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最近幾年,人們都非常關注這樣的話題:小孩上學,老人看病,社會保障,就業狀況等,這些熱門話題在四川省成都市,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大家都比較滿意。而且成都作為我國西部的一個城市,在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和城市綜合實力都名列前茅。這一切都是和成都市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分不開的。 |
| |
四川,成就了一千多年前的蜀漢帝業。
一千多年間,曾經的蜀漢風情也成就了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叫做成都。
今天的成都,讓你來了就不想離開。
安逸和巴適是這個城市最流行的口頭禪。
提及成都,人們想到的就是這裡的美食小吃、蜀漢風景。
想到成都,人們憧憬的只是這裡的宜人氣候、休閒之都。
實際上成都不僅是西部的一個特大城市,她還是一個有著19個縣市區,有著660萬農民的大農村。成都也有著她的難言之痛。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剛:“當時成都城鄉差別也挺大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是1.8萬多元,而農村呢只有兩三千元。”
| |
在成都每100個人中,有64個人就是農民,他們的人均耕地只有0.8畝。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生産方式落後,農民收入增長困難,這也正是中國“三農”問題的共性。
曾經有人統計過,從稅賦、就業到戶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中國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國民待遇方面有14個不同。這成為了“三農”問題久攻不破的癥結所在。
為了致富的希望,為了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很多農村人選擇了離開農村,留在農村的都是被稱為“386199”部隊的婦女、小孩和老人。
記者:“你們想不想當農民呀?”
學生:“不想。”
| |
記者:“為什麼不想?”
學生:“好累呀。”
人多地少和落後的生産方式困擾著成都農業,
致富的渴望和對文明的嚮往困惑成都農民,成都的農村發展之路應該怎麼走?
就在成都三農尋求突破的時候,成都的城市也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
2004年,成都人均GDP達到了2000美元,將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成都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關口。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鄭科揚:“這個搞大城市的辦法,一味的膨脹,絕對不是個辦法,應該是城在鄉中,鄉在城中,城鄉互動。”
| |
成都市錦江區三聖鄉,距離成都市區只有十多公里的車程,但是這裡曾是錦江區最窮的地方。
現在,成都人更喜歡把這裡叫做五朵金花。曾經五個貧瘠的鄉村成為了五個景點,在這裡,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與五個村子次第盛開的花卉聯絡到了一起,以花為媒不僅把三聖鄉融合進了城市,三聖花鄉的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萬多元。
三聖鄉發展的分水嶺是2003年的10月,就在這個月,四川省首屆花卉博覽會落戶到了三聖鄉的紅砂村。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剛:“我們主要是採取用農田,農房,農民,來做花卉博覽會,而不是大蓋樓堂館所,修建賓館,會展,場地來解決花卉博覽會的舉辦問題,所以我們覺得有100萬人來,它是很成功的。”
| |
祖祖輩輩靠種花為生的農戶沒有想到,就是因為這個博覽會,他們的村子會涌進100多萬的遊客,人山人海之間,緊鄰成都市區的窮鄉僻壤第一次感受到城市的力量。
農田種滿鮮花,農房改造成為景點,花鄉民居的定位使三聖鄉變成了一個永不落幕的花博會。三聖鄉的人們不知道,2003年的這次花卉博覽會,就是成都用城鄉統籌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一次嘗試。
也是在2003年的10月22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成都市雙流縣召開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現場會議,決定在全市實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部署。從此,成都開始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破冰之旅。
1000多萬成都人,尤其是660萬成都農村人口開始面臨著命運的重大變遷。
| |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剛:“城鄉統籌它本身就是一個以城帶鄉的體制,城市的發展,必然要帶動農業,因為工業反哺農村,城市支持農業,這本身就是我們發展的一個重點。所以我們必須這樣提出統籌城鄉的概念,來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
對於即將開始的這場變革,成都很多人都説這是一幅新的畫卷。
成都市規劃局成為了在這張白紙上畫下第一筆的單位。張樵,成都市規劃局的總設計師,第一次面對將城市和農村放在一起規劃的任務。
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總設計師 張樵:“我們過去的規劃只做了城市,沒有做農村,那麼我們既然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我們就把農村這一塊再補上,那不就成了一個城鄉一體化的規劃了嗎。所以當時呢我們就,馬上就把農村這一塊單獨又做了一個規劃,給它跟城市的規劃拼到了一塊兒,就成了一個城鄉一體化的規劃,當時就這麼認識的,所以後來呢,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感覺這個不叫城鄉一體化。”
| |
在我國的規劃設計中,一直都是城市規劃,農村的規劃該怎麼作,沒有標準,也沒有規範。 城鄉一體化的規劃,突破口到底在哪? 最終成都市規劃局在城鄉統籌上找到了答案。
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總設計師 張樵:“一個就是城鄉的基礎措施,要統籌,第二是城鄉的産業佈局要統籌,第三是城鄉的共同服務措施要統籌,第四呢,是城鄉的規劃管理要統籌。
歷經五次修改,成都規劃歷史上首次將城市和農村統籌在一起規劃設計的沙盤終於成為了成都未來的展望。和以往規劃不同的是,以前只管城市街道和交通的規劃部門,將規劃延伸向了更深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領域。這個規劃被成都人簡稱為一城三圈六走廊。
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總設計師 張樵:“這個中心城這個是第一圈層,這邊是第二圈層,然後遠郊區第三圈層,這個六個走廊呢,是指的我們以中心城為核心,沿著六個方向的走廊呢,來積聚發展,集中發展。”
| |
在規劃中,成都將城郊、近郊和遠郊分成三個圈層,根據各自優勢進行錯位發展,並且史無前例地對成都全市220多個鄉鎮和2200多個村莊作了統一規劃,在建設、城鄉佈局、就業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政策措施等六個方面,實行城鄉一體佈局。公共設施、社會事業等許多以前城裏人才能享受的文明與實惠開始沿著這張圖延伸到鄉村。在規劃中,成都全市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達2800多個,總投資1538億元。
成都成為國內第一個使用城鄉統一坐標體系進行規劃的城市。
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成為了成都未來的新畫卷。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剛:“這個圖畫,我覺得是成都的一個展望,我們成都希望在城鄉統籌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適應我們自己發展的道路,這種道路,實際上就是一個城鄉統籌,城鄉共發展,共繁榮的道路。”
| |
歷經五十年的發展,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2001年,在中國政府第十個五年計劃中,第一次把城市化列作國家政策,與此同時,解決三農問題在於減少農民也成為中國農村走出困境的共識。
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勞動力。
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
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規劃就是要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推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推進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就在成都市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遇到了第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如何打破傳統戶口制度 ?
2004年5月1號,成都宣佈取消全市的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統稱為居民戶口。從此在成都,農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徵,農民只是代表著人們從事的一項職業。人們把這些既有土地又有城市居民戶口的人叫做了“新居民”。
| |
成都市青羊區培風村,現在已經改為了培風路。住在這裡的新居民劉建也開始了新的生活。
成都市青羊區居民 劉建:“以前在城裏面打工,找工作那都有區別,原來我們,原來就是像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我們作為農民來説,都是簽訂勞務合同,自從推進城鄉一體化之後,我們的身份變了,變了去打工簽合同都是勞動合同,所以這個都有區別的。”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剛:“他不僅是一種政治待遇的問題,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讓農民他提高了,他的自身素質,我們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減少農民,讓更多的農民致富。但是呢,農民他畢竟,要通過他的,改變他的生産生活方式,來讓他融入這個城市,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
從2004年開始,人們發現了更多的變化:
| |
農村學校泥濘的操場開始鋪上了塑膠跑道;
偏遠的鄉村,已經有了城市一樣的公交汽車;
很多地方涉及農業的部門被合署辦公,而且有了一個新的稱謂:農村發展局;
很多單位和部門將辦事窗口搬進了各地的行政中心,這裡進行的是一站式服務。
| |
從2004年開始,成都人開始接觸一句新的詞語,這個叫做城鄉一體化的詞語已經成為了成都人提及最多的話題。
成都市青羊區居民:“城鄉一體化就是什麼呢,房子集中,就是住居,居住集中,對不對,還有一個呢,就是生産集中。”
成都市雙流縣九江鎮居民:“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
成都邛崍市花楸村村民:“農村跟城市,他們説的,縮短他們的差距嘛。”
在這片千百年來惠澤于都江堰,以農耕文明著稱的1萬2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深刻而廣泛的城鄉變革拉開了大幕。
| |
僅僅三年時間,成都按照産業集中,人口聚集,集約開發的原則,使成都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都邁上了新的臺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近5000元。三年間,成都的這些變化都是怎樣發生的?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週一至週五22:02--22:32 ,重播:每週二至週六13:52─14:22。
| |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