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14歲的寧波鎮海縣人虞洽卿和其他許多同鄉一樣,也來到上海碼頭當學徒。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從小職員開始竟當上洋行買辦。此後又迅速發展,先後創辦了三北輪埠公司、四明銀行、證券交易所等實業,成為航運業、金融業巨頭,最後當上了上海總商會的會長和全國工商協會會長,成為寧波商人在舊上海取得最大成就的寧波幫幫主。
虞洽卿的成功只是寧波人冰山之一角。上海的第一家銀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五金店、第一南貨店、第一家綢布店、第一家火柴廠、第一家染織廠、第一家化學製品廠、第一家印刷廠、第一家國藥店、第一家燈泡廠、第一家鐘錶店……都是寧波人創辦的。在舊上海,寧波商人至少創造了50個第一,幾乎締造了半個上海。
有一個調查,今天有三分之一的上海家庭起源於寧波,80%的寧波人有上海親戚。充滿自豪感的上海人有一句口頭禪 “阿拉上海人”,這句話其實是從寧波帶過來的,原汁原味的説法應該是 “阿拉寧波人”。
1905年左右,是中國商業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此之前,把持中國經濟命脈的是山西的晉商。但在上海這個新碼頭,山西幫很難染指。山西幫依靠的是清王朝,而清王朝都快解體了。寧波幫則背靠著列強,他們與西方商人有將近200年的生意往來,這樣的人際關係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屬於高端合作,所以寧波人在上海的生意,從一開始就得到外國資本的支持和合作。
1905年,外資銀行有3800萬兩白銀的鉅款打進虞洽卿等人在上海開設的四明儲蓄會,這個安全的資金源,使寧波幫最終超過山西幫而確立了霸主地位。寧波幫與山西幫金融地位的此消彼長,直接影響了日後上海的社會變遷乃至晚清政局。
上了歲數的上海人都知道,在上海鬧市區曾有過一條知名度很高的馬路叫“虞洽卿路”,即今天的西藏中路。它于1936年以虞洽卿的姓氏命名,上海市政廳還專門舉行了閱兵式為虞洽卿祝壽,轟動一時。寧波幫的商業成就達到顛峰,但新的問題出來了:寧波商人政治上的地位與其商業成就已經不相匹配。
説來也巧,機會自己送上門來。這一天,上海的寧波同鄉會來了一個落魄的年輕人,他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蔣介石。此時的蔣介石卻是灰頭土臉,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裏的投機失敗了,背了一身債,他今天來找寧波老鄉虞洽卿求助,因為他身上連路費錢都沒有了。
虞治卿不願意掃蔣的面子,就帶著蔣介石去拜同樣是寧波人的青幫頭子黃金榮為乾爹,黃金榮爽快地借給他1萬塊錢,上海灘這兩大教父還放下架子,和這個小同鄉合影留念。照片裏的三個人或許都沒想到,他們在上海灘的見面,是一次風雲聚會,對後來上海的影響極為深遠。
許多年後,那個落魄的年輕人居然當上了中國民國的總統,權傾中國!因為和寧波商幫建立了關係,此後蔣介石發起的許多大的政治行動,背後都有寧波財團的支持;而由寧波商幫為核心的江浙財團,則通過與政治的聯姻,開始左右中國的經濟命脈。
只是叫寧波人微微尷尬的是,當時號稱“中國第一商幫”的寧波幫,她的中心偏偏竟然不在寧波,而是安在了離家鄉不遠的上海。聰明的寧波人,借助上海的輻射作用,穩穩地佔據著中國社會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