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粵東第一大港消失之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0:55 來源:CCTV.com

    “有日頭照,便有潮人到”,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地狹人眾,糧食缺乏,再加上瀕臨海濱,水災不斷,所以潮人只能向海上發展, 最早移民海外的華僑就是坐著紅頭船出去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紅頭船已經成為潮汕華僑心目中家鄉的標誌和創業的記憶。

    紅頭船最興旺的時候也是樟林港的鼎盛時期,當年人們一提到紅頭船就會想到樟林,一提樟林就會想到紅頭船,紅頭船常常成為樟林的代名詞。

    當地人告訴我們,要見證樟林古港當年的繁華,只要去看看嶺南第一僑宅,僑宅離古港只有八公里,它就是在樟林古港最繁華的時候建造的,僑宅的主人叫陳慈黌,當年就是坐著紅頭船去泰國,經過艱苦創業成為商界巨子,後來回到家鄉建造了這座豪宅。 陳作暢,是陳慈黌故居的顧問,對這座房子的角角落落都非常熟悉。陳慈黌故居的富麗堂皇,不要説在一百年前令人嘆為觀止,就是在今天看來,它也並不落伍,依然算得上汕頭農村首屈一指的豪宅。

    僑宅的建材大部分是直接從國外進口的,為了運送這些建材,陳家專門挖了一條從樟林港到村口的運河,還動用了三十多艘船隻,當初陳作暢的祖父,就曾經為陳家押送過這些船隻。

    但面對這座嶺南第一僑宅,我們心裏反而多了一層迷惑:曾經如此繁榮的樟林古港,為什麼最終消失得如此徹底呢?

    據史料記載,樟林曾被譽為“通洋總匯之地”、“河海交匯之港”,這得益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韓江在這裡入海,它正好處於內河和近海的交接點上。

    現在的新興街,是樟林古港全盛時期,十條商業街中的又一條繁華的街道,前面向街,後門直通碼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這裡還是一片水域。又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隗教授帶我們來到了今天韓江最北邊的出海口,但它離當年的樟林古港已有十公里遠的距離。

    這時,汕頭市澄海區旅遊局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線索,距離現在的韓江入海口五公里處,有一個石丁村,樟林古港繁榮的時候,這個村子還在一片汪洋之中,而今天它離海也只有五公里了,或許,石丁村的變遷,能夠幫助我們尋找到樟林古港消失的一絲信息。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石丁村”,因為知道我們要前來採訪拍攝,石丁村的村支書和村裏的幾位老人,已早早地等在村口迎接我們, 紛紛為我們講起了石丁村的歷史。石丁村形成的過程,完全可以反映出韓江三角洲的歷史,也就是説汕頭乃至整個潮汕地區都是這樣一個衝擊平原。也許,樟林古港的消失,真的是母親河韓江的選擇。

    在東裏鎮樟林鄉的樟林古港古港陳列館裏,陳列著兩把普通的秤。彭節老先生是古港陳列館的顧問,他告訴我們,就在這兩把秤上,濃縮著樟林古港的繁榮,秤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樟針。樟針是樟林古港當年特定的度量衡,區別於當時政府規定的司馬秤。彭老先生當場為我們用酒壺試了一下樟針和司馬秤的區別。用樟針稱重剛好為一斤的酒壺,用司馬秤稱重卻只有0.85斤,也就是説樟針每十斤比當時清政府規定的司馬秤要多出1.5斤。

    眾所週知,統一度量衡,是統治者掌控國家經濟命脈的一個重要手段,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朝代的統治者,都不會放鬆度量衡的統一管理。幾千年以前秦世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就首先統一了度量衡。那麼,樟林古港為什麼會有自己特定的區域度量衡呢?

2/3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