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持續增長的人口總量,在構成我國人口安全的所有要素中,人口數量對人口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們必須要以相應的對策來應對:第一,提高人口安全風險意識,樹立科學的人口安全觀;第二,繼續穩定現行的人口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長水平,實現人口的減量增長;第三,進一步完善有關人口政策和法律體系,從政策和法律層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確保我國的人口安全。
人口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不因人口問題而受損害,能夠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現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機,其主要內容包括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分佈以及人口遷移等因素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發展要求相協調,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在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基本框架體系中,人口安全是我國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之一,因為人口問題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資源、環境等方面,如經濟受人口增長、就業等因素的約束,需維持較高的增長水平,對資源、環境等方面形成了壓力。目前,在構成我國人口安全的所有要素中,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持續增長的人口總量,因此,人口數量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我國人口基數和增長的絕對人口數一直都是比較大的。1959年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人口總數1900年為4.43億,1920年為4.76億,1930年為4.93億,1940年為5.12億,1950年為5.56億。新中國成立後,從1950年到1957年,中國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上升到29‰;中國總人口由1949年5.42億,增至1954年6.03億,1957年更達到6.47億,在八年時間裏增加了1.05億,即增加了總人口的近1/5。此後,雖然國家制定了以"提倡節制生育,適當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主要內容的人口政策,並且可以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國的絕對人口還是從1960年的6.62億上升到1969年的8.07億,凈增人口為1.45億,增長了45%;1970年和1978年,全國人口出生率分別為33.4‰、18.3‰,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22.8‰、12‰,年凈增長人口分別為2 114、1 147萬。1990年我國人口總數為11.6億,到2003年底,全國總人口已達到12.93億,2004年突破13億人。受人口慣性規律的作用,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總量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持續增長。據估算,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10年,我國人口約為13.6億,2020年為14.3億,最高峰值可能出現在本世紀30年代的中期,預計達到14.5億左右。如果控制得不好,還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其峰值可能會推遲到本世紀中葉,人口總量將超過15億,甚至逼近16億。
我國適宜生存狹小的地理環境和人口過度增長之間一直就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我國平原和丘陵的面積各佔總土地面積的12%和9.9%,合計不到22%,其中丘陵地區有不少是不適宜居住的;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比例卻各為18.8%、33.3%和26%,合計達78.1%。狹小的適宜人口生存的地理環境限制了人口的環境容量。人口的環境容量或稱環境的人口承載量是指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保證非再生資源能永續使用,也保證能持續發展的最大人口數。它對一個國家來説,是有一定的限量。1956年,南京大學孫本文教授根據我國耕地面積、糧食産量和就業情況,認為8億人口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1980年,田雪原、陳玉光依據人口與生活資料、消費資料的關係,認為我國經濟理想人口應是6.5-7.0億之間; 1981年,胡保生、王浣塵等提出中國生態理想的負載能力應是7-10億人口;宋健、孫以萍根據我國的食品資源,估算出我國理想人口數應為7億。由此可見,不管是哪一種測算方式,我國人口的環境容量都沒有超過10億人,而最理想的人口承載量在7-8億左右。因此,龐大的人口總數對我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人口增長巨大的分母效應,即按人口平均佔有的自然資源與日俱增的人口壓力使我國資源相對緊缺的格局愈演愈烈。人口的持續增長,對有限的耕地面積提出了嚴峻的挑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有耕地15億畝,人均2.7畝,已低於當時世界平均水平。1956年底全國總人口為6.2億多,其中建國後的新增人口占了15.9%。事實上,在1956年前,農村勞動力已經處於飽和甚至過剩狀態。據調查,河北省河間縣的個體農民,1950年的出勤率,男勞動力一般只有110天到112天,婦女勞動力一般只有30天左右;合作化運動後,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的勞動力過剩,只是集體勞動掩蓋了這種勞動力過剩現象。1955年對全國26 000多個農村農業社的調查表明,平均每年每個勞動力只有96個勞動日,勞動時間剩餘現象嚴重。河北香河等地,1955-1956年農業社勞動力過剩約為26%。山西省陽高、靈丘等五縣18個農業社大約有30%的勞動力沒有活幹。四川省內江縣18個農業社的剩餘勞動力更佔總勞動人數的35%。另一方面,人口增長與糧食生産也長期維繫著一種脆弱的平衡關係。從1949-1957年,我國耕地面積新增了2 100萬畝,在糧食單産水平下降的情形下,由於耕地增加和播種面積擴大而使糧食總産量增加了500萬公斤以上。但在經過第一、二個人口增長高峰期後,從1957年到1970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從人均2.59畝降到1.83畝,人均糧食産量則從人均306公斤降到293公斤。
目前,我國人口總量早已超過最優規模,正逐步向安全警戒線逼近。人口快速增長和人口基數的擴大對人口居住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健康發展。因此,由於人口的迅速增加,使我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安全現實問題,並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福建泉州 湯兆雲)
責編:吳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