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走遍中國宿州》黃河故道的傳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3日 15:03 來源:CCTV.com

    

    這片燦若雲錦的梨花世界,是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的萬畝梨園。每年的三月,這裡晶瑩的梨花總是如雪似霧、綿延百里,香氣襲人。但當地人告訴我們,在這片花的海洋下面,曾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黃河兩次流經這裡。

    這部縣誌,是中國唯一的一部影印版的《碭山縣誌》,翻開這部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縣誌,我們發現,與碭山2000年悠久的歷史不相稱的是,有關它的歷史的記載少之又少。在今天的碭山縣城,我們幾乎看不到一絲明代以前的古跡,當地人告訴我們,今天我們看到的碭山縣城只有200多年的歷史,碭山的歷史隨著古城都被埋在了地下,今天的縣城是建在當年的黃河故道上。

    碭山縣文化館館長黃世東和宿州市文館所所長韓三華,一直在研究黃河故道的歷史文化,他們告訴我們,當年的碭山古城只留下了一塊石碑,他們帶我們來到了縣城內的一家酒廠。在酒廠內的一個亭子旁,我們看到了那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宴嬉臺”三個大字。黃館長告訴我們,這三個大字,是唐代詩人李白遊碭山時題刻的。而宴嬉臺隨著一次黃河決口,與整座碭山城被全部淹沒了。也許李白也不會想到,幾百年後他題寫的碑文,竟會成為碭山古城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但是黃館長告訴我們,石碑原來並不在這個地方,而是在離今天縣城20多裏的毛李集,也就是説,當年的碭山縣城不在現在的城址上。在兩位專家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當年石碑的遺址,卻發現眼前竟是一望無際的梨園。

    碭山的北面就是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孕育了華夏的文明,但這條河也給人們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據記載,歷史上黃河因氾濫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公元1194年,即宋紹熙五年,黃河在河南陽武決口,黃河又迎來了一次大改道,這次改道使黃河開始向南由淮河流入東海,但從此宿州市的碭山和蕭縣就成了黃泛區。

    我們在宿州拍攝期間獲悉,在宿州市甬橋區的一個建築工地,發現了一處古河道的遺址,經專家考證認定,這正是宋代已經在宿州消失了的那條隋唐大運河遺址。隋唐大運河開鑿于隋大業年間,距今有1400多年。它是當時連接南北經濟的重要的樞紐,要比後來的京杭大運河早600多年。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以及生活用具,以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運河的繁榮景象。但隋唐大運河在宿州的河道卻在800多年前突然消失了?

    站在碩果纍纍的梨園裏,專家告訴我們,一個方圓四華里的碭山古城,今天就埋在我們腳下七、八米深的地方。兩位專家告訴我們,我們腳下的古城是被1597年的黃泛淹沒的,碭山縣城在歷史上被淹過多次,腳下的只是其中的一處古城址。今天我們只能在相關的歷史資料中,去解讀這座古城當年的神韻所在。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發掘,這座沉睡了幾百年的古城,將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展現的將會是一個東方的龐貝古城。但看著眼前這片果園,我們無法想象這麼大的一座城池會消失的如此乾淨。

    在運河遺址挖掘現場的河道剖面,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黃河沙土的淤積。專家告訴我們,由於隋唐大運河貫穿黃河,黃河的改道和歷年的決口,一次次的黃泛造成了淤積,大運河開始漸漸萎縮,最後它也遭到了碭山縣城同樣的命運。

    黃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古稱大河,流經黃土高原,由於黃土土質疏鬆,便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流向下游,進入廣闊的華北平原後,流速減慢,泥沙慢慢淤積下來。造成黃河下游河床逐漸抬高,成了一條“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懸河。

    在今天的碭山縣,仍留有許多與黃河決口有關的地名。口門子是這一帶幾個村子的統稱,歷史上已不知道決口了多少次,它也是黃河上有名的決口點和受災區之一。但面對眼前的這一片梨園,我們無法將它與那一次次的災難聯絡在一起。當地村民告訴我們,洪水過去以後,口門子留下了大面積的泥沙,植物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唯獨梨樹存活了下來。令人稱奇的是,梨樹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口門子這裡的梨還口感特好。據説當年乾隆皇帝路過此地,吃了這裡的梨便詔令每年上貢,碭山梨由此成了貢品,今天,當地人把口門子這一帶産的梨仍稱為貢梨。

    碭山梨早已聲名遠揚,今天在碭山梨園面積達到了70萬畝。當地的果農告訴我們,碭山每年産的梨,十三億中國人每人可以分到三個。碭山梨,其中尤以酥梨為勝。黃館長告訴我們,就在我們眼前的這片果園裏,十年前曾培育出一個4斤8兩重的酥梨,而且這個“梨王”今天仍被保存著,這也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酥梨。

    普通的酥梨一個只有六、七兩重,4斤8兩重的酥梨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梨王呢?我們決定去看個究竟。

    據説梨王被收藏在園藝場,穿過一片又一片梨園,我們終於在園藝場的梨展館見到了“梨王”。在這個碩大無比的酥梨的對比下,普通的酥梨顯得格外的渺小。是什麼樣的梨樹結出了如此碩大的果子?黃館長帶我們來到一片梨園,但面對這棵與其它梨樹大小無異的梨樹,我們一臉疑惑。

    在果園,我們遇到了一位叫李含道的老人。老人告訴我們,他們家有一棵老梨樹王,就在不遠處,老人一定要帶我們去看看。在果園深處,我們見到了那棵老梨樹王。老人告訴我們,在他小的時候這棵梨樹只有半米粗,現在他一個人已經摟不過來了。如今這棵枝繁葉茂的老梨樹有五米多高,樹冠向四面展開了十幾平方米,

    枝頭上壓滿了果實。在一個只有拇指粗細的枝頭上,竟然結了十幾個梨。老人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梨就有七、八兩重,而這棵老梨樹王一年能産兩三千斤梨。梨樹王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著實讓我們感到震驚。老人告訴我們,一百年來,幾輩碭山人都是以種梨為生,但今天的碭山酥梨已是改良的新品種,不僅口感好,而且産量高。

    黃河給宿州帶來了文明,也摧毀了這個幾個朝代建立起來的繁榮。1128年,宋建炎二年冬,汴梁太守杜充為了阻擋金兵的侵略,扒開黃河,使黃河決口改道。黃河流經宿州,隋唐大運河真正被廢棄。黃河流經宿州後,在這片土地上氾濫了整整600多年。

    當年築堤修堤主要靠人力一層一層夯砸而成,六寸沙土夯砸結實為一皮。今天這一條高出地面10余米的堤壩就是靠河工們年復一年的勞做而成的。它見證了宿州人與黃河鬥爭的勇氣和膽量。站在當年懸在老百姓頭頂之上的生死大堤下面,人頓時顯的渺小起來。望著這高高在上的河堤,我們仿佛聽到了當年滔滔地黃河聲。

    在大堤旁的一個村子裏,我們見到了黃河故道上特有的一種娛樂活動——鬥羊。每年的春天,草茂羊壯的時候,當地的果農就會牽出自家的羊比試一下。鬥羊最重的可達200公斤,是黃河故道上的一種綿羊。溫順的綿羊為什麼在這裡會變的如此好鬥呢?果農們告訴我們,這裡不僅有鬥羊,還有鬥雞、鬥狗的風俗。至於為什麼這裡的動物好鬥,果農也説不出原因。難道這裡動物好鬥的天性,與人跟黃河的抗爭有什麼關聯?

    今天遺留在宿州黃河故道上的堤壩長達93公里,從碭山一直綿延到蕭縣。在今天的黃河故道上,我們發現了一個名字非常特別的村子——羋集,據説都是從外地遷來的,在黃河氾濫的當年,他們為什麼要遷到這裡,並把村子建在黃河的大堤上呢?乘涼的老人們告訴我們,他們的祖輩都是從四面八方遷來修大堤的。

    由於連年的水患,當地人都紛紛四處逃難,維修大堤這樣繁重的工程依靠當地的人力已無法完成,於是朝廷就開始遷移外地居民來修築堤壩。最早遷到這裡的是一戶姓羋的人家,後來人多了便有了村子集市。黃河改道後,這些人就在這裡生活了下來,當地人就把這個村子叫做羋集。

 

   在宿州有句俗語叫:“蕭縣的葡萄碭山的梨。”宿州黃河故道的沙土造就了碭山的酥梨,也成就了蕭縣的葡萄。羋集村的先民從什麼時候遷來這裡已無法考證,但讓他們想不到的是,當年寸草不生的荒灘,今天這裡卻是果樹成林。蕭縣成為了中國五大葡萄産區之一,全縣的葡萄栽培面積達到8萬畝,有100個品種的葡萄在這裡落地生根。

    黃河退去後,一輩輩的宿州人在風沙滿天的故道上頑強的生存了下來。在故道上的一個村子裏,我們看到一位婦女正在用篩子反復篩著細細的沙土。這位婦女告訴我們,這些黃色的沙土取自黃河故道,是用來做小孩的尿布的。用黃沙土做尿布?我們就象聽到了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只見她用篩好的黃沙直接用布包起來,就放在了嬰兒的被子上,據説取自黃河大堤的沙土經陽光的照射後,給孩子做尿布不但抗菌,還很衛生。當地人把這種土法尿布叫包包子,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次性的尿不濕了。據説,在黃河故道這一帶,三四十歲以上的人,許多人小時候都用過這種一次性的尿不濕。

    今天我們在果園的深處,看到了一條猶如在江南常見的大河,當地人告訴我們,這就是黃河故道。黃河再次改道後,在宿州境內留下了一條90多公里長的水面。但面對這片繁榮的魚米之鄉和無邊的果園,我們仍無法跟印象中那條氾濫成災的大河聯絡在一起。如今人們在這裡建起了旅遊渡假村,這條昔日給這裡的先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的黃河故道,如今變成了一條綠色的長河在盡情的流淌著,給今天的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

    每年的春天,象徵著祥和富裕的梨花,繼續用它迷人的笑臉,為人們傳遞著幸福的信息。(編導:趙婧 攝像:劉學成 2006年11月13日播出)

責編:郭翠瀟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