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油畫人物志楊飛雲》

 

——追慕古典

CCTV.com  2007年09月18日 09:46  來源:《藝術品投資》  

楊飛雲作品賞析    楊飛雲歐洲回來的作品     

楊飛雲的風景畫     楊飛雲以妻子為模特的作品

 

  這些被安置在靜謐室內、姿態安詳的女性肖像和人體油畫,有著文藝復興及巴洛克繪畫的均衡圖式與靜穆的氣息,畫家的目光似乎穿越了有所安排與裝扮的人物,追尋著歐洲古典繪畫典雅背後的靈性之美。這位畫家就是楊飛雲。

 

楊飛雲:我畫畫,如果我為了利的話,我畫的賣掉了,就算我完成任務了,為了名的話,我獲了獎就算完成任務了,可是遠遠不夠,它有一個更高的標準。巴赫説過一句話,他説藝術的存在是讚美上帝的榮光,西方人叫讚美上帝的榮光,中國人叫天人合一。

 

陳逸飛:楊飛雲是把油畫當做宗教一般虔誠地對待著。

 

楊飛雲朋友:他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安靜地畫啊畫,他用那種畫聖像的心理面對幾個模特。

 

楊飛雲好友:他生錯了時代,擱十八世紀那會,他就是安格爾級別的大師。

 

“古典主義油畫”,指的是沿襲歐洲文藝復興傳統的寫實油畫,強調均衡穩定的構圖、完整嚴謹的造型、清晰流暢的線條及和諧精細的色彩,實現一種高尚、典雅、寧靜和理想化的精神境界。

 

楊飛雲古典繪畫不是一個樣式,當然樣式上承載了這樣一個東西,一個就是端莊、典雅,嚴謹,深刻,甚至生命的那種昇華,超然,你可以用各種詞來形容,就是他畫出來那個東西,但是畫的背後有一個東西,真的是神性的光輝。

 

楊飛雲大多數最出色的作品都是以妻子佟彭彭為模特寫實創作的,他喜歡畫熟悉的親人和朋友,從朝夕相處的人們身上,他捕捉到了深藏于表象背後本質的美感,這些普通人在畫家筆下變得光彩照人,飽滿生動,充滿恬淡、安詳、純凈和含蓄的靈性。

 

楊飛雲:畫畫首先有一個激動,就是你畫這張畫的時候,那個慾望和激動全部有,你沒有這個,基本上你完不成這張畫,但是這個東西是很純粹的,它的純粹性應該是就在這個畫上,而不是在其他。

 

中國油畫家一般很難繞過寫實主義的門檻,但大多數人都將歐洲傳統繪畫看作藝術探險路途上的一道風景,西方現代藝術的各種“主義”熱切地召喚著他們前往。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當代藝術舞臺喧囂熱鬧,楊飛雲似乎沒能合得上時代的節拍,他一直寂寞地畫那些美得一塵不染的油畫,寂寞則因為它們被貼上了“古典主義”的標簽,而且還是寫實創作。

 

楊飛雲:你看文藝復興的畫,他畫的很深入,就是經過畫家的他的深入的觀察和他的靈裏面的交通,最後畫出的那個東西並不是瞬間的東西,是永恒的東西。繪畫如果追求瞬間的東西,你搞新聞攝影不比這個強的多嗎?寫實繪畫它是一個生命對一個生命的體驗,然後氣息裏面慢慢昇華成一個畫。

 

靳尚誼:形成這樣一種畫風和一個體裁範圍,這都屬於他特點上的東西,當然人的所有風格既是他的優點又是他的缺點,風格就是缺點形成的。

 

楊飛雲性格真的是就是風格,風格不用刻意追求,你是什麼天性,在畫裏邊自然而然就顯露出來了。

 

楊飛雲第一次拿起畫筆的時間要追溯到遙遠的四十多年前,那時候他是個天真樸實的少年,在內蒙農村度過了家教良好的童年,在鄉村學校擔任美術代課老師的父親給了他繪畫的啟蒙教育。

 

楊飛雲:我們在外面玩,那是幾歲的時候,畫速寫,我覺得這個東西是潛移默化地可能受點影響,然後他那個時候也畫點什麼英雄的形象,拿那個擦筆,所以經常能看到他的在那兒畫畫,這樣自己很小就開始畫。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鐵路大廠當鉗工的青年楊飛雲偶然得到了兩本將影響他一生的書:當時蘇聯出版的《達芬奇評傳》,以及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的畫冊。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而眾所週知,倫勃朗強調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人物內心活動、深度挖掘人性精神層面的藝術主張實際和文藝復興傳統一脈相承,與當時風行的強調流動感、戲劇性和誇張性的巴洛克藝術格格不入。就是這兩位傑出畫家給楊飛雲最初的視覺震撼。

 

楊飛雲:我把這兩本書裏面恐怕翻來複去全部都臨摹過很多遍,用色彩的臨摹,用素描,那個書裏面的文字左看右看,那個時候的一本書真是能夠産生影響。

 

 

楊飛雲朋友回憶:他當年中午不吃飯去車站畫人像,眼力很準。

 

楊飛雲沉浸在繪畫的愉悅中,而真正開始系統地理性思考,則要等到日後他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接受正統的科班訓練,時光一晃就是十年。

 

楊飛雲:中央美院有很多老師對我們産生影響的,他們學的東西都是學的西方一流畫家的東西,而且特別注意繪畫的品位和繪畫的能力。靳尚誼老師,在探索上還有教學上對我個人的成長産生了一個非常根本性的作用。

 

靳尚誼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古典主義畫風的代表人物,他主持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第一工作室以注重研究和探索整個歐洲傳統繪畫的本質規律為鮮明特徵。第一工作室為楊飛雲的人生軌跡打上了清晰的古典主義烙印。1991年,靳尚誼把在海外迷失方向的楊飛雲從美國勸了回來。

 

靳尚誼:只有回國藝術才能發展,從這個角度勸他回來,很多畫家出去就完了,處於邊緣和低層。

 

楊飛雲:中國這麼大,中國人又不是藝術很愚笨的人,但是沒有突出的作品,也看不到未來的這種還能夠走到哪兒去這樣的東西,我覺得就缺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和信仰的東西有關係。

 

那些被今人奉為“大師”的油畫家發揮想象力,為各個階層的人們展現《聖經》裏的經典場面,同時也承載了照像的功能,這就是繪畫中何以出現大量寫實人物肖像的原因。照相術出現後,繪畫的寫實功能逐漸淡化了,於是各種風格和主義層出不窮。

 

在以混合、多元為特徵的中國當代藝術思潮衝擊下,古典主義繪畫的基調被邊緣化了。在國內很少能看到原作的藝術家一旦走出國門,強烈感受到他們跟不上時代了,曾幫助他們打下紮實基礎的歐洲繪畫傳統成了妨礙他們進步的歷史包袱。

 

楊飛雲:當時有好多人回來以後就覺得歐洲的繪畫你別畫了,人家已經畫到那個水平了,你怎麼也超不過了,但是我看完以後,我的感覺是完全是相反的,我覺得油畫可以畫到這麼妙,可以表現出這麼一種其他畫種,或者其他角度無法表達的一種力度和妙處,所以我就覺得回來以後,更有興趣了,就是去探索去嘗試。

 

和他景仰的那些歐洲古典主義大師一樣,楊飛雲鍾情于畫人體和肖像,他熱愛青春美麗的形象,嚮往超然的美感和寧靜的意境,喜歡用微妙、柔和甚至精微細膩的筆觸來表現他畫的對象。

 

陳丹青:他那幅《靜物前的少女》,通篇處子之心,讓我想起徐悲鴻第一次到西方畫的那些早期油畫,一筆一筆畫出一個人體。

 

評論家段雙喜: 模特年齡集中在18-28歲,女性一生最美的階段,青春、理想、憧憬,對未來迷茫而無知。

 

二十多年孜孜不倦地沉浸在理想主義、冥想和唯美的世界裏,楊飛雲始終很享受這種清明恬淡的狀態,同時作為一個內心敏感的藝術家,他敏銳地感知著社會和人生的種種變化,並把他的觀察與思考用畫筆表達在帆布上,他的畫面逐漸出現了男性和老人,並加入男女兩性之間交流的場景和具有象徵意義的物體,還有,他開始畫起了風景。

 

楊飛雲:出去畫風景能夠彌補在室內畫畫的狹小性,就是它能夠在背後給你一個開闊的支撐,如果把它作為一種主體繪畫還是不大可能,就是在人像後面做一點配景。

 

楊飛雲: 一男一女拉著手走的,拿著一個小孩,那個有點寓意。一下子産生一種畫面上好象和那個內涵上産生了一種特別的感覺, 上一點這種活物,確實有一些象徵性的東西,再一個就是它在畫面産生了一個,衍生一種內容或者是讓內涵的那種可能性。

 

楊飛雲:我不是把自己圈在古典繪畫裏。這個隨著心理的和自己追求的變化在自然而然地變化,隨著年齡的變化就畫的更顯一些,原來可能對精微的,對細微的那種對可能給你那種,比如説女孩子的那種精微的東西,慢慢可能關注更大的東西。

 

楊飛雲的日常生活用兩個字就能簡單概括:平靜。他的日程表上,主要內容永遠只有三項:教學、讀書和創作,畫家通常只在中央美術學院和工作室兩點之間的直線上平行移動。

 

2005年,即將進入天命之年的楊飛雲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吸引了十幾位志同道合的畫家加入,楊飛雲和他們一起集中創作,並定期開展學術研討。這是除了創作之外,楊飛雲力挺傳統寫實美學的行動,他打算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做一些切實的努力,沖淡買方市場對畫家的衝擊。同時他也意識到,在這個以瘋狂複製為標誌的“讀圖時代”,寫實繪畫的價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楊飛雲針對市場畫畫我認為那個沒有前景,因為畫家已經離開了畫畫的那種熱情,衝動,藝術的理想,追求,畫面的內涵他都離開了以後,這樣的繪畫,就麻煩了。

 

寫實繪畫如果沒有後面的精神層面和審美層面超然的那個追求,它比一個照相機更可憐,你明白嗎,一個照相機千分之一秒的速度,可以抓住最微細的真實,瞬間的,動態的都可以抓到,畫家如果從那個地方去爭,你還不是找死嗎,沒有意義啊。

 

作為一名性格溫和、處事低調的畫家,楊飛雲也頭疼人際關係的複雜,但他不習慣站在聚光燈下和對立面針鋒相對,那不是他的風格。他,人如其畫,純凈雅致的畫面背後,是一整個堅固紮實的信念體系作為支架,因此,儘管他生性謹嚴平和,內心卻熱流涌動。

 

“謙遜,勤勉,堅持,平穩,楊飛雲憑藉自己的品性,為人作畫,一以貫之。”

 

—— 油畫家 陳丹青

 

 

責編:張曦健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