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油畫一百年》 (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3:41 來源:

 

 

1800年,美國著名畫家斯圖爾特向美利堅政府提出這樣的申請,要求停止從中國進口總統華盛頓的油畫肖像。

這就是斯圖爾特當年堅決抵制的作品之一。

西方油畫和中國畫,原本是兩個相安無事的體系,各自在東西兩個時空裏完善著自己。

雖然一些油畫聖像在17世紀伴隨著傳教士的腳步,零星地進入中國,但它們,並沒有作為獨立的畫種進行傳播,也沒有真正影響到中國畫和中國的畫家。

那麼,18世紀末,大量出口到美國,並且使當地畫家感到憂慮的中國油畫,究竟是怎樣産生的呢?

在這些外銷畫背後,存在著一個熟練掌握油畫技藝的畫家群體,他們又是怎樣出現的呢?

公元1755年,隨著清政府的一道聖旨,江、浙、閩三地的通商口岸被撤消,廣州成為此後80年裏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

珠江上隨處可以看到造型各異的外國船隻,百多位外國商人,生活清政府特許商船停泊交易的地區——十三行。他們帶來了在自己國家流行的油畫作品,也將顏料和做畫工具作為商品帶到中國。

會館

一些具有經營意識的中國畫家選擇在這裡開辦畫室,他們在玻璃上複製西方油畫,為來往的商人繪製肖像,並且創作一些帶有中國情調的風情畫。

一張張明信片似的“外貿畫”雖小,卻標誌著第一個掌握油畫技藝的中國群體的出現。鼎盛時期,十三行的數十間店舖雇傭了幾千畫工,數量可觀的油畫製品從這裡出口到世界各地

油畫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開始了。

 

1856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炮火中,十三行商館化為灰燼,一些精明的廣東畫家帶著技藝和財富北上,試圖在上海建起一個新的“外貿畫”基地。十幾年後,這個面向大海的城市,果真成為中國油畫發展傳播的中心。但這時的油畫,並沒有同商業財富聯絡在一起。

 

這是一組十九世紀後半葉拍攝于上海的照片。

安靜的房間中,一群梳著辮子的中國青年正在用油畫顏料作畫;

坡頂結構的天花板上畫滿了聖經故事,墻上同樣挂滿了聖像油畫。

這些手執油畫筆的青年來自何方?又是什麼機緣使得他們開始了迥然有別於祖先的繪畫訓練?

土山灣

根據照片中西文字母的提示,拍攝這組照片的地點叫做“土山灣”。

 

這裡是上海最繁華熱鬧的地段——徐家匯。

1847年,法國天主教會選擇在這裡建造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邊這座同樣由教會建造的藏書樓中,珍藏著近二十萬冊16世紀以來的書籍。在這裡,一個與中國油畫密切相關的“土山灣”面貌逐步清晰起來。

如果時光倒流150年,當年的徐家匯還是一片平靜的鄉村與農田,它的名字就叫作“土山灣”。1864年,上海的天主教會在這裡建起一座孤兒院,來自大洋彼岸的傳教士教給這些孩子的不僅僅是《聖經》。

 

 

1/4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