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和湖北省都説自己是黃梅戲的發源地,黃梅戲究竟起源於哪?一座保存完好的的古戲樓能否解開黃梅戲的起源地之謎?毛澤東是如何總結黃梅戲流傳演變的歷史?
黃梅戲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多年來,關於黃梅戲起源地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有人説它的起源地是湖北省黃梅縣,也有人説它的起源地是安徽省安慶市,還有人説是鄂贛皖三省交界地區。它到底起源在哪呢?
説到起源,人們免不了會問,早期的黃梅戲是什麼樣子的呢?
史書記載,黃梅縣北部的大別山自古盛産茶葉。每當收穫茶葉的季節,男女青年上山採茶,邊採茶邊唱歌,人們稱之為“採茶歌”。
“三陽天,春光好,百鳥盛多。三月三,去採桑,母女兩個。寶童哥,生得好,有才又有學……”
採茶歌有獨唱和對唱,常常是一人唱了眾人和,唱的內容既有歷史傳説也有今天的見聞,大多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故事。這就是黃梅戲的雛形。
後來,採茶歌又從茶山唱到了湖上漁家,唱進了市井鄉村的千家萬戶。
清朝的一位詩人曾經這樣描述黃梅採茶歌:“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詩中的多雲山就是黃梅縣北部的茶山。鄉親們用採茶歌的形式講述故事,逢年過節的時候又聚在一起演唱,自娛自樂。這時候,黃梅戲逐漸具有了一個戲曲劇種的形態。
根據安徽省宿松縣誌記載,民國初年的時候,黃梅縣的採茶小戲,當時已經叫做黃梅戲了,而且受到了安徽人的喜愛。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檔案館工作人員 徐守海:“根本上從歷史資料的角度來説,黃梅戲還是起源於黃梅。這裡面有安徽宿松縣誌的記載。這個版本是 1920年,民國九年的時候,(安徽省)宿松縣誌上面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
然而,來自安徽的史料畢竟只是一個旁證,在黃梅縣,今天還能夠找到黃梅戲起源於這裡的證明嗎?
根據民間傳説,黃梅戲的第一個女演員叫邢繡娘。繡娘就是繡花的女子,為什麼這位黃梅戲的創始人又被稱為“繡娘”呢?難道黃梅戲與繡花有什麼關係嗎?
我們在2006年發佈的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得到了印證,黃梅挑花與黃梅戲共同名列其中。説起兩者的淵源,我們還得先了解一下黃梅挑花的特點。
相傳,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于明末清初。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實踐和創造,這門民間工藝日臻完善,花樣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黃梅挑花的作品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如被面、床單、門簾、圍腰等,其中以方巾最為出色,曾多次獲國際博覽會金獎,並懸挂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這位民間藝人就參加了人民大會堂那幅挑花作品的製作。
“楊家將”和“穆桂英下山”都是傳統戲劇的劇目。黃梅挑花的圖案大多取材于黃梅戲,表現劇中的人物和故事,黃梅挑花傳播了黃梅戲,也見證了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的史實,可説是花中有戲,戲中有花。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周濯街:“黃梅挑花和黃梅戲實際上是二位一體的,也就是説黃梅挑花經常把黃梅戲的故事拿來作為花樣,而黃梅戲又經常演繹、演出黃梅挑花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挑花女直接就是黃梅戲演員。黃梅挑花的挑花女直接就是黃梅戲的演員。比如説我們著名的黃梅戲演員邢繡娘,她為什麼叫邢繡娘,就因為她原來就非常會挑會繡,後來才成為黃梅戲的著名演員,也是黃梅戲的創始人。”
2006年9月,黃梅縣杉木鄉安樂村牌樓灣古民居群裏,發現了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乾隆年間的黃梅戲古戲樓,。
這個古戲樓的發現,是否能再一次證明黃梅戲起源於黃梅呢?
責編:戴昕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