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聽眾朋友您好,我是王慧。近年來,城市外來務工者的數量每年以800到1000萬的速度增加,使得目前城市外來打工者的總數達到1.2億。對於這些外來打工者而言,城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不一樣的前途,不一樣的命運。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告別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一心想與城市融為一體,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心存困惑,又有許多迷茫。那麼,外來打工者目前在城市當中都面臨著哪些問題?他們怎麼樣才能夠融入到城市的生活當中呢?前不久,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的記者李紫娟深入外來打工者的生活進行了採訪。接下來,我們就連線李紫娟。
王慧:紫娟,你好。
紫娟:你好,王慧。
王慧:這些外來打工者到城市務工,他們通常都遇到過哪些問題呢?
紫娟: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為大家介紹這樣一個組織,就是小小鳥打工互助熱線,它是一個專門為打工者提供服務的公益機構,分別在北京和深圳設有分支機構,至今已創辦了7年。不久前,小小鳥北京總部熱線部的部長劉明接到了這樣一個電話:
下午五點半,突然一個小姑娘打電話,説是小小鳥嗎,我説是,我説你有什麼事?她説我是從河南來的,現在到北京西站,我想找份工作。我就是在電視上看到你們了,説是你們給打工者提供一些就職就業信息,我就來了,我説行,那你來了,你就坐車過來吧。(28秒起)我一看是個小姑娘,我説你家裏人知道你出來打工嗎,她説不知道,偷偷地出來,她説我家裏幹農活太苦了,想來北京找份工作。我説你想來北京做什麼呀?她説只要管吃管住,掙錢多少都無所謂,我説行,像這種情況好處理,一些飯店呀,服務生呀都可以安排,正好有一些服裝廠也在招工呢,我説直接去服裝廠吧,也管吃管住,一個月能掙到五六百塊錢,結果給她安排以後,又告訴她坐什麼車,到什麼地方,又跟對方老闆通了電話告訴她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老闆説,可以,來了先讓她做活吧。
紫娟:但是,讓劉明沒有想到的是,情況卻在第二天發生了變化。
當天晚上確實説得挺好的,説可以,這裡管我吃,管我住,錢多少無所謂,結果,到服裝廠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變卦了,説不行,掙錢太少了,而且你這活也太累,我看那些工人都是早起晚歸的,太累了,而且還沒有休息的時間,你要是低於八百塊錢我不幹,結果當時就走了。
王慧:可以説,劉明講的這個故事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的年輕人開始到城市打工的時候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
紫娟:你説的沒錯。很多年輕人對於城市的了解往往建立在虛幻的構想上,並不知道其實進城務工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時甚至比在家鄉勞作更辛苦。來到城市的他們不但要學會生存,還要不斷在這個城市尋找自己的定位,而這些往往需要他們付出比一般人更高的代價。小小鳥總部辦公室主任馬陽也曾經是一個普通的外來打工者。他談起自己幾年前在北京的求職經歷仍然感慨萬千:
你就像我在2002年的時候,我來找工作,我呆了快八個月,沒有找到工作,為什麼呢,我認為我自身的條件還可以,對,我的期望挺高,給我的工資太低的話,我不願意去做,然後,我找適合我薪金的工作,我一直都沒有找到。
應該説是吃了很多苦,比如説抗包了,受黑仲介的騙了,各種苦幾乎,我一個人在北京最困難的時候,就剩五毛錢了,我買兩個饅頭,就琢磨著一頓吃完,還是兩頓吃完,就那樣。
王慧:馬陽的這段求職經歷告訴我們,生活是很現實的,你有多麼遠大的理想,首先要保證生存。那麼,馬陽後來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了嗎?
紫娟:最初馬陽只想找一個保安經理的工作,也如願以償了。不過,隨著城市生活的不斷打磨,他才最終在這個城市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就是在小小鳥為打工者提供服務。
我特別喜歡這個工作,已經把他當成我的事業來做了。
前一段時間,我到北京這邊幫一些工人討要工錢,老闆打電話把警察叫過來了,經常問我是幹嘛的,我就説我是幹嘛的,把我們情況一説,哎呀,警察就對我特別尊敬,然後把那老闆訓了一頓,你們廠別再發生這種事情了,你看人家是義務做這種事情,咱們應該向人家學習,我感覺我的心情特別好。特別是看到我們幫助的工人去感謝我們,給我們送錦旗的時候,我那個時候感覺特別欣慰,特別高興。
王慧:從馬陽的故事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在城市中的打拼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認識自己的過程。
紫娟:是這樣的。生活的本身就是很實際的學習。對於如何消除工作盲目性、不斷學習和尋找自己的定位,如今的馬陽有著自己的看法:
不要認為自己的工資低,或者工資高,要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這件事情,他或早或晚他肯定在一個地方會有所收穫,可能不是在一個方面,比如説好多工人在這裡面幹活,他可能獲得的不單單是工錢問題,他可能獲得工廠工人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識,也可能交到很多朋友,也可能感覺到自身不合適的話,會跳槽幹別的,為以後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最主要的是積累一些知識和經驗,這是最重要的。
王慧:也就是説打工者來到城市之後,首先要做的是努力適應城市的工作環境,不斷積累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並且拓展周圍的人際關係。
紫娟:對,除此之外呢,在城市中打拼還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始終保持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以下這個故事,我想或許能給很多打工者一些啟示。來自湖北的田太旺在北京已經工作15年了,最初她也只是服裝廠的縫紉工,每個月的工錢只有十塊錢。
我記得當初幹的時候,他們不是説在外面挺不容易的嘛,生怕別人打,當時上班的時候,在家裏用的是腳瞪的那個縫紉機,這裡來就是那種小型的電動機,但是那腳踩的時候,就不太習慣,所以説,車就運轉得特快,所以,一跑得快,那手做的衣服一個勁往前跑了,當時怕把衣服做壞了嘛,所以,就用手,我記得是用這個手把車的風盤張住,結果張住的時候,那個車一個孔一個孔的,那個手插到那個孔裏,手劃了一口子,流了好多血出來了。(錄音止)
紫娟:如今的田太旺已經是一個服裝加工廠的老闆了,她的服裝廠年營業額達七十萬元。她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
混到今天,我覺得雖然失敗了很多,但是,總的來説,應該還是成功的,為什麼,因為每次到失敗的時候,支持你的人特多,好多人都很理解你,幫你,支持你。 (錄音止)
紫娟:田太旺説她已經從當初在生活、工作上的不習慣,變得適應北京的生存環境,並已融入北京的生活了。
我覺得就是説幹什麼都是比較有頭緒的,幹什麼都好像跟自己家裏似的,我從來都沒有覺得外地人幹什麼很難,都沒有的。
我覺得自己要是去努力的話,好多年後,我也一定能和真正北京人一樣,自己能買下一棟房子呀,孩子説比如説好多年後有政策能改變的話,戶口能搞得進來的話,我覺得我也是北京人。
王慧:看來呀,田太旺如今在北京的生活和事業發展得都很不錯,那你覺得她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什麼呢?
紫娟:田太旺説,她能有今天,主要是因為自己待人真誠,一路上總有人在幫自己。而我想除此之外,也和她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性格,健康平和的心態是分不開的。
我每次碰見難題的時候,我總是調整自己的心態,比如説有時候有想不通的地方,有很心煩的地方,我有時候拿點錢,要不就買點好吃的,要麼,就找個朋友聊聊,這樣就會好多了,以後,我就會把心態調整下來再去幹什麼,真正再遇到最大難題的時候,我就想,人嘛,只要天不搖頭,不是天災,我説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我就想著人到最難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出路,按照有句古話,不是説,車到山前必有路嘛,我就記住這句話。
主持人語:聽眾朋友,如今的打工者在城市的洗禮中逐步更新著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他們並不僅僅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但相對於城裏人來説,背井離鄉的他們要真正融入城市當中無疑要承受更大的社會壓力。這就要求這些打工者們不斷積累自己在城市的立足之本,並時刻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態。我們也希望社會能夠更多地關注打工者的生存環境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聽眾朋友,明天的人口專題我們將與您共同關注外來打工者的婚戀問題,歡迎到時候收聽。
責編:吳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