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 文明中國》在大連所選取的以《琴童》為名的拍攝素材,曾經感動了大連整座城市。現在當攝製組聚焦故事的當事人,這位 “琴童”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感動了攝製組編導,感動了《文明中國》。
大連作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中的一個,以其美好的城市環境,文明、自律的市民素質,給初到大連的《講述 文明中國》攝製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大連市宣傳部、文明辦的熱情接待,大連市民的積極配合及所拍攝故事的當事人——“琴童”及其家人的愛心,則讓編導由衷的感慨:大連的氣候好、環境好、人更好。被稱作“琴童”的宋徽中是大連市沙河口區興文小學六年二班的學生,2005年6月,他的同學遲雲龍被診斷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為了讓身患重病沒錢醫治的遲雲龍能重回醫院,為了讓與母親相依為命的遲雲龍能再次返回課堂,小徽中毅然站在街頭拉琴,為自己的同班同學募集醫療費用。當從拍攝的DV中看到這感人的一幕時,攝製組的編導禁不住熱淚盈眶。面對孩子的真情,編導在為之深深感動的同時,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拍攝,將此真情展現給每一位觀眾。為了保證拍攝質量,對工作要求精益求精的編導,在9月中旬的大熱天裏,錄製現場門窗緊閉,連空調都不能開。而所有人員則不能走動,因為任何輕微的震動都有可能導致畫面出現抖動,不僅如此,因為拍攝光線的需要,現場還要支起兩架大燈,悶熱的天氣加上大燈的烘烤,呆上一分鐘就讓人汗流浹背。 對於採訪對象而言,每次錄製只有一兩個小時,隨後可以休息一會兒再繼續錄製。可是欄目編導卻必須一直“鎮守”在拍攝現場。因為連續拍攝的勞累,李彥莉編導發起了高燒,可她每天一打完吊瓶就投入拍攝,連飯都顧不上吃,從早上7時一直工作到次日淩晨2時。正是在這樣一種敬業精神下,攝製組圓滿完成了攝製工作。
一個名叫宋徽中小男孩,一把傳承著愛和希望的小提琴,一座愛心激蕩的城市和熱心市民……正是這所有一切,將一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孩子挽救了回來。一個年近十二歲的“琴童”,以他動人的琴聲,更以他樂於助人的愛心演繹了一段《文明中國》在大連的動人故事。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