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很多家長從小就給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壓力,逼著他們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之間疲於奔命。這種填鴨式的教育,真的有效果嗎?5月11日的新華每日電訊在頭版醒目位置,報道了一位父親不堪回首的育子經歷: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被他媽媽逼著“培優”,從沒有過週末。6年來,妻子把他送進的“培優班”不下30個。即使上廁所,也被媽媽逼著背幾個單詞。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剛剛讀初二的兒子,如今已白髮蒼蒼。
看到一個剛讀初中二年級的孩子已滿頭白髮,未老先衰,能有幾個人不為之心痛?初中二年級那本來應該是花兒含苞欲放的季節啊!素質教育和為學生減負我們已經喊了這麼多年,現在依然出現這樣的事情,不能不令我們茫然不知所措。不過,心痛歸心痛,茫然歸茫然,心痛和茫然之後還是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不這樣做,孩子能上名牌大學嗎?孩子的未來怎麼辦?學校的升學率怎麼辦?
我們實在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思維和方式了。太多的家長和學校,毫不留情地揮舞著“望子成龍、升學率第一、文憑至上”的“愛心”大棒,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強迫孩子們依照自己的意圖活下去。依照那些老師家長填鴨式的教育理念,即使取消了各類考試,只要有選拔人才的考評機制存在,孩子們就一定逃不掉重負。其實,“減負”與“減成績”、“減知識”之間根本沒有必然因果關係。減負不是讓學生丟了書本、扔了分數,而是為了讓孩子主動、靈活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效率、質量和綜合能力。
這樣的教育方式強加給孩子太多東西,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和好奇心,將天真無邪的孩子完全禁錮起來。我們知道孩子們學習的動力是興趣,而興趣來源於孩子們的對客觀世界自主的感知和認識,對客觀世界自主的感知和認識又應在自由和寬鬆的條件下正確引導。 熱愛自由是人的天性,強行地壓制,塑造的不過是一群毫無特色、身心疲憊、過早成熟的“小大人”。上海社會調查中心的最新調查數據已顯示,上海達到性早熟標準的孩子佔青少年總人數的3%。而在5年前,這個數字是1%,當時上海有約3萬名的孩子存在性早熟。上海中小學生的上學時間整整比日本同齡孩子早1個多小時,夜晚學習的時間則又要長于日本學生。
這非但是孩子的悲劇,也是教育的悲哀。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波茨曼在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一書中闡述:“教育不能為孩子的未來而犧牲孩子的現在,不能從孩子未來的角度提早設計兒童現在的生活。”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指出:“教育者必須尊重未成年狀態。”這些論斷都説明孩子應該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與之生長相適應的自由環境。
數星星的傻孩子(張衡),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看蘋果落地的差等生(牛頓),成了偉大的科學家;思考時間為什麼不能停止的白癡兒童(愛因斯坦),開創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新紀元........如果生活在父母、學校的高壓和意圖裏,他們能取得這些輝煌的成就嗎?不知曾經嘲笑過他們傻子、成績差、白癡的人們,後來會有何感想。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有他們對這個世界自己的認識,就算要改變什麼,也應該用他們自己的眼睛去看。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為了我們下一代精神、身體、觀念的健全,真正還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和快樂的童年吧,讓我們的孩子像孩子一樣地生活吧。
(河南滑縣道口鎮工商巷32號 張世普)
責編:吳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