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盤錦漂泊者的家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9日 19:32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講述朝鮮族為盤錦水稻種植做出的特殊貢獻。描繪這一族群遷移、定居、發展的歷史脈絡,解讀其在異文化氛圍中求生、發展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群特殊的漂泊者,他們來自異國他鄉,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苦難,奴役、戰火與疾病伴隨左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踏上背井離鄉的不歸之路。何處是他們最後的家園?請收看《走遍中國——盤錦系列之漂泊者的家園》

    天賴車駛入盤錦的街道,進入稻田。天賴車駛入榮興鄉、中央屯。中央屯街道等外景。 中國東北的松遼平原沃野千里、河汊縱橫,廣袤的黑土地上,盛産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然而沿遼河往東,在入海口處卻稻浪滾滾。在無邊無際的稻田之間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屯子,屯子裏住的都是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他們説朝鮮話、唱朝鮮族傳統的民歌、跳朝鮮族傳統的舞蹈,穿朝鮮族傳統的民族服裝。印象中中國的朝鮮族大都生活在中朝邊境地區,而在這遠離中朝邊境的東北腹地,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朝鮮族聚集的村落?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屯子裏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們並不出生在中國,而是出生在朝鮮半島。我們是南朝鮮(韓國)全羅南道那個地方的人。他們居住的村子叫中央屯,隸屬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榮興朝鮮族鄉。那麼,在盤錦這個漢族聚集區內,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朝鮮族聚集的屯子,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屯子又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的朝鮮人來此定居?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背井離鄉來到中國,他們又是怎樣歷經坎坷殊途同歸的呢?

    當我們的車在深秋的遼河岸邊疾馳時,這些疑問不時地在我們腦海盤旋。

    遼寧省盤錦市位於松遼平原南部,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這裡是“九河下梢,十年九澇的退海之地”,滿眼是鹽鹼灘塗和連綿無際的蘆葦蕩,人煙稀少,被稱為“南大荒”。這樣的自然條件,就連地道的東北人都難以立足,而遠隔千里之外的朝鮮人卻要來這裡做永久地停留,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在他們的家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非得背井離鄉不可呢? 李老師陪同到張明岩老人家  進村後,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場面。穿著節日盛裝的老人們載歌載舞。隨行的專家告訴我們,這歌這舞都是朝鮮族特有的。趁著大夥娛樂的間隙,我們找到了張明岩的老人。  

    80歲的張大爺熱情地把我們讓進屋裏,操著半生不熟的漢語向我們講述了他來中國的情況。

    採訪 在我18歲的時候,日本採煤礦雇工,讓我去,我不想去,日本國那時候的煤礦,80%的人進去就出不來,出不來,都死了。 眼見自己就要被抓到日本做苦役,一隻腳已經踏進了有去無回的地獄之門。年輕的張明岩如熱鍋上的螞蟻,他的父母也是焦急萬分。正當一家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人的身影在張明岩腦海掠過,這個人如暗夜裏的燈光,一下子把瀕臨絕望的張明岩一家照亮,這個人就是張明岩的姐姐。

    張明岩 我姐姐在中國黑龍江省住,以前移民去的。 對,去找姐姐,這個念頭讓一家人興奮不已。不過,很快,這個念頭又如遊絲般漸漸遠去。村裏村外到處是日本人的眼線,怎麼走呢?姐姐遠在千里之外,即使能逃過日本人的追捕,這遙遠的路程同樣困難重重,充滿艱險呀!

    正當一家人徹底絕望的時候,他們收到了姐姐託人送來的一張火車票。於是,張明岩連夜逃離家鄉,坐上了開往中國的火車。 “天涯何處是我家”,面對漸漸遠去的故土家園,張明岩的心裏不禁一陣陣酸楚。原本以為做上了火車就可以順利地找到姐姐,不料進入中國後,到處是硝煙戰火,火車是不能再走了。他只得下車,朝著黑龍江的方向走去。他邊問路邊走,幾天下來,只走了幾十公里。從丹東到黑龍江也有近千公里的路途,而且到處在打仗,又身處異國他鄉。困難可想而知。有一次,正趕上前面打仗,為了躲避戰火,他一頭鑽進了山裏。長白山茂密的原始森林很快就讓他迷失了方向,在森林中轉來轉去,總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天黑了亮亮了黑,也不知道到底黑了幾次亮了幾次,渴了就喝山裏的溪水,餓了就吃樹下的野蘑菇。夜晚,各種野獸的叫聲常常使他難以入眠。他想,自己也許永遠也走不出大山了。好在那個信念始終支撐的他,否則,也許早就倒下了:找到姐姐就找到了可以依託的家園。就在他處於絕境的時候,遇上了一位在山裏採參的參客,把他帶出了大山。幾經磨難,四個月後,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他終於在哈爾濱找到了姐姐。

    張明岩:  我是幹活的,在我姐姐家裏幹活,種地。

    不久,日本戰敗,張大爺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歡呼雀躍。他再也不用擔心日本人把他抓去當勞工了。日子一天天安頓下來。一天,姐姐告訴了他一個深藏已久的秘密:在哈爾濱以南很遠一個靠近海邊的地方,那裏有幾個老鄉靠著自己祖傳的手藝已經紮下了根。

    那麼,他姐姐説的祖傳的手藝又是什麼呢?在村子裏我們又見到了李永昊老人。

    採訪:李永昊。 我是3歲開始到中國了。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朝鮮半島,尤其是1910年“日韓合併”後,朝鮮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期間,大量的朝鮮人不堪日本的奴役,紛紛逃離家園來到中國東北。李永昊一家就是因為不堪日本的奴役離開家鄉,來到中國的,並在大洼縣的中央屯落腳。 李大爺記得,那時村裏只有幾間草房,周邊到處是蘆葦和水塘,天空中飛著許許多多好看的鳥。他的父母下地幹活就帶著他,現在他還記得大人們開墾荒地、挖溝提水的情景。那時,當地人不種水稻,他們都選擇高崗處種小麥、玉米、高粱等,低窪處鹽鹼太多無法種植那些旱地作物。而他們則不同,在家鄉就種水稻,掌握了水稻種植的技術。這裡雨量豐沛,河汊縱橫,非常適合種水稻。不過,最初在盤錦種植水稻並不容易,這裡與他們的家鄉不同,都是鹽鹼地,必須要想辦法減少地裏的鹽鹼量,才能種水稻。李大爺記得,遼河漲水時,他們就把水截住灌到田裏,靠河水沖淡鹽鹼量。那時種水稻不像現在這樣插秧,而是把種子撒到地裏。由於當地的中國人都不會種水稻,所以,種水稻就成了他們值得炫耀的獨有技藝。

    採訪:李老師。  

    盤錦市境內的朝鮮族,他們聚集的過程和盤錦市的水稻生産是密切相聯的。

    採訪:姜振海  1895年朝鮮被日本佔領之後,有些戶跑到中國東北,為了謀生,他們到田莊臺附近東邊住,在馬家塘一帶兄弟兩個種稻子,種的效果挺好,以後陸陸續續有些朝鮮人都往這兒來,到1931年零星戶到這兒來已經有48戶,290口人。 憑著種水稻的獨特技藝,他們在大洼的鹽鹼灘上紮下了根,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們滿以為從此可以在這個新的家園平安地生活下去了,不想好景不長,不久,日本人來了。他們重又陷入日本人的統治之下。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用武力佔領了中國東北的廣大地區。為了達到長期佔領的目的,日本政府在中國東北建立了為數眾多的名為開拓團的農場,佔據了大量的耕地。並從日本本土大量移民中國,進駐這些農場。從1931年到1945年14年間,共移入了幾十萬的日本人。這14年間,僅盤錦地區就有19個開拓團。

    與此同時,日本還在盤錦地區建立安全農村,強行從朝鮮半島移民,固定在安全農村中。每一批都有幾百人,有時甚至把一個村子的人都遷走  李中秀老人一家就是這樣被日本人整體強迫遷移到這裡的。

    採訪:李中秀。 我是周歲過來的,1935年生,1936年到中國。 這天,李中秀老人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類似炮樓的建築旁,他説這是水塔,是給火車加水用的。殘存水塔旁的這條公路當年是一條鐵路,這裡曾經有一個火車站,他還記得他們一家就是在這裡下的火車,從這裡到榮興還有兩公里的路。

    這個水塔也是當年那條鐵路目前唯一殘存的建築,那些歲月裏,它目睹了腳下那條繁忙鐵路更多的作用。 當年那條鐵路,每天都把入侵者掠奪的資源和財寶運送出境,它究竟運出了多少中國的好東西已經成為了歷史的謎團,無從查考了。遷來盤錦的朝鮮人,被日本人集中安置在安全農村中種植水稻。那麼,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李永昊他們還能像以前那樣自在地生活嗎?  由於人口增加,在中央屯的周邊又出現了八個朝鮮人集中居住的屯子,也因此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社會,同時也形成了今天的榮興朝鮮族鄉,它也是盤錦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

    採訪:李中秀。姜振海。 當時這個地方(榮興)都是朝鮮人,2500多戶,只能多不能少。到1945年的時候,整個大洼地區的朝鮮人已經有3000多戶,15000多口人。如果説種植水稻是這批朝鮮半島來的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那麼,留傳至今的風俗習慣則是維繫他們久居不散的精神紐帶。

    打糕都什麼時候做?姑娘兒子結婚的時候做,過年過節做。都什麼程序?粘大米泡,泡一天,一天一宿24個小時,完了以後蒸,蒸完了就是打。打完了之後呢?打完了吃呀,現在就能吃嗎?好吃,我嘗嘗,很香,還甜。做泡菜。看電視。灘塗,水稻,水渠。村民帶記者到大遼河。李中秀看書,張明岩孫子看朝語書。

    在中央屯,像打糕這類的飲食習慣依然保存。所有的人家都要腌制各種朝鮮泡菜,狗肉也是他們的餐桌上常見的肉食,村裏人的交往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房間內的結構佈局也和當地的漢族不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電視裏經常播放的是韓國的電視節目。今天,中央屯的人們生活富足安樂,然而六十多年前他們的生活卻是另一番景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2000多戶從朝鮮半島遷移來的人在榮興安頓了下來。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然而勞作一年收穫的大米,卻不能成為他們餐桌上的食物。

    採訪:李永昊,尹永順,李中秀。資料中半糧食的鏡頭。   日本鬼子來了後全部拿走,大米是有,你看著,你也吃不了。它有個政策,稻子黃了。他們(日本人)來了看看,這個地有多少(收成)他們估計,1000斤,1000斤,500斤,500斤,這麼估計完了,割稻完了統統拿去。種的糧食全部上繳,完了以後月月給你供應糧,一個是小米,一個是大米,大米是發黴的。 那個時候,尹永順老人對於大米的印象不是在碗裏而是在手心裏。

    採訪:尹永順。 這大米怎麼吃呢?稻子結了穗兒了,我們捋下來在家裏搗完了吃,他們來看見了,村長來看見了,不行

    為了能夠嘗嘗自己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也有一些村民採取了和尹永順老人不同的方法。

    採訪:李永昊、李中秀。(再現埋糧)  就偷偷摸摸埋藏唄,門前挖個坑埋糧,別的地方也埋,讓人一發現的話,那就馬上蹲禁閉了,我爸讓人家發現過一次,在警察所裏蹲了一個星期。

    畫面:老人們在活動中心。資料,教室中。 那時候,這些老人還都是孩童,因此,對於學校裏發生的事他們記得最清。那時,日本政府對於佔領區實行奴化教育,入學的朝鮮孩子必須要學習日語。

    採訪:李中秀、李永昊。

    你要到那兒(學校)去的話,你必須得説日本話。你説朝鮮話就罰你,叫你站起來手舉起來站著,就罰唄,不聽的話就再給兩個嘴巴子。 在日本人統治的村子裏,那些從朝鮮半島遷移來的移民們飽受苦難。

    抗戰勝利後,擺脫了日本人的奴役,來自朝鮮半島的人們終於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然而,1946年燃起的另一輪戰火,再一次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不久,這裡便停水停電。地也種不了了。

    誰也不管,完了以後就一批一批上韓國唄。哎呀,三天四天看著人全走了。  李永昊一家也離開了榮興。

    採訪:加一批一批走  沒有錢,一邊要飯一邊吃,吃完了又走,一天能走個10里、20多裏吧。

    就這樣走走停停,從榮興到丹東竟然走了一個半月。就在他們將要進入朝鮮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時集中在丹東準備回國的朝鮮人中開始蔓延一種怪病。也就是鼠疫。

    採訪:李永昊。李老師  什麼病呢,吃了飯能讓你拉(肚子)24小時就死,這樣的病。鼠疫吧。  李永昊一家也沒有躲過這場災難。他不到一歲的弟弟染上了鼠疫,面對渾身抽搐不止的弟弟,李永昊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懼。真怕這病自己也染上。弟弟很快死去。所幸家裏再沒有其他人沒有染病。他們只是期望著趕快跨過鴨綠江,回到家鄉。然而,由於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故鄉的大門卻對他們關閉了。  到新義州,新義州説不行,你是從中國境內來的,你們身上帶有鼠疫,怕他們有傳染病,就拒絕他們入境。地裏幹活的兄弟倆。  家鄉是回不去了,那麼去哪兒呢?思來想去,也只有生活了十幾年的榮興中央屯才是他們的落腳之地,因為他們只知道那裏能夠種水稻。於是,李永昊一家又踏上了返回榮興的漫漫旅途。像離開榮興時一樣,也是一路走一路乞討。路上,李永昊6歲的妹妹由於無法養活送了人,直到今天妹妹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當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榮興時,6口之家僅剩4口。

    經過這樣一段飽受艱辛的奇特往返歷程,李永昊一家更為深刻地感受到,只有這片曾經耕耘過的土地才是自己可以依託的家園。從此,他們就像盤錦田裏的稻子一樣在這片土地上紮下根來。

    新中國建立以後,這裡變成了國營農場,許多散居中國其它地方的朝鮮族也紛紛前來定居。後來,在自願的基礎上,他們紛紛加入了中國籍,成了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從此,不僅是他們自己,還有他們的子子孫孫都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像張大爺和李大爺這樣的朝鮮族,早已把自己看成了地地道道的大洼人,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還常常牽掛著先祖和遙遠的故土。 這只銅碗是張明岩老人離開家鄉時帶出來的,從韓國帶出來的東西就只剩下這個銅碗了,雖然這個碗早就不用了,但是他們仍然珍藏著。這只小小的銅碗,凝結著他們對故鄉的無限思念。 大洼縣的朝鮮族有一個獨特的喪葬習俗,據説這個習俗形成的時間只有四十多年。故去的人火化之後,骨灰並不像附近的漢族人那樣入土為安,而是被後人撒在河裏漂泊流逝。

    採訪:李忠秀 意思是説,順流回到故鄉,就是朝鮮、南朝鮮(韓國)唄,就是這個意思。遙遠的故鄉仍是他們解不開的心結。雖然生前沒有回去,但是死後的魂靈卻要飄回故鄉看看。

    畫面:老人們到活動中心

    活動、老人唱阿裏郎、道拉機。

    這天是重陽節,中央屯的老人們紛紛穿上了節日的盛裝來到老年活動中心。自發地聚集在這裡歡度節日。這洋溢著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他們精神的寄託,腳下的這片土地,是他們的幸福家園。他們開了這裡水稻種植的先河,同時水稻也將他們緊緊地凝固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責編:斯蕪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