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西宜州洛西鎮上,有一間看上去十分破舊的房子。家裏的屋頂上很多地方都漏了,墻角佈滿了蜘蛛網。在這樣地房子裏,住著一個小女孩。叫尤亞玲。為什麼一個十二歲的女孩,會獨自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呢?
尤亞玲:“因為媽媽在的時候總覺得好幸福,媽媽在的時候就不會很孤獨了。”
亞玲的父親是這個家的上門女婿,她的父母只有她這麼一個女孩。父親認為母親沒有生下男孩,而且家裏又這麼貧困。所以在亞玲七歲那年,他拋下母女二人走了。離開了這個家。
尤亞玲:“她走了一年後,媽媽第二年就去了,當時她説她去找爸爸回來後她就回來了。”
一年以後,有人來告訴外公,亞玲的媽媽在外面死了。那些日子,亞玲每天站在門口,等待媽媽帶爸爸回來。
尤亞玲:“我好像我不敢相信,如果我沒與親眼看見到,現在很久沒有見面了,我是就這樣相信了。”
媽媽不會再回來了,只有外公和亞玲相依為命。為了看山上的幾頭牛和一塊地,外公不得不住在山上。 從那一天起,亞玲家裏就只有自己了。
以前亞玲一直住在媽媽的房間。媽媽走了以後,亞玲每次看到母親用過的衣櫃,看到母親騎的自行車,都會傷心,她不敢睡在那個房間裏了。
尤亞玲:“因為總是好像夢見她,有一次我剛要睡覺時,好像是媽媽回來了,就開燈就什麼也看不見。”
亞玲醒來之後,坐在院子裏,她會覺得更孤獨。望著母親生前種滿鮮花的花壇,現在只剩些雜草,她更覺得無依無靠。她有話不知道和誰去講,她有委屈也不知道和誰去説。
尤亞玲:“媽媽在的時候被人欺負了,媽媽就會幫我出氣,被人罵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媽媽,現在晚上都自己哭,就自己在房間裏捂著被子自己哭。”
當亞玲思念母親的時候,在家裏的墻壁上,都找不到一張母親的照片。母親的形象對亞玲來講,只是留在了她的腦海。
優雅領的班主任:“那個時候我在全班,在班上我就問了哪個學生沒有照片的,當時我們班有三十多個同學,只有一個同學她自己沒有照片,當時她在那裏覺得很委屈,她就低著頭不作聲。誰知道到了晚上她回去她就自己畫了一幅畫,她畫的是一間矮矮的房子,房子的前面有一條小溪,周圍呢還有一些小樹木、一些小草,然後就畫一個太陽從東邊呢升起來,照著那個房子這樣呢。第二天早晨她來了她就説老師我畫了一幅畫,我想根據我畫的這幅畫,我寫一篇作文行不行?”
亞玲心中有比別的孩子更強烈的嚮往。一個溫暖而充滿陽光的家。從母親死後,亞玲八歲那年,她就要一個人面對這個冷清的院子,去化解她孤獨的心靈。她學著媽媽的樣子劈柴做飯,做好飯之後,對她來講,最能帶?她溫暖的時光,就是把飯送到山坡上外公那。然後在外公的門口坐一會,等他吃完,和外公一起看夕陽西下。只有這段時間,亞玲才能感受到和親人在一起的溫暖。
尤亞玲:“就這樣把以前的痛苦就慢慢忘記。”
父母去世以後,沒有了生活來源,亞玲的學費更沒有著落了。在學校她成績很好,她不想失學。為了湊足學費,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就利用課餘時間,去給別人糊養蠶的紙盒。可是糊一個紙盒才四分錢。後來學校和鎮政府知道了亞玲的遭遇,為她想了很多辦法。
廣西宜州市洛西鎮中心小學校長 韋太春:“每一年五百元,我們又把它安排給她,所以還有國家彌補我們又給她享受,全國關愛女孩行動這次的活動國家救助困難女童也安排給她了,給她得到了不但是在學習在學校的費用,得到捐助包括她的生活費也有著落。”
在洛西鎮,像亞玲這樣的女孩不止一個。但是沒有一個因為家境貧困而失學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鎮政府和校長的努力,洛西鎮從九六年開始,就沒有失學女童了。現在亞玲已經住在學校,成為了一名住宿生,和同學們生活在一起。
在今年9月,由全國關愛女孩行動領導小組,中宣部、人口計生委等24個部門,聯合舉行的“全國關愛女孩萬里行”廣西站的活動中,亞玲也作為貧困女孩的代表,接受了捐助。
在這次活動中,還有十名陽光女孩受到了捐助。其中,有一個殘疾孩子叫羅芳。
這天晚上,羅芳的父親、母親、妹妹和親戚們,都聚在羅芳的家裏看電視。羅芳的母親看著電視裏説話的女兒,有些激動。
羅芳在宜州市三中讀初中三年級。這是一堂體育課,班裏的同學都在操場上,只有羅芳一個人留在教室裏。因為從入學的那天起,羅芳就不可能去上體育課。這對羅芳來講是一種奢望。為什麼呢?
羅芳的媽媽:“那時候她有病了,她發燒過後一個禮拜了,從沒有動過。”
後來醫生告訴母親,她的女兒得了小兒麻痹症。以後只能在地上爬,或者坐輪椅。她永遠也不可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行走和奔跑。在羅芳七歲那年,她第一次走進校園的時候,是懷著一個極其不安的心情,她能像這些身體健康的孩子一樣上學嗎?
羅芳:“當時吧我們老師把我叫去辦實室,叫我走一遍給她看,那時我拿拐杖呢,然後我走一遍給她看,她看我覺得好像我不方便上樓的樣子,然後當時她就沒要我,回到家的時候,那時候很想哭,那時候第一次覺得外人給我的壓力,想哭。”
羅芳不甘心,她讓母親給她買來了一年級所有的課本,又求家裏的堂姐教她,她用一年的時間,自學完了所有的課程。第二年羅芳又來到了學校,這次老師收了她。可是坐輪椅的她,夾雜在這些可以四處奔跑的孩子當中,似乎顯得很搶眼。
羅芳:“別的年級的學生老是望著我,我覺得渾身不自在,我不喜歡成為別人的焦點,一成為別人的焦點就覺得別人好像在同情我吧,然後回到家裏心情特不好。”
第二天天一亮,羅芳仍舊用她的方式,爬進了教室。爬上了自己的座位。她不再去想這些,她要讀書。她要像別的同學一樣,在學校讀書。
羅芳:“現在已經習慣了別人怎麼看我,我不管了,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好,路是自己的,不要別人幫,我走也不用別人。”
每次上學羅芳都是搖著輪椅,第一個來到學校。把輪椅放好,再一步一步地爬上樓。爬進自己的教室,她和別人不一樣,她要想坐在這個學校裏讀書,她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雖然,她是靠輪椅和爬在行走,但是她也要走到別人前面。她不願意因為一個人影響到大家。
就這樣羅芳沒有讓老師照顧她,她每天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爬上樓再爬下樓。
不僅如此,羅芳為了問一個問題,可以從教室爬到老師的辦公室去。有一次下課之後,她慢慢地爬到語文教研室門口。
黃老師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喊報告的同學會是羅芳。她也沒有想到,羅芳會為問一個問題,這樣艱難的爬到她的面前。
羅芳的老師:“我説羅芳你太艱難了,你怎麼跑過來了,她説我要請您解決這個問題,後來我感到心裏很難受。”
羅芳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可以像那些健康的同學一樣,她和他們沒有什麼區別。她甚至可以比他們做的更好。
羅芳的父母是住在這個小城市邊上的菜農。家裏只有一小塊菜田。每天天沒亮,父母就去收菜,然後拿到集市上去賣。一年下來非常辛苦,收入並不多,勉強夠一家人的開支。再加上家裏要供兩個孩子讀書,經濟就十分緊張了。放在別的家庭,可能就不會讓羅芳再去讀書了,而羅芳的母親不是這麼想的。
羅芳知道爸爸媽媽不容易,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這樣蹲著在家裏做飯、洗衣服。羅芳家的鍋臺很矮,洗衣服的池子也很矮。因為這樣,她就可以在家裏做很多家務,幫父母分擔一點。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父母養她這樣一個孩子,她覺得已經很辛苦。她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
羅芳想做的事情還很多,當地政府為她提供了一個,參加游泳比賽和訓練的機會。她告訴母親她要去游泳。羅芳剛剛去參加集訓的時候,她又遇到了一個新的挑戰。
羅芳:“第一次去的時候不習慣,手老痛,手也痛腳也痛,因為那水很淺。剛開始學不能學太深,水很淺然後腳就蹺在那個游泳池上,敲著敲著敲腫了手。”
羅芳集訓回來以後,每天還要練習,可是縣城沒有游泳池,只能到河邊去遊。
母親為了讓羅芳能夠堅持下去,又心疼女兒,母親每天都這樣,背著她到河邊,看她遊完泳之後,再把她背上這高高的臺階。
一年以後,羅芳參加殘疾人游泳比賽,填補了廣西殘疾人游泳比賽的一項空白。
羅芳,她用艱難的爬行,和其他健康的孩子站在了一起。她做到了許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全社會對女孩的關愛使她們更加自強、自力、自信。
責編:吳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