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當落日的余輝又一次將海平面染紅的時候,人們看到的不是往日裏漁民打漁歸來時的熱鬧景象,看到的只是海盜的揚長而去,留給人們記憶的只有海面上幾百艘空蕩蕩的小漁船,而主人們卻早已經魂歸大海。
據説當時海盜一共殺死了一千多人,而當時達濠島上的居民才不過兩萬餘人。為了祭奠這次死難的漁民,人們在達濠島建起了這座尼姑庵,面向大海燃香祈禱,幾百年來從未中斷。
為了加強海防和海盜的襲擾,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準在達濠沿海一帶構築城池。構築城池的任務落到了當時達濠一名叫許穎的地方官身上。
按照當時的城防規劃,達濠城是要把整個達濠三鄉赤港、達埠、青籃圍在城內的,然而許穎在對達濠島做了考察之後,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決定建一個袖珍小城,這在當時是欺君罔上的死罪。為什麼許穎要甘冒殺頭的危險欺瞞朝廷呢?難道他還有其它的打算嗎?
達濠島山多田少,這裡的居民一直以打漁和生産海鹽為業,然而出海打漁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由於海上風浪變幻莫測,海難是經常有的。每當男人們出海打漁時,女人們就會來到神靈面前,祈求平安。
在達濠島上的青州鹽場,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採用傳統方法大規模生産海鹽的場景。每天清晨鹽工們都會將海水引入鹽田,然後撒上鹽鹵,曬制海鹽。鹽工們盼望的就是能有一個好天氣,這樣海鹽就能曬得又快又好,否則的話,一場大雨就會使許多天的辛苦化為泡影。
達濠居民生活的艱難使許穎意識到,如果按照朝廷原來的規劃建城,一是不方便靠潮汐勞作的漁民出入,二來以漁鹽為業的居民生活極其貧困,大興土木搞城池工程,實在是勞民傷財。為了向上司交代,他便想出了一個應對的辦法,建了一個袖珍小城,工程小,花費不多,又可以向朝廷交差。於是不到一年時間,一個方方正正的袖珍城就出現在達濠島上。
達濠古城雖小,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城實際上是達濠島的政治、軍事、經濟管理中心。在城內西面設有“水師左營守備府”,相當於現在團一級的軍事指揮部;東面設“招寧司巡檢署”,即現在的公安局;城北則設“招收鹽場”,相當於現在的鹽務局,東西北三個機構形成“品”字形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