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迎變革 保薦豪傑建言詢價新政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1日 10:42
證券時報:證監會頒布的《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甫一齣臺,便在業界激起強烈反響。對於期盼已久的市場化發行方式的問世,業界顯然給予了更多的褒揚和寄望。但在任何先進制度移植的過程中,都會面臨路徑依賴問題,這也往往成為考驗制度有效性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此,保薦機構代表們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
機構定價嚴謹性需考量
海通證券某高管表示,從證監會日前頒布的徵求意見稿來看,保薦機構在操作中可能存在最主要的問題是:詢價的對象和最終買單的機構不是同一個人。他説,如果參與詢價的機構不是最終參與配售的機構,那麼其詢價結果的合理性,就值得懷疑。
該高管稱,在我國,一個現實情況是,機構投資者資産配置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對每只股票的估值水平有區別,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機構參與詢價、但最終放棄配售的局面出現。他表示,在國外成熟市場的市場化詢價制度中,也存在著詢價和累計投標兩個階段的分離,但國外的誠信環境和市場化水平顯然更高,他建議,詢價制度能否做出一些限制性規定,即機構投資者的出價如果在詢價區間以內就必須認購。他同時説,由於我國目前基金的同質性,在詢價中還有可能發生另外一種情況,即基金聯合報價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旦出現可能會有違政策初衷。
謹防價格的大起大落
另一個保薦機構反映得較多的問題則是:放開了20倍IPO市盈率限制後,在市場的供求關係和市場氣氛的作用下,首發市盈率很可能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海通證券上述高管表示,閩東電力當年就出現了發行市盈率高達88倍的情況;而在低迷的市道下,也有可能出現被低估的現象。這就導致了另一個涉及募資總額的問題,如果某上市公司原計劃募資10億,若市場不好,他可能只募集了5億,這樣一來上市公司顯然不願意;而如果他幸運地募集了15億,市場投資者就不會願意。這就涉及股本調整的問題,但目前在我國,做上述調整需要經過發審委批准。對此,他表示,證監會應該側重控制募集資金總量的問題。
但國泰君安的盧軍表示,市場化發行在短期總是有偏差的,但從長期來看,市場一定會恢復理性的均衡。他説,市場化發行絕對是好事,關鍵是管理層要堅持下去,不要因為市場的短期偏差就去管制。而漢唐證券投行部總經理徐克非也表示,應該看到,目前的市場已經日趨理性,機構投資者都比較成熟,這些都會通過詢價機制反映出來。
機構配售比例應提高
盧軍表示,由於我國的投資者一直把一級市場申購視為無風險贏利,因此《通知》中對於詢價對象配售的數量做出了限制:如公開發行數量在4億股以下的,認購比例不超過20%。但這會導致另一個問題,即參與配售比例最多的投資者並不具備定價權利———這恰恰與海外的發行相反,海外有定價能力的機構認購比例在80%左右。盧軍説,改變這一局面的根源在於徹底市場化,即打破一級市場穩賺不賠的定律,這樣一級市場的投資就變成了有風險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保薦機構也將考慮把股票給一些有實力且市場信譽好的機構,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海通證券上述高管表示,《通知》中規定,詢價對象參加累計投標詢價時,應全額繳付申購資金,這一規定值得商榷。他説,首發應與增發一視同仁,而目前增發只要求繳付申購資金的40%。此外,還有不少保薦機構建議,應進一步明確在累計投標完成後,其餘股票向社會公眾的發行方式;同時,建議適時延長詢價時間,增加預披露制度。
保薦機構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詢價階段正值公司靜默期,而恰恰在該階段,保薦機構必須向機構投資者透露公司的情況,而此間的公司情況,中小投資者是看不到的。海通證券上述高管表示,這又會産生新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在這個方面,證監會還要進一步給予説明和確認。(本報記者馮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