方面:其歷史地位也十分突出。漢藏“茶馬互市”始於唐代。到了元、明時期,川藏“茶馬互市”日興,互市口岸數次西移,明末清初西移至爐城,邊茶引岸亦止于爐城。西藏、青海以及康區各地藏商,將其土特産品如麝香、鹿茸、蟲草、貝母以及大宗藥材、羊毛、皮張、黃金運至爐城。同時,內地漢商亦云集於此,以邊茶、綢緞、布匹、糧食及各種生産、生活用品轉輸爐城,與藏商進行互市和交換。據史載,清代漢藏雙方在爐城的交易活動非常活躍。有關資料曾這樣描述道:“昔明正土司盛時,爐城儼如國都,各方土酋納貢之使,應差之役,與部落茶商,四時輻湊,騾馬絡繹,珍寶薈萃。”爐城漢商主要來自陜西、山西、四川、雲南等省,尤以陜商進入最早,經濟實力最雄厚,在康定城內商號達80余家,店舖挨店舖,形成一條特殊街道──名“老陜街”。漢商根據行業特點形成行業幫口,如茶葉幫、金香幫(黃金、麝香)、府貨幫(綢緞)、邛布幫(主要經營布匹)、渝幫(經營藥材、皮毛)、川北幫(經營零星雜貨及手工業品)、幹菜幫(經營油、鹽等副食品)、雲南幫(經營清茶、雜貨)、草煙幫,以及成都幫、製革幫、銀錢幫、零茶幫、紙瓷幫等。其中茶葉幫居各幫之首。為適應漢、藏、回等民族之間的交易,在爐城形成了為漢藏貿易穿針引線、既是交易場所、作坊,又是客貨棧房的特殊行業──鍋莊業。鍋莊業由最初的4家,逐漸發展到清初的13家,清中葉以後發展到48家。清末至民國時期,又出現了20余家新鍋莊業戶。鍋莊業的興起,推動了漢藏貿易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諸如“縫茶業”、皮革業和搬運業的興起。
在交通方面:元代,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中央王朝為通達邊情,宣佈號令,加強對藏區的治理,開闢了從內地到西藏的交通路線,川藏茶馬古道成為正驛,並設置驛站,凡持有璽書驛卷及藏區土司文牒的僧侶官員,便可以在藏區和內地之間乘驛往來。元代,川藏驛站共設19站。到了明代,對驛站進行繼續維護和擴建。到了清初,區內驛站擴大到87處。零茶成為川藏交通的咽喉。
厚重的文化
一、 遠古文化的遺存
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是我國“民族走廊”學説的奠基人。他在《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一文中,把康定作為我國民族走廊的一個中心地帶來認識,,並指出:“我們以康定為中心,向東和向南大體上劃出一條走廊。這條走廊中一向存在著的語言和歷史上的疑難問題,一旦串聯起來,有點像下圍棋,一子相聯,全盤皆活。這條走廊正處在彝藏之間,沉積著許多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和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貴園地。”按照費孝通先生的精闢論斷,康定遠古文化的遺存應當説就是“民族走廊”文化遺存。現在表現得較為清晰的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石棺葬文化;二是高碉文化;三是語言現象,比如古老的木雅語和魚通語等;四是服飾文化,其中以木雅和魚通服飾為典型代表;五是古老的民風民俗……應當説,這些都是由於遠古部落、部族。乃至民族南來北往,東來西去。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並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果。
二、以藏漢文化交流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現象
康定地處漢藏民族過渡和交匯地帶,加之源遠流長的川藏“茶馬互市”的經濟交往,作為漢藏經濟貿易的重要集市口岸,川藏交通的樞紐,必然帶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吸納。因此,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十分突出。就宗教文化而言,在歷史上,流長一地就存在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並存的局面。再如鍋莊文化和老陜街等的的出現,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並存的結果。《康定情歌》是一首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熟悉和熱愛的歌曲,這首曲調中,這首歌的雛形來自康定三道橋民間,屬流行于康定的許多民歌曲調中的一首曲調。在這首曲調中,我們既可以感受到藏文化的韻味,又能體察到漢文化的影子。可以説,這首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昇華的典型代表和境界。據史載,無論藏族的高僧大德,還是漢族的文人墨客,很多都曾到過康定,並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傳説。早在元代,被尊為帝師的薩迦第五祖八思巴,就曾取道康定,並在“塔公寺”留下彌勒佛像,然後匯到西藏。薩加班智達貢嘎堅讚葉曾途經康定去向內地朝貢。著名藏醫大師宇妥 雲丹貢布也曾到康定等地。據傳藏戲始祖、建橋大師唐東傑布也曾在今呷巴留下建橋傑作。清雍正年間,皇戚果親王曾到今道孚縣惠遠寺看望七世達賴並送其入藏,在康定時下榻明正土司衙門。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吳作人先生也曾到康定采風……厚重的文化積澱,不僅在歷史上為康定增輝添彩,也必將對其未來的發展同樣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康定是誕生情歌的地方。
《康定情歌》是當代全球流行很廣、深受人民喜愛的歌曲之一。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時,自然會對孕育《康定情歌》的故鄉──遛遛康定城寄予深情的思念和無限的遐想。
打箭爐鍋莊
説起康定鍋莊,對於不了解康定社會歷史的人來説,定會産生誤解,以為是藏區傳統的民間舞蹈形式──鍋莊舞。砌石康定鍋莊是對一種特殊行業的稱呼。
康定鍋莊既是土司制度的産物,更是漢藏貿易的結果。是我國藏區中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關於鍋莊的來歷,其説法很多,大體有一下幾種:
從藏語的角度除法來認識,有四種:
一、 阿佳卡巴:這是對康定鍋莊的專稱,漢意為“住著精明能幹、能説會道的女主人的地方”。“阿佳”同“阿佳啦”,係藏語敬語詞,泛指姐姐,老大姐等;“卡巴”則指能説會道的人。康定鍋莊一般都由女主人經營,所有得到這樣的稱謂。
二、谷昌:漢意為“代表”、“使者”,意思是指明正土司轄區內有48家土百戶(指小土司),他們分別居住在今天甘孜州的卡帶、道孚、九龍、丹巴、雅江等縣。鍋莊是是指所屬48家土百戶派住卡帶的全權代表所居住的地方。這些代表住在卡帶聽候明正土司的調遣並傳達明正土司的指令,同時辦理百戶交辦的外務事宜。
三、谷章: 漢意為“貴族”。“貴人”,是指鍋莊主曾經都是明正土司的大小輔政臣子,他們有錢有勢,是當地的達官顯貴。
五、 果撒:即“院壩”之意。卡帶鍋莊除了房屋建築外,一般都是要用石塊砌成一道四合院墻,院墻內的空地為一院壩,活石用來栓藏商的運輸工具──騾馬和牦牛,此外還為“縫茶”工人提供一定的操作場地。
鍋莊是元代明正土司受冊封後,為完善內部的統治管理機構,進行內部分封的産物。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正土司屬下只有4家鍋莊,即是四大輔臣,各為明正土司分擔差務。後因關外大小土司到朝廷朝貢,差務繁多,原有4家鍋莊支應困難,因此從4家增加到13家。到清中葉以後,發展為48家。48家鍋莊不僅有自己的藏語專有名號,如加絨色、瓦斯碉托瑪、瓦斯碉約瑪、仲衣措、取尼巴巴、薩跟各巴……,而且領有明正土司委以的專門職務和差事。諸如管理服裝、呈寫文稿、警衛、看守城門、管理茶葉……的鍋莊。
清代初期,四川漢藏貿易的集市口岸遷至康定,漢藏商賈雲集康定,商貿轟動日益繁盛。為適應這种經貿發展的形勢,康定鍋莊開始由以往純粹的政治統治只能向政治、經濟雙軌只能轉化。到了清末,明正土司名存實亡,康定鍋莊業則完全轉化為漢藏貿易集市交易、客貨棧性質的一種特殊行業。
鍋莊主一般不直接作買賣生疑,他們的經紀人是通過對藏商的各種服務而收取一定的費用。這種費用最早稱“退頭”,後來改稱“行擁”或“擁金”。
康定鍋莊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其他胳行業的發展。康定鍋莊業是在轉口貿易口岸遷至康定、漢藏貿易蓬勃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個行業無論其形成的歷史、發展規模、形成特點,還是漢藏貿易中所起的作用,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時,稱謂康區歷史文化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文化現象之一。
康定的節日:
轉山會 “四月八”轉山會是康定人傳統的民族節日。相傳佛祖在農曆四月八誕生,浴于九龍池,故又稱這一天為“浴佛節”。轉山會經久遠年代的演變,如今更多地融匯了踏青遊覽的內容,同時增添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新的內容。康定“四月八”轉山會的盛況已聞名中外。
搶頭水 “搶頭水”是爐城各族人民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獨特傳統習俗。每年農曆臘月三十晚子時,爐城各家各戶都要挑著水桶,提著茶壺絡繹不絕地到水井子處取水回家,其盛況空前,誰先最早取到新年第一時的吉祥頭水,必定一年萬事如意,如果運氣好,碰上傳説中的金鴨戲水,更是大吉大利。
圓根燈會 圓根燈會又叫燃燈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弟子們為悼念該派創始人宗喀巴圓寂( 10 月 25 日)而舉辦的一年一度祭祀活動。以前燃燈會需要大量的燈盞,一時很難備齊,於是便利用圓根(一種外形與白蘿蔔差不多的菜果)挖去中心做成圓根燈,供奉在諸佛座前,安放在廟內各處,現以電燈代替。
賽馬會 賽馬是康定折西地區藏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娛樂活動。每年農曆 5 月 15 日舉行,以祈求免去霜災、雹災,保祐糧食豐收,六畜興旺。
宗教
康定縣地處川藏咽喉,歷史悠久,是一個多民族、多教派,且以藏傳佛教為主的民族聚居縣,全縣 35 座宗教活動場所中就有 31 座藏傳佛教寺廟,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各一座,其中藏傳佛教教派齊全。康定縣傳統的佛教文化,構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
藏傳佛教傳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經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響,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中。目前藏傳佛教的紅、黃、花、黑、白五個教派分佈全縣,而且寺廟建築堂煌,在藏區有一定的聲譽。
藏傳佛教有其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康定各寺廟的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因教派不同和寺廟大小而異,但大體上也有相似之處。其中又以農曆四月初八釋加牟尼生日(浴佛節)特別隆重,這一天各寺廟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祈禱,因此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轉山會”、“春遊日”。還有佛燈節(俗稱園根會)農曆 10 月 25 日是黃教宗巴圓寂之日,格魯派寺廟,如安覺寺在該寺所有墻頭屋檐點上數以萬計的酥油園根燈,光明閃灼如星橋火城,十分壯觀,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該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稱園根會為“燈燈節”。
宗教活動有唸經、跳神,還有靜坐修煉、入藏受戒、學經、考“格西”等,此外還要負責經典書籍管理,經文印刷,管理寺外群眾請僧唸經、天葬以及祈禱等。
藏傳佛教是藏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尤其體現在文化和藝術方面。如各寺廟都有佛畫(唐卡畫尤為著名)藏經(大藏經很珍貴)寺塔、金石文物(海螺、佛塔)等,藏傳佛教在藏族歷史上和藏族人民心中佔有不同尋常的地位,宗教對藏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産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情歌的故鄉
康巴是歌的海洋,而康定的“歌”又具有其獨特的魅力,享譽中外的“康定情歌”、粗獷高昂的木雅山歌。情濃質樸的雅拉山歌,婉轉悠揚的子耳樵歌都會使人沉醉欣然……
讓我們在這歌海中採幾朵小花:
請聽:
太陽落山又落岩,情哥去又早來。
路上殘花休要採,家中牡丹正在開。
這是一首雅拉山歌,歌中之情,使人玩味無窮……
再聽:
望見山頭的太陽,想起山後的村莊。
看見綠色的樹木,想起家中的爹娘。
聽見布穀的歌聲,想起心上的姑娘。
再欣賞流傳在康定街頭巷尾的童謠:
月亮走,我也走,
我給月亮打黃酒。
月亮來,我也來,
我給月亮打草鞋。
古往今來,許多朝庭命官或是藏族的高僧大德,以及漢族的文人墨客,都在康定留下了他的足跡或傳説,如雍正年間的果親王,國畫大師張大千曾在康作紀遊詩:
蹬道撐百艋,溪聲礙九折。
放月欲披裘,移得海門潮。
溜溜跑馬山,摘朵白雲就是歌;
滔滔折多河,捧把浪花都是情。
情歌對唱
男:要走要走不丟心, 女:要走要走妹難留,
轉來給妹説一聲。 玉麥饃饃包酥油。
砍柴莫往懸處去, 走攏把饃咬兩口,
背水莫踩溜石頭。 妹的心肝在裏頭。
當地小吃:
酥油茶、面茶、油茶、酥油包子、牛肉粥、老陜鍋魁、坨坨肉、麻各湯湯、青稞酒、酥油糖酒、康定涼粉、烘洋芋、酸菜面皮子、吉祥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