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下的毀滅與新生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2:59 來源: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某一天,某只可能正在覓食的恐龍突然感覺到大地在顫抖,然後看見遠處地平線上塵土噴涌而起,接著藍天被烤得通紅,熾熱的岩漿雨夾帶著被烤焦的同類的殘骸從天空傾瀉而下。這只恐龍來不及看到更多的慘景,自己也迅速被撲面而來的熱脈衝燒烤成灰燼。曾經控制地球長達一億多年的龐大物種在幾個小時內就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以上是幾位科學家關於恐龍末日全景圖的最新構想。科學家推測恐龍滅絕是由於一顆直徑在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但之前一般認為撞擊激起的灰塵遮蔽陽光可能達數千年之久,從而切斷了食物鏈,處在食物鏈頂端的恐龍在饑餓和寒冷中慢慢滅絕。無論是幾個小時的“突然滅絕”還是成千上萬年的“緩慢滅絕”,在地質年代上都是短短的一瞬間。
跟恐龍的突然滅絕一樣,恐龍在地球上的出現也是突如其來。二億三千一百萬年前,也即恐龍出現之前,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突然滅絕。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這次物種大滅絕的原因,最近他們在那個年代的地層中找到的一種特殊分子──巴基球──中發現了來自地球之外的物質,從而推斷是一顆直徑為6到12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導致了這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撞擊為卑微的蜥蜴清除了競爭對手,讓它們在幾百萬年裏一躍而進化成為統治地球的龐大物種──恐龍。
有證據表明在過去五億年裏地球上有過五次物種的大滅絕。其中以上提到的兩次物種大滅絕極有可能由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引起。科學家們猜測另外三次也很有可能與小行星的撞擊有關。天文學家們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進行了估算後得出,大約每隔一億年就會有一顆直徑在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撞擊足以引起地球上的大半物種滅絕。較小的但足以毀壞一座城市的撞擊大約每一千年到一萬年發生一次。即使是毀壞一座城市的小撞擊也不是我們人類願意看到的,所以美國NASA執行了一個NEAT(近地小行星追蹤)計劃,希望到2015年前把90%以上的對地球有潛在撞擊危險的小行星都編好目錄、進行監測,萬一發現它們中的某一顆要撞擊地球,就發射飛船去改變它的軌道。
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二億三千一百萬年前的撞擊使得恐龍得以繁衍,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撞擊滅絕了恐龍,使得小型哺乳動物得以繁衍。一種能預見和逃避撞擊的智慧物種──人類,最終也在這一次一次撞擊導致的物種的毀滅和新生中被催生出來。而我們人類是否有權利去改變一顆要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軌道從而切斷地球上物種的毀滅與新生的循環呢?
責編:鞠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