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廈門是個優雅迷人的海濱城市,經濟特區建設25年來,GDP以年平均發展速度18%的高速度持續增長。然而,25年過去了,廈門特區是否還能天藍、地凈、樹綠、花鮮?社會是否能夠更溫馨、更和諧?廈門人的生活是否能夠過得更好、更快樂? |
2002年12月,在廈門的環島路上,有一個人常在這裡慢跑,這個人叫馬達,身患絕症。當了解到環島路的總長是42公里時,他萌生了一個念頭。這個時候,廈門市正召開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協會議,為了更好地聽取市民的意見,專門在廈門日報上開設了兩會熱線和信箱。於是,馬達向兩會熱線發出了一份電子郵件。建議在廈門環島路上舉行馬拉松比賽。
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于三個月後隆重舉行。到2006年,廈門國際馬拉松已舉辦了四屆,成為知名的國際賽事。有來自30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名馬拉松職業好手和業餘愛好者參加了比賽。而馬達在第一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成功舉辦後,便因胃癌離開了人世。
一個普通市民的建議能得到政府很好的回應,是這個社會對人的尊重,是社會和諧的一種體現。而過去的廈門並不都是這樣。20世紀80年代,也是在廈門日報上,有人畫了一副叫"垂簾聽政"的諷刺漫畫,內容是員筜湖邊的居民因為蚊子太多,只好躲在蚊帳中看電視。那個時候,員筜湖周圍擠滿了200多家企業,每天排放出的18噸污水,將員筜湖變成一個臭氣瀰漫的死水湖,魚沒了,白鷺飛走了,只有人還不得不待在這裡。
於是,廈門市政府下決心不計成本,徹底改造員筜湖。撤走員筜湖畔的企業,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實行截流排污、引海入湖;整個改造工程投入了2.2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字。經過整治,員筜湖周邊成為廈門房價最高的地段,創造了300多億元的産值。但就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堅持將湖心島留作了公園。現在的員筜湖連著大海,隨海潮漲落,水清了,草綠了,久違的白鷺也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