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時光來到1984年11月,這一天夜裏,鄧小平在接見完香港寧波幫的領袖包玉剛以後,説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鄧小平又強調,寧波的優勢主要有兩個,一是寧波幫,另一個則是寧波的碼頭,而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原寧波市長 耿典華(採訪)那麼我們寧波改革開放正式開始,應該是1984年上半年。1984年的上半年小平同志他視察沿海,83年的年底他視察深圳,廈門,首口這幾個特區以後,他就充分肯定這幾個特區很好,當時對開放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小平充分肯定,很成功,不但要繼續搞,還要再擴大開放,要再搞一批沿海開放城市,那麼這樣子把我們寧波,14個沿海開放城市,就把寧波也放進去了,就開始了,寧波的發展就從這裡起步!
而與寧波一衣帶水的上海,自從1992年浦東大開發以後,經濟也迅速起飛。
號稱“世界規劃第一人”的英國人彼得 霍爾指出:今天的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寧波、杭州、蘇州、無錫和南京這6座城市為龍頭,一個囊括長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和1446個小城鎮的“3小時都市圈”正在成型,這將是繼美國東北部城市群、加拿大多倫多城市群、東京城市群、倫敦城市群和巴黎城市群之後,具有世界影響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中外有太多著名碼頭此消彼長的故事, 19世紀末台灣的淡水港的貿易量曾佔到全台灣的一半,但當基隆港建成後,河口淤塞的淡水港吞吐量迅速一落千丈,城市規模也隨即萎縮,淪為默默無聞的一個小鎮;又比如意大利熱那亞港取代了赫赫有名的威尼斯,使後者只能靠旅遊業支撐;鹿特丹也因港口水深,超越了阿姆斯特丹成為荷蘭最大的商業中心。水深是決定這些港口城市最終命運的要素。
經濟學家預測,未來的寧波和上海很可能有一場大較量,而這場較量其實就是深水港和淺水港的較量。
於是,2001年上海突然向中央打報告,從緊挨著寧波的舟山圈出來一個洋山島,要花1000個億建造一個超大型深水港,這等於要在寧波的眼皮子底下,另外造出一個“世界大港”。
原來,上海的決策者已經看到:經濟發展到今天,上海原有的那些基礎設施早已經不堪重負了,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碼頭,上海碼頭最致命的問題是水深嚴重不足,與全球化大都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因此,跳出長江口,在上海的周邊建設深水碼頭已刻不容緩。
而寧波應對的戰略則是打通蘇南,整合長三角南部的組合資源。而慈溪那條跨海大橋一旦修成,將開闢一條經過嘉興中轉而直達蘇州的“杭州灣寧波通道”,長三角南部就盤活了!
上海港的高調擴張,寧波和蘇州的抱團應對,為長三角城市群的競爭注入新的內容,其結果必將是長三角城市群整體競爭力的“水漲船高”。——我們可以展望未來:以碼頭為聯絡的紐帶,一個偉大的國際化城市群將崛起在中國的東海之濱,崛起在這個大國崛起的時代,而崛起的速度可能超乎人們的想像。
一百年的歲月值得回頭看!很有意思的是,寧波人幾次命運的轉折都是與碼頭聯絡在一起的。寧波人如同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部落,幾乎一直都在逐碼頭而“遷徙”,為了追求一個好碼頭,他們闖上海、闖香港甚至歐美,在新舊世紀之交,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他們驀然回首,發現家鄉寧波碼頭的魅力,竟然已經超過上海碼頭。於是,越來越多的寧波籍商人紛紛返回寧波,報效故鄉。
編導:唐立新 攝像:李斌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