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黑龍江的伊春市是紅松的故鄉,老一代的伐木工人,當年為了支援國家建設,都是以多伐木為榮的,但過度的採伐給後代留下的卻是資源危困、經濟危困,和由此帶來的生活困難,現在,許多林場職工每月平均310元的工資也不能按時發放,正當許多人要離開家園外出謀生的時候,2006年1月,一個重大新聞讓這些人停住了腳步,他們在等待著這個事件的發生…… ”
2006年春天,一個重大新聞讓所有的伊春人都繃緊了神經,他們清楚,這件事情的發生對於伊春市30萬林業工人意味著什麼。
| |
在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來所長劉軍辦公室的人進進出出,都想在他這打探到最新的消息,這個站在劉軍身邊的人叫趙彥臣,在場的人都知道,兩人原本是一對冤家,可自打林場發生這件大事以後,兩個人的關係卻越走越近,是什麼事使他們結怨?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們又不計前嫌?一切都得從山上那片林子説起。
趙彥臣是經營所的營林工人,2002年他負責這片林地的造林任務,同一塊地栽了四年林子,卻看不到有林子長起來,對此所長劉軍對他大為不滿。
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所長 劉軍:“儘管造過四次林,但也沒成林,造林一次就應該成林了,就應該成活了,如果那樣這片林子早已經成為一片人工林了,就不是今天看到的現狀了,這個程度。”
| |
這樣的結果趙彥臣也有苦衷,由於以往的過量採伐,林業局現在基本是無林可採,平均每個月310元錢的工資還不能按時發放,趙彥臣業餘時間必須在外面找點零活,賺些現錢貼補家用,雖然每年春天都負責這片林地的造林任務,但是他的心思早不在這了,植樹造林成了良心活。
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職工 趙彥臣:“過去我們栽樹時候,幹累的時候,有些時候,就拿那樹苗一鎬刨下去,把苗往裏一插,也不管窩不窩根,用腳踩兩腳,只要不歪就行,也不管它窩不窩根,跑不跑風,將來能不能活,心裏都不尋思,願活不活,我論棵賺錢,到月末你給我開錢了。”
多少年來,林區工人植樹造林的責、權、利不統一,趙彥臣這樣的想法大多林業職工都有過,為這事所長劉軍沒少和趙彥臣拌嘴,彼此心裏面都有些怨氣,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率,劉軍每年都要跟在工人屁股後面監督造林質量。
| |
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職工 趙彥臣:“劉所長一來,我們都挺煩,為什麼煩呢,只要你栽不好他就説你。”
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所長 劉軍:“沒辦法,關係始終是……,不能説比較緊張,應當是不融洽。”
然而兩人因工作上結下的疙瘩終於在伊春發生這件大事之後解開了。2006年8月,所長劉軍再次來到趙彥臣的這片林地檢查造林質量的時候,眼前的一切他簡直不敢相信。
| |
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所長 劉軍:“我們通過調查,樹苗成活率90%,現在大夥看一下就看出來了,現在你跟著我走,你看不到死苗,活得都非常好,這是當年長的。緩過苗後當年長的高度。”
還是那片山,還是那個人,為什麼這次植樹效果和以前大不一樣?是什麼原因讓趙彥臣發生這麼大轉變?謎底終於在2006年8月20日國家林業局召開的新聞發佈上揭開了。
繼2003年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後,2006年1月4日又做出重大決策,把黑龍江伊春市確定為全國惟一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標誌著國有林權制度改革正式啟動。在不改變林地國有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把那些低矮疏散的商品林地承包給林業職工家庭經營,一直被喻為“綠色銀行”的青山終於向林業工人敞開了大門。
| |
伊春市委書記 楊喜軍:“過去林區職工業名義上是國家森林的主人,實際上是産權虛置,林業資源的好壞,林木資源培育的成功如何,大道理講與他有關,現實來看又與他無關,那麼這次林地經過有償轉讓以後,變成他的自有資産了,特別是林地是國有的,但是林地的經營權、林木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都在他自身體現了。”
趙彥臣今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之所以達到了90%以上,是因為有了林權改革政策後,他以3萬多元錢的價格,承包下了這片他已經管護了四年的7.5公頃林地。現在這片林地上的林木資源已經是屬於趙彥臣的個人資産,那麼這個經濟賬該怎麼算呢?
翠巒林業局幺河經營所所長 劉軍:“就打比方我現在是荒山,從造林開始,我一公頃栽3330株苗,到30多年的時候,這一公頃林地能出多少落葉松呢?一公頃地能出150多立方米落葉松,按照現在市場價格600元錢一立方米算,一公頃地能達到9萬多元錢,去掉各項費用,包括你栽樹成本,包括管護的、包括保險的、包括你林地使用費,一公頃地能剩4萬元錢,這是30年,平均一公頃林地每年能給你創造1千多元錢的價值。”
| |
現在所長劉軍不用再到山上監督他了,趙彥臣比誰都上心這片林子,兩人之間的怨氣也就自然煙消雲散。
伊春市在5個林業局15個林場,劃出8萬公頃林地作為先期試點,按照林地木材蓄積量的多少,評估出市場價格後公開拍賣,承包對象只局限林業局在冊林業職工,承包人擁有林地的經營權、林木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一定50年不變,林木到了成熟期,採伐要到林業部門申請備案,從2006年4月份開始到現在已經有3000多戶林業家庭承包了31570公頃林地。
伊春林管局林權改革辦公室綜合科科長 尹藝:“林木資産是他自己的了,他承包這片林地上面的林木,就和他家房前屋後的莊稼一樣,是他自己的,所以他責任心自然就不一樣,他不論是造林還是管護還是經營它,他就像愛護他家孩子一樣,這塊林子就幾乎成為他的命根了。”
| |
林場的公示牌前每天都圍滿了人,上面標注著承包林地的面積和價格,看著公示牌上標明的林地一塊塊被別人買走,烏馬河林場職工成伊志心裏著急了。家庭生活困難手裏沒錢,今年已經29歲了,還沒娶上媳婦。
烏馬河林業局職工 成伊志:“一聽是林業局的,人家在外面找也不往這來,這地方窮,都不願意過來。”
記者:“所以説找女朋友還成問題了?”
烏馬河林業局職工 成伊志:“不好找。”
| |
娶媳婦要花錢,成伊志開始在林子上打主意,手裏沒錢買林子,他想到了自己的工資田,從1997年開始,林場就沒錢給職工發工資,把一些熟化造林地分給職工種植經濟作物,成伊志的3公頃工資田每年都是種黃豆,但是今年他把黃豆改種成2萬棵落葉松樹苗。
烏馬河林業局職工 成伊志:“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來算,20年之後一棵樹最少能值25元錢,2萬棵樹那不就是50萬嘛,種大豆一年就算5 千元錢,就是年年旱澇保收,一年5千元錢,20年才10萬元錢。”
烏馬河林業局副局長 王金龍:“關鍵這次國家給確權發證,所以他們拿到林權證以後,自己給自己造林,但同時他們也給國家創造生態效益,所以我們林業局退耕還林達到134公頃。”
自從把黃豆地改成林地後,成伊志就開始著急,指望這些小樹苗變成鉅額財富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
| |
伊春林管局林權改革辦公室綜合科科長 尹藝:“剛才看成伊志今年早的林,十六七年以後就應該達到這樣,像這個林子密度非常大,胸高直徑,一米三的地方,直徑在12工分左右。”
記者:“這得多少年能長這麼粗?”
伊春林管局林權改革辦公室綜合科科長 尹藝:“這片林子應該在十七八年。”
再過17年,成伊志已經46歲了,等著賣木材賺錢娶媳婦肯定是來不急了。其實大多數林業職工和成伊志一樣,為了承包林地花空了手裏所有的積蓄不算,甚至是負債纍纍,這十幾年的日子怎麼過?當地政府會有什麼好辦法嗎?很多人在期待著……
| |
主持人:“雖然伊春林區的職工分到的山林,其價值評估在幾萬,甚至幾十萬,但不到砍伐期,林地對他們來説還是遠水難解近渴。伊春市適宜種植的落葉松,需要15年才能成材,如果是種植的紅松,成材的週期要達80年以上,那麼,這些林場的職工,難道要捧著金飯碗等上10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嗎?”
編導:鄧立新 攝像:張華君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