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最早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位於廣東省的東部沿海。在汕頭市西部的老城區,有一條很有名的路—— 火車路,説它有名,是因為叫了快一個世紀,汕頭人幾乎婦孺皆知,但如果説,順著這條火車路就能找到火車站,那可就錯了。
原來,100年前,這裡曾經有一條鐵路,可是,為什麼現在鐵路的痕跡蕩然無存?100年前的中國,正處於清朝末年,在那個鐵路還很少的年代,是什麼人修建了這條鐵路,它又為什麼消失得如此徹底?而這條鐵路與汕頭城市的發展又有著怎樣內在的聯絡?2006年歲末,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走進汕頭,試圖去尋找那段逝去的歷史,探尋火車路的消失之謎。
當年的火車路叫潮汕鐵路,它是一條從潮州通往汕頭的鐵路。今天,這裡已經成為一條現代化的公路,並改名叫潮汕路,但當地的人們仍然習慣的叫它為火車路。
今天的火車路上已看不到任何鐵路的痕跡,以前的站臺早已被林立的商業店舖取代,鐵路兩邊的田地也已蓋起了現代化的工廠、科技園區。幾天的尋訪,我們無功而返,難道這段歷史,真的像那段路基和鐵軌一樣徹底消失了嗎?
尋訪一開始,我們就陷入了困境,這時,陪同我們的汕頭市旅遊局工作人員建議我們,汕頭市檔案局的資料較為齊全,或許在那裏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在汕頭市檔案局密密麻麻的檔案架上,我們終於找到了一絲線索。
一本出版于1932年的《潮汕鐵路季刊》是幾天來我們找到的關於潮汕鐵路的唯一資料,裏面記載了一些關於這條鐵路修建的背景和基本信息。潮汕鐵路始建於1904年,1906年開始運營,這也是中國第一條由華僑集資修建的鐵路,它的創辦人是梅縣的印尼華僑張煜南、張鴻南兄弟。在《季刊》中我們發現,這條通往大海的鐵路只有短短的42公里,並且沒有匯入當時清政府的鐵路網。
查看中國的鐵路建設史,我們不難發現,清政府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是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這是一條通往北方草原的鐵路。對於清政府來説,修建一條通往北方的鐵路,是為了控制北方遊牧民族,穩固大清政權,而對於汕頭人來説,修建這樣一條並不納入清政府鐵路網的鐵路,而且是自籌資金,是什麼樣的動力使汕頭人修建這樣一條通向大海的鐵路呢?
潮汕鐵路的建設與汕頭開埠密不可分。汕頭在600年前的明永樂年間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韓江沖刷,泥沙積聚日多,沙脊露出海面,以後這裡慢慢成為貨物轉運和交易點,簡稱汕頭。咸豐八年(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締結《天津條約》,中國被迫開闢十個通商口岸,汕頭正式開埠。汕頭開埠後,引發了移民海外的高潮,從1858年到民國初的五十年,約200萬潮汕人移居海外,潮汕鐵路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籌建。
也許,正是潮汕人勇於闖世界的精神使他們修建了一條通向大海的鐵路,選擇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可是,僅從檔案局看到的這兩張照片中,我們仍然無法勾勒出當年火車路的風采。當年的火車到底是什麼樣的,在它運行的30多年中,發生了哪些故事,它又給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從時間上推算,潮汕鐵路拆除是在1939年,到現在是六十多年,應該還有老人見過或坐過這條鐵路上的火車。王林乾,是我們找到僅有的幾位潮汕鐵路的研究者之一。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原來的木頭橋現在已經成了鋼筋水泥的現代化大橋,以前的火車站也以蕩然無存。而王老由於是解放後才來到汕頭,他也沒有見到過當年的鐵路。難道,除了在檔案局看到的那本季刊外,在這座城市,關於這條鐵路的記憶都已被抹去了嗎?
在老城區轉了幾天,我們仍然找不到有關“火車路”的見證人,無奈之下我們想到了求助當地媒體。於是,我們在汕頭電視臺和幾家有影響力的報紙上發佈消息:尋找“火車路”見證人。
讓我們驚喜的是,消息發佈後的第二天,我們就接到了一個電話,來電者稱,在鐵路沿線庵埠鎮的街心花園中有一塊潮汕鐵路的石碑。這讓我們興奮異常,這塊石碑,真的和潮汕鐵路相關嗎?如果是,那麼它可能就是潮汕鐵路唯一留下的物證。我們馬上驅車來到庵埠鎮,找到提供線索的原庵埠文化站站長楊啟獻。
近百年過去了,曾經在這條鐵路上發生的一切都已無跡可尋,只留下了這塊石碑無言的見證著這裡曾經的輝煌。究竟,在這條鐵路上還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現在還能否找到見證人,我們焦急地等待著。
位於汕頭市老城區的小公園,1861年,汕頭開埠後,這裡成為汕頭市的中心地帶,而當年的火車站就在小公園附近。在這裡,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裡的道路佈局不像北京、西安等城市橫平豎直,而是以小公園中心廣場向外輻射出多條街巷,像一個蜘蛛網一樣,外地人來到這裡,就像走進了一個迷宮,往往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在法國巴黎的凱旋門一帶,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格局的城市道路。小公園一帶的城市格局和滿街的歐式建築讓我們産生一個疑問,難道汕頭市的城市建設是模倣歐洲,這是否與汕頭開埠有關呢?
當年的老汕頭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港口的輪船吞吐量在中國排在第三位,汕頭也在30年代成為中國排名第七的商業城市。一晃六十多年過去了,是否還能有人見證這段歷史呢?正在我們一籌莫展時,接到了一個提供線索的電話,在岐山鄉下岐村,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他的父親曾經在潮汕鐵路上務工,他手上有一些潮汕鐵路的照片和資料。當我們趕到下岐村的張文斌老人家時,老人已準備好了珍藏多年的照片等候我們。
在這幾張照片中,我們終於看到了當年火車的樣子。老人還告訴我們,當年潮汕鐵路是由日本人承建的,而他的父親張順存從17歲就開始在鐵路上工作,從雜工做起,後來接替了日本工程師的職位,做起了主管修路的養路隊隊長。潮汕鐵路沿線的許多人都曾在這條鐵路上工作,當年的鐵路也和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仍然沒有親歷者,但這時,老人告訴我們,村裏的老村長過去經常坐這條鐵路線上的火車。老村長就住在不遠處,説起這條鐵路,已88歲的老人仍充滿著感情。老人告訴我們,當時的火車有15個車廂,大概能坐四五百人,而且車廂是有等級之分的,一等的裏面有沙發,很寬敞,比較貴,二等的是婦女坐,裏面有廁所,三等的就是普通人坐。
臨走時,老村長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村裏有一位99歲的老人,曾在這條鐵路上當過火車司機,但老人因為年事已高,長期臥床不起。讓我們驚訝的是,久已臥床不起的老人,聽説我們要來採訪,竟然奇跡般的下了床,並且執意要穿好衣服,還讓家人找出了他當年當火車司機時戴的禮帽。這讓我們異常感動。不等我們提問,老人就自顧自的開始訴説。老人告訴我們,當時的火車是用煤炭當燃料的,這個煤碳是日本進口的,後來日本進口的煤碳沒了,就用柴燒。
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採訪過程中,老人一直不停的訴説著,其間,固執的老人不僅不允許旁邊的人説話,連家人給他戴的助聽器都拔掉了。老人的訴説雖然有些語無倫次,有些話翻來覆去地説,但我們一直認真地傾聽著,也許很久,老人都沒有説過這麼多話了,也許,很多事情,老人都已經淡忘了,但對於這條鐵路的記憶卻仍然是如此的清晰。張長欽老人也是我們這次尋訪過程中找到的唯一在世的,曾在潮汕鐵路上務過工的人。
在其後的幾天裏,我們又陸續接到了很多提供線索的電話,在一個個電話中,我們感受到了汕頭人對於這條鐵路的深深情結。
1939年,日本侵略軍進入潮汕,國民黨駐軍命令鐵路局拆除鐵路,以阻止日軍深入。那路基就成了現在汕頭到潮州的公路,此後便剩下這個“火車路”的名字。長時期內,“火車路”成了汕頭一怪:有火車路,沒有火車。這是今天的山頭火車站,1995年,廣梅汕線的開通才使汕頭人又圓了鐵路夢。但今天的火車站距離當年的火車路還有10里路程。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在鐵路邊玩耍的孩童如今已成為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雖然,鐵路已經找不到了,但關於這條鐵路的記憶卻鮮活的保留在他們的腦海中,在他們的敘述中,關於這條鐵路,關於這條鐵路上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裏逐漸清晰和生動,我開始相信,這條鐵路,並沒有消失,他一直存在著,並且,將長久的延續在這片土地。
100多年的滄桑巨變,汕頭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如果可以把1861年汕頭海關開關作為汕頭正式開埠的標誌,我們會驚訝地看到兩個巧合,從1861年汕頭正式開埠到1921年汕頭設立市政廳,相隔60年,1921-1981年汕頭成為經濟特區,有時60年,其間正好經歷了兩個甲子,那麼,2041年的第三個甲子,汕頭又將經歷怎樣的變革。
編導:韓玲 攝像:李斌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