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才能“淺出”
------《探秘翼龍》編導手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1日 13:28
8月7日晚7點40分,完成了節目《探秘翼龍》的後期製作,走出單位大門,感覺一身輕鬆。正值週末,坐在回家的車上,翼龍的畫面還在腦海中不斷閃現。從選題到拍攝然後到後期製作,一個月的時間滿腦子都被翼龍這個史前生物所佔據,通過這一個月的“親密接觸”,翼龍已不再是當初我看到的化石上的生命印記,而好像是一種生活在我身邊的有血有肉的奇特動物。
|
|
|
編導:馮志淩 |
回顧作這期節目的過程,還真有些曲折。因為在報這個選題前,我對翼龍的了解非常少,只局限于在網上看到的一條新聞:中國的遼西發現了一枚翼龍蛋,這是世界首次發現,併發表在6月10日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對新聞的敏感促使我想更深入地了解為什麼這個發現引起這樣的關注。可是關於翼龍在網上搜尋了一番也沒什麼特別的發現。從目前節目的要求來説,要有懸念,要有探秘的過程,而這個選題不具備這樣的元素,這樣的選題能作嗎?在選題會上,與製片人和同事討論時發現,他們對這種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動物也充滿好奇,問了許多有趣的問題:翼龍為什麼會飛?翼龍是恐龍進化來的麼?製片人最後決定這個題可以做,但一定要作得大氣,不能局限在一個蛋的發現上和是卵生還是胎生上。
這可給我出了個難題,翼龍是生活在一億多年前的動物,又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離我們如此久遠,翼龍長得什麼樣誰也沒見過,關於翼龍的一切都是科學家從發現的化石中來考證與猜測。而我們的節目需要直觀地展示畫面。
我當時想這個選題是個冷門,選題雖然報過,能不能成片還是個問題。通過接下來的與專家溝通,收集資料,漸漸理出了頭緒。在拍攝之前,我和攝像高岩共同交流,將收集的資料認真看了一遍。雖然拍攝時間短(由於專家要到野外考察,只給了我們三天的拍攝時間),但拍攝的畫面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製作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一些照片需要修理,為了色調的一致,製作李鵬想了很多辦法,使畫面的看起來非常舒服。
|
|
|
攝像高岩在拍攝中 |
通過完成這期節目,我最大的感受是編導必須在選題階段就要將節目的內容“吃透”,多收集資料,作好功課。然後多與專家溝通(在做好準備的條件下與專家溝通將事半功倍),這是關鍵環節,因為專家可以給你提供一些你收集不到的信息和一些寶貴資料(這個節目中的許多照片都是專家提供給我的,在其它媒體上沒有發表過的),尤其科學節目的編導更需要這樣。
再説點題外話,我在走近科學這個欄目工作三年多了,正是科學的魅力和與同事們團結協作的創作氛圍感染著我,使我一直堅持了下來。我希望自己以後的每一個片子都再進步一點。
關於本期節目的內容這裡不再多説,總之這是一個另類的節目,相信在您看過8月18日晚20:30分播出的《探秘翼龍》之後,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編導:馮志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