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首頁 > 經濟頻道 > 證券時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貨幣新政下的股市前途

 

CCTV.com  2008年10月10日 14: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進入[證券時間]>>


  主持人:從我們剛剛兩地記者的報盤大家就能知道,雖然市場沒能借貨幣新政一改往日的頹勢,但今天的市場還是深深受到兩率齊降的影響,那麼這種貨幣政策的調整對經濟、對股市會繼續呈現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來回顧一下今年曆次貨幣政策調整的情況。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共有七次,其中前三次分別上調0.5個百分點,六月份分別按0.5個百分點上調了兩次,9月15日央行宣佈結構性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另外,央行對利率的調整今年只有兩次,9月16日,央行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10月9日,下調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並且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央行的一系列舉措,是在全球金融穩定岌岌可危和國內實體經濟明顯放緩的背景下出臺的。最近一段時間,全球股市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暴跌走勢,美國次貸危機逐步演變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金融危機,同時也影響到我國的出口和金融企業;此外,經過此前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後,國內許多商業銀行放貸能力大為減弱,企業資金普遍緊張,經營生産受到影響,價格上漲壓力也未根本緩解。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因素,央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兩次調整貨幣政策,將影響市場對宏觀調控的預期。

  王松奇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降息給所有市場的參與者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持續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應該説現在開始轉向了,因為原來我們為對付通貨膨脹,一直堅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用指標控制,提高利率的辦法,用提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辦法來緊縮貨幣,現在這個信號,是最明確不過的告訴所有的市場參與者,緊縮貨幣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開始走向鬆動。一項宏觀經濟政策舉措要起到明顯作用,它的強度必須足夠,這個強度還不夠,但是我認為這是個開始,因為貨幣政策主要是微調的手段,小步的,一步步來解決,我們以後可能有多次降息,多次降低準備金率,我覺得至少1.5到2個百分點左右,這樣大的一個下降空間,才對實體經濟,對企業借款需求,對整個信貸放鬆幅度,才能有明顯正面刺激作用。

  主持人:談到貨幣政策的這種變化,其實現在生活當中比較多的一個觀點就是,大家猜測會不會由此進入到一個降息週期,你的觀點是什麼?

  滕泰:我們在上半年就預測,全年不應該加息,下半年有可能降息,而在9月份,宏觀政策報告就提出,已經進入一個降息週期,那為什麼這麼看呢?就是未來貨幣政策走向應該取決於三個方面:第一,對宏觀經濟的增長狀況,還有企業的盈利狀況。如果像現在這樣,宏觀經濟的增長狀況繼續下滑,企業的盈利狀況增長速度遠遠下降,而加息的政策還是會持續。另外,國際市場的利率走向,現在我們看到……

  主持人:全球聯手。

  滕泰:全球的現象,11個國家都調低了各自的利率,而且中國的降幅在其中相對是比較小的,美國的利率基準利率已經到1點幾,如果説全球的資産市場狀況和金融市場都是一種低利率走向,那麼為我們未來的降息也提供了比較大的空間。第三個因素就是通過宏觀的狀況。CPI繼續持續走低,就允許我們繼續降息的空間。所以從剛才這三個方面來看,我們自己預測GDP去年是11.6,上半年是10.4,全年一直在10左右,有可能會到10之下,9.9左右,而明年,我們預測是有可能是8點幾,或者更低,而企業的工業增加值也是往下走,企業經營狀況的增長速度在下降,通貨膨脹今年全年估計在6左右,我們預計明年CPI在4之下。

  主持人:所以基於你説的這樣一種情況,市場當中也會有一種聲音,説擔心經濟活躍的速度比較快,而政策的轉向實際上也説明了保增長也是將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簡單地説,你覺得貨幣政策調整對經濟刺激作用有多大?

  滕泰: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分為兩個方面,首先對虛擬經濟,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直接的,短期的,立竿見影的。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三箭起發,資本市場的基本上止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要等到較長一個時期,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看出來,除非隨著接下來經濟指標的走勢,還有比較大的幅度下調,比如一次下調0.5個點的利率或者是連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會有比較好的影響。

  主持人:從今天的盤面看,受貨幣政策調整最為直接的三大行業中,銀行保險表現的相對平穩,維持著弱勢整理的態勢,而降息最為受益的行業,房地産卻一改前期強勢反彈的趨勢,今天整體下挫,那麼應該怎樣判斷連續降息和下調存款準備金對這些行業的影響呢?我們先來聽聽行業研究員的觀點。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