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進行時)ST吉發:靠重組走出虧損泥潭(2003.03.24)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24日 20:17)
上週三和週四,本欄目播出了“ST春都坎坷重組路”,引起了市場各方對ST類公司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再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另一家ST公司──ST吉發。該公司此前也是跟ST春都一樣走在暫停上市的邊緣,不過結局卻是大相徑庭:ST春都因為連續三年虧損而被暫停上市,ST吉發2002年扭虧為盈,則被從暫停上市的懸崖邊上拉了回來。此外,ST吉發1.69元的每股經營現金流凈額也在《中國證券》上期的“年報雙榜”榜上有名。那麼,ST吉發是如何扭虧的?公司目前經營狀況以及今後的發展前景又如何?日前,我們的記者前往公司進行了調查。
吉發股份是吉林的一家主要從事玉米深加工的企業。一直以來,公司主營業務都比較穩定。後來,公司進行多元化擴張,投資房地産等與主營不相關的業務。由於經營不善,這些項目沒有取得良好效益。尤其是大股東佔用上市公司3億多元資金,以及讓上市公司承擔4億多元的連帶擔保責任,使得公司背上沉重包袱,經營業績每況愈下。2001年下半年,公司迎來走出困境的希望:大股東與香港華潤集團達成了重組意向。作為香港華潤集團玉米深加工領域主要負責人,現在擔任公司高管——吉林省吉發農業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福祚談了重組吉發的想法:“從興趣來講,就是來源於兩點。第一個,吉發股份是搞玉米深加工的這樣一個企業;第二是處在吉林省這樣的一個資源比較集中的地方。”
然而重組的道路是漫長而艱難的。當時重組面臨的焦點問題是誰來承擔3億多元的欠款、4億多元的擔保以及非主營業務的包袱,雙方就此僵持不下。2001年10月,吉發股份戴上了ST帽子。2001年,公司再度虧損。2002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繼續虧損。根據有關規定,如果2002年繼續虧損,ST吉發將被暫停上市。就在生死關頭,吉林省政府起到了關鍵作用。
焦海坤(吉林省政府副秘書長兼吉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吉林省在這方面是做了大量工作,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也拿出了需要解決的資金支持,也包括對非主營業務的分離。因為省委省政府決策要把農産品加工業儘快地培育成第三大支柱産業,而且吉林省一直也提出要發展玉米經濟。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重組的步伐加快了。2002年11月23日,吉林省計委下屬公司以1.76億元價格購買了吉發股份主要的非主營業務資産。12月6日,在大股東被質押8000多萬股法人股的拍賣會上,華潤以2億元獲得了這些股權,這標誌著華潤正式入主ST吉發。就在12月27日和31日,原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3億多元欠款和4億多元擔保也相繼全部清償完畢和解除。重組之後的ST吉發,主要的資産都與玉米深加工有關,其中進行玉米綜合加工的黃龍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最為重要。
記者:我現在是在黃龍公司的外邊,該公司總共花了8000多萬美元,1991年建立投産,吉發股份佔有57%的股份。目前它已經成為吉發股份最核心的公司。
黃龍公司是由吉發股份和香港一公司共同投資興建起來的,年加工玉米65萬噸,曾是國內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記者還沒走進廠區,就聽到了機器的轟鳴聲。在儲料庫,幾輛裝滿玉米的卡車正在卸載玉米。主體車間裏,3名工作人員正在控制室裏監看著機器運行。據了解,目前公司的設備和技術仍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這裡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加大了營銷力度,強化管理,公司收入比2001年增加了1億多元。正是因為核心子公司──黃龍食品公司收入的大幅增長,特別是收到了大股東3億多元欠款,ST吉發2002年一舉扭虧為盈,每股收益0.1467元,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凈額高達3億多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扭虧之後的ST吉發,目前經營情況基本正常。那麼,公司今後的發展思路又是怎樣的呢?李福祚向記者介紹説:“從玉米深加工這個行業發展來看,有了十幾年的歷史。可以説,應該是進入一個行業整合的時期。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找到合適的對象,通過兼併、收購或者合作的方式來實現企業規模的橫向適度擴張。”
據了解,目前ST吉發年玉米加工能力在國內名列前茅。但是國內競爭格局也非常激烈。僅在吉林長春,在香港上市的大成公司年加工玉米的能力就達120萬噸,遠遠高於ST吉發。看來吉發公司要恢復昔日龍頭地位,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扭虧為盈後的ST吉發,目前的經營情況正常。公司也打算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摘掉ST帽子的申請。另外,我們也注意到目前公司有3億多元的現金,如何利用好這些現金來真正做大做強玉米深加工這項主營業務是擺在公司管理層當前最主要的課題。對於公司今後的發展本欄目將繼續關注。
責編: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